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鉴赏路径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古代青铜艺术鉴赏路径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传世的有铭文的青铜器在12000件以上,其中铭文超过100字的器物有50多件。这些镂金浇铸的铭文资料,既增加了青铜器的美感,也反映出当时的若干人文信息,弥足珍贵。在有限的课时内,带领学生鉴赏中国古代无以伦比的青铜艺术品,授之以渔,让学生登堂入室,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古代 青铜 鉴赏

[中图分类号]J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71-02

从商周到战国,青铜器在古代中国流行了1000多年,传世量数以万计。如此众多的青铜器,在有限的课时内,即便我们“挂一漏万”地鉴赏,也难窥全豹。因此授之以渔,让学生登堂入室,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看法和做法是,能否从以下四个路径,带领学生鉴赏中国古代无以伦比的青铜艺术品。

一、欣赏器物造型美

造型是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由于青铜器兼具实用与艺术两种性质,所以必须首先了解它的名称和用途,然后方能加深对其艺术美的理解。青铜器种类包括礼器、武器、车马装饰、建筑装饰等等,其精美程度世界绝无仅有,对于当时的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有着重大影响。西周奴隶主,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物化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简称“礼器”,或称“彝器”。 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代表着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青铜礼器可分为四大类:食器、酒器、水器、乐器。

食器有鼎、鬲、、簋、、、敦、豆等。其中盛肉的鼎是最重要的礼器。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状花纹相同而大小依次递减的奇数的成组鼎来代表贵族的身份。据《春秋•公羊传》何休注,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在考古发现中,奇数的列鼎往往与偶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9鼎与8簋相配、7鼎与6簋相配等。

酒器包括爵、觯、觥、角、尊、卣、壶、、、觚等。商代贵族饮酒成风,西周初曾严厉禁酒,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饮酒器大为减少。

水器有盘、、盂、鉴、缶、瓿、瓴等。主要用于行礼时盥手以表示虔敬。

乐器有铙、钟(包括甬钟、钮钟与)、鼓等。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达65件的青铜编钟,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及音乐的高度水平。

欣赏青铜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的造型。礼器的诡秘雄浑,兵器的肃杀凛然,车马饰物的质朴钝重,建筑装饰的铺张扬厉,无不展示出精巧绝伦的造型艺术美。认识这些器物是知识,欣赏这些器物是享受――享受古人的艺术创造,感知古人的艺术情趣和审美取向。即使在今天,这些神秘诡异的造型,夸张诡谲的构思,仍然让我们叹为观止,震撼心灵。

二、探究制作工艺美

严格说独力的工艺技术不完全属于美学范畴,但在上古连铁都几乎没有的科技水平下,铸造出如此工艺复杂的青铜器,无疑独具匠心,已臻完美。铸造青铜器,至少要经过制模、翻范和浇铸三道工序。其中失蜡法铸造工艺,我国在春秋时期即已使用,远远走在世界前列。时至今日,航空航天领域的尖端部件铸造仍用此法。

越王勾践剑深埋于地下2400多年,锋刃如新,尚能断发,可谓旷世奇迹,出土后引起海内外极大震动,证明古籍中关于吴越之剑的描述,绝不是言过其实的文学夸张,而是真实的写照。越王勾践剑和者旨於赐(勾践之子)剑等青铜剑展现的诸多特异现象和精湛技术是先秦铸剑技术的巅峰,其中双色剑、菱形暗格纹和剑首薄壁同心圆的制作技术,至今无法超越,堪称吴越青铜兵器的技术“三绝”。勾践剑上错金鸟篆书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用剑”8个字是用什么工具镌刻在剑身的,至今仍为难解之谜。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战国早期墓中的曾侯乙尊和曾侯乙盘,合称曾侯乙尊盘。在古代,尊为盛酒器,盘为盛水器,曾侯乙尊盘出土时,尊放在盘内。单就其艺术性而言,用任何溢美之词赞誉该器都不为过。更由于其为中国最早的熔模(失蜡)铸造提供了实证,因此在科学性上有着不可缺失的作用。专家断言,在所有先秦青铜艺术品中,若以工艺先进复杂、铸作精湛、装饰瑰丽而言,当首推曾侯乙铜尊盘。

