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市水域空间景观建设中的文化振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水域空间景观建设中的文化振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水域文化是历史上广大人民在用水、治水、亲水中形成的,是城市有的语言和宝贵的财富。本文阐述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恢复及保护各种形式水域文化的多种途径,以及满足现代人对水文化传承和创新需求的各种措施。通过水域文化的振兴引导城市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的促进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域空间;景观建设;文化振兴

Abstract:People use water, administer water and get intimate water.Water culture is formated in the process of exploiting water in history. Water culture is the inimitable language and precious wealth in ci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various forms means that protect and restorate all kinds of format water culture, as well as the all sorts of measures that meet modern people’s demand of heritages and innovations of the civilization.Through the revitalization of water culture,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water in city are established. The harmony of human and water will positively promot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waterspace;landscape construction; culture revit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1-0055-03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人类在与水长期共处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和欣赏水,创造出许多璀璨的水景观与水文化。在当代城市水域空间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振兴文化来推动城市景观的发展,实践人水和谐的理念[1],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人类文明的呼唤。

1景观建设与文化振兴的关系

城市水域空间中景观建设与文化振兴的关系主要是:以文建景、以景兴文、水景靓城、水城共生。

1.1 以文促景

随着城市景观艺术的繁荣,水景的功能也从单一转向综合,挖掘水的文化潜力,焕发水文化的魅力,凸显水景观的特色和个性,不仅促进了水景与城市文化的交融,形成既有地域风情又富一定特色的水域空间,而且也是对当地居民的传统信仰以及场所感情的尊重。因此,要在水景观建设中努力保护和发展城市的水文化特色,达到以文促景的目的。

1.2 以景兴文

一方面,水文化景观的建设反过来能够带动城市水环境、水生态的改善。原先河淤、坎塌、水脏、建乱、绿少的水域变成了水清岸绿、风景秀丽、文化特点鲜明的休闲旅游带,为周边的城市空间开发建设带来了良好的机缘。另一方面,水域文化在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系统,这又为水景观的后续开发及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将会赋予水域空间景观新的内涵和活力。

1.3 水城共生

水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在于注重水域环境的保护和水资源的永续利用[2],这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水域文化建设,按照“资源、环境、生态、健康、安全”协调发展的理念,突出“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促进水循环、建设水景观、延续水文化”等关键环节,弘扬可持续发展观的优秀文化传统,营造“水城共生”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品质,恢复人与水的和谐关系。

2水域空间中文化的恢复与保护

水域空间的文化是城市宝贵的人文遗产。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它们正面临着重重危机,有必要通过有效途径加以恢复和保护。

2.1 发掘整理各种形式的水域历史文化

水域空间历史文化的主要形式有:诗歌类,讴歌大江大河、湖泊壮丽的景观;碑刻类,在石碑和岩石上刻记曾经发生过的水现象;绘画类,表达了人们对水域景观的追求和向往;史记传说类,在中国数千年的水事活动形成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学;信仰类,由于人们对水的既恐惧又崇拜,逐渐形成有宗教色彩的信仰;祭祀类,各种和水有关的祭祀活动,祈求降雨、平安;民俗类,人与水的亲密关系长期以来演变成为民俗[3]。

在水景观规划建设中,积极发掘整理各种形式的水域历史文化,尊重人们对水环境的体验、感受以及历史文脉的延续,使人们能够重拾对于城市的记忆。例如,因水而生、傍水而立的泰州古城,与水紧密相依。跨水而建的各色桥梁,星罗棋布的历代水井,形成独特的古城格局和艺术特色;运盐河、稻河、草河等大小河流及伏龙桥、赵公桥等百座桥梁蕴含的历史典故,充分反映了古城的文化积淀。泰州计划挖掘水域文化,加快对这些水城特色的解读,诠释其历史史实、文化特点和审美价值。一方面,加快河道的疏浚、整治与美化,再现“双水绕城”的独特历史景观;一方面,依靠内外环河,将沿线的“城楼眺海”、“梅桃柳园戏剧三家村”等32处自然和人文历史景观联点成片,串珠成链,凸显水城文化特色。

2.2 水体历史形态的恢复与保护

城市中的河流、湖泊及沿岸绿带不仅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是城市演变和城市布局的基线。因此,应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根据现有特点,采用继承和再生的手法对已遭破坏的城市水体进行恢复,重建结构清晰化的水系骨架。

例如,《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已将与北京城市发展密切相关、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河湖水域列为重点保护目标。《北京地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通则》明确提出,今后的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必须严格保护城市历史水系。北京历史上的三大河两大湖泊(转河、菖蒲河、御河、鱼藻池和莲花池)将陆续重现。搞好水系历史形态的整治是积极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格局和古都风貌的重要步骤,是促进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3 原有空间格局的保护

水域空间的格局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磨合中形成的,进而形成了地方性的空间形态、生活模式和文化品格。展现了历史上一定时期的城市风貌,带给人们地区归属感和历史的回忆。水域原有空间格局的保护,需要通过对传统空间形态和结构的研究分析,抓住其深层次的构成规律和基本形态,将之运用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以保留传统空间的原有个性和韵味。

例如,苏州古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的主要目标一是要保护街区风貌,整治历史环境,形成一个生活的街区;二是延续历史文脉,重现街区价值,形成一个繁荣的街区。正是由于空间格局的良好保护,苏州城虽然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但目前仍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2.4 滨水建筑的保护

