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雨霖铃》课堂实录(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雨霖铃》课堂实录(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4~6组赏析第二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1:“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是点;“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

生2:“杨柳岸”中“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风俗。“晓风”是清晨之风,凉侵入骨,身凉心更凉。“残月”中的“残”字写出了月残人离。三种意象渲染出了凄清的氛围,从而让读者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师:此句三处之景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用了什么写法?

生:是虚景,虚写,是作者想象之景。

师:所以在诵读时要将“何处”读出疑问的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试着读看看。

生根据指导齐声诵读本句。

生:老师,这一句我有一个疑问,上片第一句中说“对长亭晚”点明了离别的时间是晚上,前面“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离别的季节是深秋,而现在又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前晚后早,时间出现了前后矛盾的地方,这如何理解?

生1:这不矛盾,此句是作者想象之景,天马行空,思绪任驰。

生2:我也觉得不矛盾,时间的变化说明过了一夜,这种离别的感伤之情并没有消减,反而增添了一种离别后的孤寂。

师:同学们的质疑和解答都很有思想和见地(板书:孤寂),那么这份“孤寂”在哪句体现了呢?

生:“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一去年复一年,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对我来说也应该是形同虚设,毫无意义,为什么呢?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说呢?”

师:此句进一步说明多年后这种孤寂的情感也没有消减,反而越来越深。真是“千种风情”啊!所以我们在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时要读得稍重、稍停,“便”字要有点拖音。请一位同学试着读看看。

请一生诵读此句。

师:通过分析、诵读,我们可知作者运用“先点后染”的手法将他的“离别之伤”层层抒发出来,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对这种痛彻心扉的“离别之伤”,作者是如何落笔的?

生齐读:“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寒蝉”“长亭晚”点明了时间、地点的同时,通过“凄切的寒蝉、傍晚的长亭、刚停的骤雨”这三组意象渲染了氛围,属于“染”。

师:那么“染”之后呢?

生齐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生齐说:用了“点”。

师:请指出相关点明情感的词语。

生:“无绪、泪眼、执手、无语”通过神态、动作、场景、事件的描写来点明情感。都门帐饮之所以无绪,因为词人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一边留恋情浓,一边兰舟催发,在如此尖锐的矛盾冲突下,词人迸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千古名句。

师:“执手”能不能换成“拥抱”?词人为何“无语”,他真的无话可说吗?

生1:“执手”可想到《诗经》诗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句说要“分手”,又不忍分手。

生2:“无语”是千言万语压抑着,是“相顾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师:所以,在读这三句时,我们要把握住词人分别时的那种难舍难分之情。(板书:别后难舍难分)

师范读。

五、小结

本堂课我们围绕刘熙载对柳词“点染”手法的评价对本词进行了赏析,下面让我们通过对本词“内容、情感、手法”的理解来再读一下这首词。

生配乐齐读。

师:不仅是古诗词中可用“点染”,在我们现在的写作中也可运用,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词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下课!

【教后反思】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朗读、吟诵是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现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在《雨霖铃》的教学中,笔者特别突出了朗读,设计了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跟读范读、集体朗读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而在诗词鉴赏环节,笔者抓住了“点染”这一艺术手法串联全文,进行文本的深入鉴赏。此外,笔者还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得新知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均衡又有个性地发展。

当然,本堂课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在一节课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进行艺术手法及思想情感的鉴赏,觉得时间上有些“o”;二是在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有些唆,应该充分信任学生,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笔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会不断地反思,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弥补目前的不足。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