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赏词析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核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赏词析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核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阅读教学中理解文本的途径众多,作者所要阐述的是如何通过赏词析句来直奔中心,实现高效的课堂策略。

【关键词】关键句段 精美字词 优美修辞 潜台词

语文教学里历来“读”占鳌头,读的形形,读的花样繁多,无疑读对深入理解文本是一条有效的捷径。然而随着篇幅的越来越长,文本的变幻,读中如何赏词析句,直奔文章中心显得尤为重要。合情合理的赏词析句能使语文课堂高效低耗,文味更足,这是走进文本核心的直通道。

一、抓关键句段,力拨千斤

文章一般篇章结构上会有中心段或中心句点明中心,多在结尾或开头。在教学中对这些关键句段进行赏词析句,让学生领会附着在这些句子上的情感,可以逐步让学生觅得学文的“九阴真经”,就好像漫天飘雪、天地茫茫之际,呈现的一条乡间小道,伸展到要去之所。

例如《装满昆虫的衣袋》最后一段句子: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在精读之前出示句子个别读。男女生读,读后说说有何感受,读出了什么问题。孩子们很容易说:法布尔能成为科学家是因为他对虫子的喜爱。那这里用的是什么词?痴迷。怎么样叫痴迷?为什么说法布尔对昆虫是痴迷的?前两个问题读句子,查词典就可以解决,后一问题需要孩子去精读课文,并练习概括,即把全文的线拎了出来。事实上文章就是围绕法布尔痴迷昆虫几件事来组织材料的。同是“迷”,从小时的着迷到少年时的迷恋至长大后的痴迷,是他走进科学殿堂原因所在!这一课的脉络理清了,人文情感教育即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也达到了。每学完这课一个事例即可以出示此关键句读,通过赏析走进文本核心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最后一段: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出示,生个别读。齐读。给、拿为何加引号?着重强调的作用!给什么,谁给谁?拿什么,谁拿谁的?联系文章标题说说,谁给谁什么?谁又拿谁什么?再精读课文,便抓住了“给”与“拿”的线,拎起了全篇。

二、寻精美字词,巧析文意

语言文字内在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会跃出文本文字之外,孩子循着文字探寻文字内在的意蕴方可深入文本核心。

《第一朵杏花》中“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一个“又”字,你读出了什么?孩子会说不止一次呀。他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看杏花呢?联系上一自然段知道竺可桢看花、数花多么细致啊,这究竟为什么?再次PPT放大出示句子,品读。出示竺可桢人物介绍——著名的物候学家。孩子进一步明了是科研的需要,研究物候学需要细致入微的常年精确观察。任何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马虎!这一课的主旨通过一个“又”字折射出来。

《少年王冕》中“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

生读,男女生读或小组读。舍不得吃,为了谁?为了他的母亲。“总舍不得吃”一个总字你体会到哪些内容?每次都是这样。想象情境,你的眼前呈现那些画面?从而直奔文本核心——王冕孝顺母亲。“也舍不得花”,点心钱不留买点心又留干什么?买旧书。为何不花在母亲身上?他喜欢书,他好学上进,从偷空便窥知一二。一个“也”字把王冕的两个精神品质——孝敬母亲、勤奋好学展现在孩子面前,既点了文章的中心,又把文句承接的紧密。

三、扣优美修辞,融合情境

语文课本中选入的篇章有很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一些修辞手法用的极为精妙,令人拍案叫绝,细细流连品味,犹如丰盛菜肴,愈嚼味愈浓烈!如果就仅仅是知道什么修辞手法,那便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

《黄鹤楼送别》“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赏析时以动画出示情境,配解说:花红柳绿的春天,柔柔的春风拂面,杨树柳树相对守望,情意浓浓,柳树轻摇千万枝条呢喃着,杨树紧靠其近旁低语无尽??????滚滚长江东逝水,蓝天之下,洁白的沙鸥越飞越远,再也追寻不到,只剩下那记忆中的点点情愫??????情由境生,音乐响起,此时该书声琅琅了,情意浓浓、诗味盎然,反复朗读内化。进一步体会主人公的别情依依,走进文本核心。

四、挖掘潜台词,品意未尽

《变色龙》:朋加沙告诉我们,变色龙数量不多,难得碰到。于是我们将它放回了原始森林。教学时,让孩子思考:为什么我们将它放回原始森林?小组交流,这叫什么好品质。因为数量不多。这是多么美好的品质,这是哪方面的好品质?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美好品质!这一课的人文内涵如流水而泄。

《自相矛盾》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张口结舌”什么意思?形容理屈词穷。还可以换成那些词?支支吾吾、哑口无言、理屈词穷。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背后的潜台词是丰富的,交流各自的感悟,从而体会到:如果矛戳穿了盾,那么盾就是不坚固的;如果矛戳不穿盾,那么矛就是不锐利的。和他之前说的矛锐利,盾坚固之说赫然对立。这就是自相矛盾!孩子品不出这一层,文本的核心就挖掘不到。

抓住文本平台,挖掘其把手,进行精心的赏词析句,是一种语文的情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上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