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艺术构思人才创造性思维与艺术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构思人才创造性思维与艺术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法国哲学家、教育家雅克?马里坦曾认为,人作为有机体是由“个体”和“个性”两个部分构成的。“个体”是人的肉体,它屈服于自然力量,没有自由和独立性;“个性”是人的灵魂,以“精神为根源”,是“独立和自由的本原”,是神性在人身上的体现。[1]艺术也是如此,艺术家的风格,就是艺术家个性的展示,艺术的本质在于个性。艺术设计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载体,风格创新和个性化创意应是它的永恒主题。没有艺术个性的设计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缺乏创意的设计,是没有市场的。而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意识和判断能力,应是教育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艺术设计创新的基础,对于在长期应试教育压力中培养出的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培养艺术学科人才创造性思维

尽管我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历史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但我国的艺术教育至今在教学方法上基本上还停留在教学的师生主客体关系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甚少。主要表现为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采用讲授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服从教师,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具有权威性,学生的价值观不受重视。特别是我国的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思维方式、应变能力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和损害,到大学后很难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和活跃开放的思想投入到学习之中。而现代艺术教育的理念则倡导师生间的相互包容和默契,尊重个性,倡导具有积极意义的创造性思维。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把学生自身的天资、个性、激情从“传统”习惯的压抑中解脱出来,帮助学生建立自学、自理、自强、自律的能力,达到求纯不求全、求个性不求统一、求极至不求中庸的境界,如在基础课教学中,避免把基础训练变成技法的练习。静止的观察方法和机械的作画方式只能造成对描绘物的陕隘与被动地选择,更可怕的是造成对形态观察的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减弱了对物体实实在在的感受。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我们更需要重新界定课堂教学的实际意义,首先,应该从启发学生的心智出发,从挖掘物象的精神内涵出发,更加注重以技术练习为依托的审美意识层面上发展起来的抽象形态,及对纯抽象形态的研究。通过对客观对象的选择取向、文化品位的界定来寻找特定文化意义上的艺术形式创造因素和个人精神因素,把单纯的客观描绘引申到抽象构成、设计构想、意象创造等美学思维范畴。追求画面形式语言的个性化,体现画面的创造性思维。从研究自然形态中获取深入形态表象和生命机体之中的洞察力,并把基础训练同专业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任何一个完整的认识,总是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思维的过程。通过具象变抽象及具象表现方法的转换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借鉴与嫁接、发挥与运用过程中主动造型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把自然中形形的因素提炼加工成为艺术语汇,这种思维过程就是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其次,观察物象应该从多视点、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审视,凭自己的内心去体验、去认识、去理解对象在其中直接呈现的现象,观察其内在因素的联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弄清楚再现与表现的差异,并在实践中加以区分。应做观念与认识上的转变,而不只是形式方法上的转变。再现和表现的区分在于:再现描述所观察对象的本身,达到表达自我的目的;表现则不必再现形象,而是直接创造一种新的形象,在描述这个物象时,“自我”也在描述的物象之中了。现在人们更多地注意对内在世界的表现与挖掘,它应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当它作为艺术而产生作用时,其内涵的精神容量对于读者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作者具有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毕加索对造型、对面结构的高度想象及独特的理解,开创了立体派绘画。他对物象全方位观察,将形态切成小的立体片,然后重新组合构成交替变动重叠相合的不同面,并使它们以一种三角关系同空间相交在平面上,造成一种体积感,并结合于统一的形式中,从而扩展了他们造型联想的自由。不合比例却合目的性的创意是弗洛伊德、勃鲁盖尔、杜米埃的成功之道。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把握对象的节奏、构成关系、内在本质等应是教师指导学生的重点,让学生放开手脚,去钻研、去实践,进行多种艺术语言的尝试,寻求更丰富的艺术表达手段,更直接、更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表现物象精神的东西,表现纯视觉感受或心理的体验,这样物象外表因素全部被消失了,绘画也就成为绝对化与主观化表现。这样,充满活力的自然物象成为学生表现的自然客观对象,学生由此产生表现欲和灵感,激发创造性思维。

二、尊重艺术学科人才的艺术个性

发展创新思维教育,培养富有创造性头脑和探索新知识能力的人才,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意识和判断能力是教学的核心。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思维,这源于与众不同的阅历、感受、梦想和追求,这就是与他人不同的独特之处。人的个性与共性相比,个性更加宝贵,它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而艺术设计更应具有超常的个性,缺少这种艺术个性,就谈不上设计风格的创新。只有具备了个性意识的设计,才能更有特色和生命力。在传统的文化体系,受儒学的“中和”与道学的“冲融自然”学说的影响,任何极端思维与表现方式,都会受到非议,这就使得抽象这一文化素质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限制,从而相应地也就束缚了想象的翅膀,使人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创意也就少了许多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民主意识”,包容的胸襟,教学相长,尊重和保护学生所特有的独立品格和敏感度,从观念、思维方面去塑造学生。要通过教学,锻炼学生纯粹的观察方法,打破一切束缚,提倡个性表现手法,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这是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而个性化教育又是艺术院校的特殊要求,没有个性也就没有艺术。由此可见创造精神和个性化教育在艺术院校是何等的重要。也正因如此,在低年级的基础教育中,增加了有助于启迪创造性思维及个性化教育的相关内容和教学方式。作为教师,为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要注意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区分,既强调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又不致脱离客观实际,造成“拔苗助长”,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个性化的熏陶,发挥人的艺术个性,释放人的创造潜能。一切课程都应鼓励学生的创造,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潜在智慧,培养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意识,寻求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道路,始终保持开放的思维方式和旺盛的创作欲望,他们学成后能自由地驰骋于视觉艺术创作的天地。

三、关于艺术学科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时代是进步发展的,艺术教育的思想与观念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与调整。单一依靠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主———客体”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且远无法满足于艺术设计学科人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需求,我们更需要重新界定课堂教学的“实际意义”,关注于学生个性表达的空间,融合更为广阔的、更为个性化的“非课堂”教学模式[3],如: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或学术考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设计大赛及设计实践活动等等,以期形成人才培养的交融与互补,最终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局限性的消解。因此,在笔者看来,力图尊重艺术人才的个性,倡导具有积极意义的创造性思维,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强化理论知识,尤其是现代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扩展。打破课堂教学的单一性,掌握多种造型语言,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培养学生自己对基础理论学习的兴趣,逐渐形成不同的表现语言。潜质的发掘与培养是基础理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增加对表现形态艺术的分析。通过对不同艺术个性剖析,认识艺术表现在造型中所造成的个性化和情绪性的因素,这对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更广泛地释放和发展学生们的艺术才能是很有益的。转换一切旧的语言传统,掌握多种色彩语言,强化造型语言的表现能力,形成自己的语言。在艺术表现的训练中,要从课上的规范中走进去,使之再从课下自由创造中走出来,转变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自己的艺术思维方式。

3.加强横向学科之间的交流。邀请国内外创意水平较高的设计师、各学科前沿的专家等进行讲学,以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更新观念;走出去考察、观摩、实践、开阔眼界,进一步提高分析能力,提高创意水平,设计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宽阔的领域,是不可能搞好设计的。加强各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理论与实践中相互借鉴,能为设计提供更多的创造空间。

4.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修养,对学生宽容,信任,鼓励。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把学生的兴趣,精力调动起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欲和进取精神,才能使学生逐渐建立起自醒意识,产生悟性,让艺术天性顺畅自如地宣泄,在师与生,教与学之间,“少筑墙”、“多修路”,使之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竞争向上的学习气氛,造就一代艺术创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