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咬合创伤指征及其与牙周炎病变程度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咬合创伤指征及其与牙周炎病变程度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59

咬合创伤由于咬合关系不正常,或咬合力量不协调,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损伤称为咬合创伤。主要有两种类型类型:原发性合创伤,凡由于不正常的或过大的合力因素,使正常的牙周组织受到损伤,称为原发性合创伤。继发性合创伤,由于牙周炎等原因,使牙周组织本身支持力不足,不能胜任正常或过大的咬合力,使牙周组织进一步损伤称为继发性咬合创伤。本世纪初以来,咬合与牙周病的关系即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限于人体尸检材料和动物模型,关于这方面的临床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3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各种咬合创伤指征以及它们与牙周病变程度关系的研究,首次提出了牙齿功能性动度增大+牙周膜间隙增宽(咬合创伤指数,TOI)与牙周病变程度均密切相关。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32例,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35.6岁,多数牙的牙周袋在4~7mm,附着丧失>3mm,牙槽骨吸收1/3~1/2。无牙周治疗及调牙合史,无正畸史。至少3个月内未用过抗生素,无全身系统性疾患。

检查方法:①按标准法检查牙颌关系[1]:包括正中关系牙颌(CRO)时早接触,正中关系牙颌―正中牙颌时干扰;非工作侧干扰;前伸牙颌时前牙早接触及后牙干扰。②全口牙齿的各项牙周临床指数[2]:探诊深度(PD);出血指数(BI);附着丧失(AL);牙齿松动度(M);功能性动度(FM),用食指扪上颌牙的唇(颊)面,嘱患者做正中和非正中咬合,根据Pihlstrom[3]方法分为3度,0为正中及非正中牙合时均未感觉牙齿动度,Ⅰ为仅正中(或非正中)牙颌时能感觉牙齿动度,Ⅱ为正中和非正中牙颌时均有动度。③全口根尖X线片:由同一放射科技师操作。放大3倍观测牙周膜间隙(PDLS)分2级,0为无增宽,1为增宽。

结果

各种咬合干扰与牙周病变程度的关系:资料表明,存在各种咬合干扰或早接触的牙齿,与无咬合干扰的牙齿相比,它们的PD、AL及BH均无明显差别(P>0.05)。CRO早接触及非工作侧干扰的牙,其PDLS增宽,与无任何干扰的牙相比有明显差别。结果见表1。

综合性诊断指数与牙周破坏程度的关系:从32例患者挑选符合上述TOI标准的牙,归为假设的创伤组,同时设立对照组(FM=0,PDLS正常),比较两组的牙周破坏程度。还按照PAI标准设立了PAI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的PD、AL和BH。创伤组的PD和AL均大于对照组,而BH则低于对照组。结果见表2。

讨 论

咬颌创伤是由于对颌牙直接或间接所产生的咬合力作用于牙周组织而引起的破坏。而咬合干扰则是一种具有潜在创伤作用的异常咬合关系。咬合干扰的存在并不一定意味着咬合创伤。本研究结果表明,有咬合干扰的牙,其PD、AL和BH与无干扰的牙相比,并未见明显差别。

本研究从现有文献所提出过的众多关于颌创伤临床指标中,选出M、FM、PDLS增宽等项。发现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牙颌状况和牙周病变程度,但单独应用时特异性不够。故提出将FM Ⅱ度伴PDLS增宽定为TOI。分析结果表明,TOI能反映牙周破坏程度。在组成TOI时,我们选用FM和PDLS,而未采用M。因M在一定程度上能受牙周炎症的影响,而FM则主要反映牙颌干扰,受炎症影响较小。慢性牙周炎时,牙龈的炎症有时可侵犯边缘部分的牙周膜,但一般不波及深部PDL,也不引起PDLS明显增宽。一般认为PDLS增宽主要是牙颌创作而非炎症所致。故综合选用FM和PDLS增宽,基本可排除单纯炎症的作用。本文在配对比较中,严格规定了创伤组和对照组的炎症指数应十分接近,也正是为了排除炎症的影响。

Pihstrom等[4]报道在AL相同时,存在FM和PDLS增宽的牙,其牙槽骨高度均比无此征的牙小10%,但这种差异并不随AL增加而加大。本文结果与上述第一结论一致,而与其第二结论相反。本研究结果表明,TOI阳性牙与阴性牙,其BH之间的差异随AL的加大而增大。此不同结果可能由于本文包括双尖牙和磨牙,而Pihlstrom只观察上颌第一磨牙;我们的配对标准更为严格。

本文对现有的咬合创伤主要临床指标及其牙周炎破坏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为辅助咬合创伤的临床诊断以及判断牙周组织对咬合力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结果存在各种咬合干扰或早接触的牙齿,与无咬合干扰的牙齿相比,它们的PD、AL及BH均无明显差别(P>0.05)。本实验结果支持以下观点,对于中、重度牙周炎伴有明显咬颌创伤的患牙,在控制炎症后,宜进行咬颌治疗,以建立平衡牙颌,保护牙周组织健康。

参考文献

1 赵铱民,陈吉华.口腔修复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12.

2 孟焕新.牙周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8-125.

3 Pihlstrom BL,Anderson KA,Aeppli D,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signs of trauma from occlusion and periodontitis[J].J Perodontol,1986,57:1.

4 Schei O,Waerhaug J,Lovdal A,et al.Alveolar bone loss as related to oral hygiene and age[J].J Periodontol,1989,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