与所有的中国古代青铜国宝文物相比,曾侯乙尊盘的独特艺术魅力,在于其天启神授般的奇妙构思和玲珑剔透、鬼斧神工、纷繁纤巧的透空蟠螭装饰。这些装饰物由表层的纹饰和内部多层次的铜梗组成。而所有这些连续的透空花纹之间相互并不连接,全靠内层的铜梗支承。这种极其复杂的装饰技法,形成了高低参差、对称配列、主题突出、节奏鲜明的艺术效果。

曾侯乙尊盘工艺纷繁复杂,铜尊上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颈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铜盘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盘内底刻有与铜尊一样的铭文。

2002年,曾侯乙尊盘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组)永久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之一。

三、领略装饰纹饰美

青铜器纹饰繁缛瑰丽,表现形式变幻莫测。怪诞神秘的纹饰,增添了青铜器的狞厉律动之感。商周青铜器最常用的纹饰有以下几种。

兽面纹:商代时期也称饕餮纹,是一种有神话意义的纹饰。饕餮,是我国远古氏族部落的图腾,即生命神灵。它是勇武精神的象征,在他狰狞的形象上可以看到人类天真无邪的童年和英勇威严的精神气概。同时也是古代祭祀的形象。为此,在商代将其放在青铜器的主要位置上。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是鼎。它以夸张的兽面、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这与当时人们的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兽面纹到西周中期后逐渐消失。

龙纹:亦称夔纹或夔龙纹。传说“夔”是古代一角一足的动物,实际上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像。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顾首龙纹等等。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为一长躯体和一爪。主要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已发展为几何图形。龙纹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常施于簋、卣、觚、彝和尊等器皿的足、口边上和腰部作装饰。商代夔纹身短,作单独纹样构成的较多;西周夔纹身长,通常作成二方连续纹样。

鸟纹:包括凤鸟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鸱枭纹,正面,大圆眼,毛角大翅,盛行于商代中晚期;雁纹,是鸟纹中写实的形象,属春秋晚期北方的风格。鸟纹多饰于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殷商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的器物,但鸟纹多短尾。可能受周人“(凤凰别称)鸣于岐山”传说的影响,从西周早期开始,鸟纹大量出现,多长尾高冠,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云雷纹: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有的图案作圆形的连续构图,称为云纹;有的图案作方形的连续构图,称为雷纹。纹饰用流云的变幻无常与雷电的闪烁恐怖来烘托神灵的威慑,产生白云苍狗波谲云诡的艺术效果。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其他还有蟠螭纹、涡纹、乳丁纹、重环纹、窃曲纹、鸟兽纹、蟠虺纹及各种动物纹,也应有一般的常识性了解。

四、感悟文化内涵美

青铜器除了造型雄奇,工艺精湛和纹饰华美以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商代青铜礼器造型多凝重而神秘,充满着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迷蒙,极少写实性器物。到了西周初期,青铜礼器在继承商代庄重诡秘遗风的基础上,渐趋变化。如太保鼎直口立耳,浅腹细足,造型十分奇特。它的足比通常的鼎要长出一倍,于粗壮中显出几分苗条,工匠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在鼎的中部还有轮状装饰,一反鼎器凝重的风格,透出掩饰不住的灵气。再如鸭形,造型气韵生动,完全以写实形态出现,清新雅丽,栩栩如生。商周青铜器造型和装饰上的这种发展变化,是人文思想的进步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具体反映。

专家统计,传世的、有铭文的青铜器在12000件以上,而且还在不断出土。其中铭文超过100字的器物有50多件。这些镂金浇铸的铭文资料,既增加了青铜器的美感,也反映出当时的若干人文信息,弥足珍贵。2003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了包括《美术鉴赏》教材所介绍的(教材误作“速”)在内的27件青铜器,被认为是中国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最重大考古发现。其中鼎造型精美,纹饰繁缛,至今光洁如新。拙大方,长达350多字的铭文字体遒劲古拙,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铭文最多的铜盘。该铭文记述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文、武、成、康、昭、穆、恭、懿、夷、厉、宣王的史实,涉及西周的政治、征战及王室年代世系等珍贵内容,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铭文中年月日和月相的记载,有助于校验万众瞩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阶段性成果,对于构建中华民族文明史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批青铜器所透露出的人文信息,使其毫无悬念地成为21世纪中国考古最重大发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