建筑是水域空间人文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其布局及形态体现了人们历史上空间利用的方式,是滨水记忆的呼唤、城市精神的反映和地域文化的表现。水域空间的不同功能决定了临水构筑物形成不同的历史用途和各具特色的外在形式。例如具有生活功能的水滨常有临水民居、水上人家、私家园林、井台、石埠头等,具有生产功能的水滨常有仓库、厂房、磨坊、水坝、发电站、水车、灌渠等。如果能使传统的建筑特色与现代的城市文化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会令人们在今天的生活中不时产生对历史的联想。

2.5 识别性节点的保护

识别性节点指的是水域的空间组织关系上的关键点,例如,一些控制空间或连接空间的点,以及视觉上的焦点或重要的转折点。这种节点可以是水体和街道的凹点和凸点、桥梁、标志性建筑或构筑物以及街道的交叉处等。这些位置上的建构物在空间构成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们应该是重点保护的内容,不得进行削弱其空间作用的改动。例如,塞纳河两岸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圣母院、卢浮宫、艾菲尔铁塔等已经成为城市的著名标志。而这些标志性景观节点又能够反过来促使水域空间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带动水域及其周边地区产业、商业、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提升城市竞争地位的意义。

2.6 环境景观特色的保护

地段的环境景观对于地段历史气氛的营造十分重要。而且在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越来越远离,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下,衰落历史地段再开发十分需要保护好水域空间原有环境景观特色。例如,天津以海河两岸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依托,规划海河两岸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建设一些有特色的历史街区,例如古文化街、老城厢、大悲院等传统街区,以及近代的风貌建筑区等等。在海河两岸整体再现历史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的氛围,形成反映天津历史风貌的地区。

3 水域空间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1 开展丰富的水文化活动

水文化活动是水域文化最生动、最现实的体现之一。水文化活动的形式大体可以归纳为:教育类水文化活动,如水文化研究、水文化讲座等各种学术活动等;艺术类水文化活动,以水为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演示活动;健身怡神类水文化活动,是以水和水域为舞台开展的各种水文化活动,如游泳、垂钓、龙舟赛、泼水节、皮划艇赛、帆板赛、溜冰、滑雪、冲浪、水上旅游、水上夜景游览等。

水域空间中文化的振兴,要以水为载体,传承古代城市的各种游赏、活动习俗。例如,源于古蜀人对岷江水神传统祭祀活动的都江堰放水节。历史上每年农历三月的清明节都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大典,以预祝当年农业丰收。自1990年恢复以来,已成为规模宏大、气氛热烈、群众喜爱的民俗节日和旅游文化品牌,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3.2 划定城市水域文化保护区

划定城市水域文化保护区,有利于数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本着“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的理念,在积极的保护、特色的保护、整体性保护和作为发展战略的保护原则下,水域文化保护区规划既要符合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又要保持城市水系的历史文化;同时对保护范围和周边建筑物提出高度、体量、造型等方面的控制性要求。另外,还要对保护区内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合。

3.3 建设水域文化风景线

江川、运河、水路以及排灌水渠、水圳等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历史的重要记录、见证和载体。在景观规划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使它们既是景观廊道,又是文化遗产廊道,或成为展示现代文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个成功的实例是美国俄亥俄州切萨皮克运河(Chesapeake & Ohio Canal)的景观改造。运河开凿于1830年,在1924年由于铁路的出现而遭废弃。美国政府1939年决定把它建成国家历史公园,保护美国的水上运输史。如今,曾经满是灰尘的运河和曾遍布旧时童工们脚印的拉船路成为风景优美的C&O运河国家历史公园。公园充分挖掘了运河的人文历史和水域文化,并融入现代休闲理念,展现了运河中饱含着的人文、地理、艺术和生态等价值。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游憩场所,还可以看到现代人的生活在不同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变迁。

3.4 提供完善的水文化设施

水文化设施是指繁荣水域文化事业,开展水域文化活动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如兴建水科技馆、水文化馆、水博物馆、水文化广场、水文化长廊等。提供完善的水文化设施,一是保护和再利用已有的水文化设施;二是兴建新的水文化设施。

保护和再利用已有的水文化设施,能够提高对水文化设施保护的意识,整合城市内分散的水文化设施资源,保护水文化古迹所在的整体历史环境和风貌,促进开发建设协调进行,重现水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兴建新的水文化设施,要求不仅参与到水域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过程中,而且要通过对新环境的设计和建构,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时代精神。例如,2006年4月扬州建成水文化博物馆,以源远流长的水文化贯穿整个展馆,全面展示了扬州与水生生相息的关系,让人感受到扬州“水城共生”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于传承和发扬水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5 把水域文化融入社区

在繁忙的都市,亲水亲绿亲近自然已成为人们所渴望的一种生活模式。在现代住区景观开发中要充分挖掘水的内涵、体现理水文化、形成亲水空间,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可以进一步促进水文化在大众中传播的深入。从人的行为心理出发尽可能营造一些安全的近水空间,特别是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营造出适合不同人群近水活动的场所和空间。

例如,秦皇岛“金屋・滨河湾”社区,以“水文化”为主题,在尊重港城特有的地域文化基础上,设计了30多处水文化景点,实现了文化与艺术,艺术与生活,建筑与环境的结合。

3.6 创造现代城市水文化

在保存城市传统水文化的同时,还应当将现代技术、文化、观念引进现代水域景观建设之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技术进步,创造现代城市水文化。例如,武汉在汉口江滩建设了码头文化区、现代雕塑、长江水生物化石浮雕护坡、科技文化长廊、音乐广场、大型喷泉、体育健身文化场馆等体现水域文化的景点,并在节日期间,举办焰火晚会、水幕电影、水上夜景游览、旅游文化节、风筝节等等。以绿色为基调,以亲水为主题,以历史水文化为底蕴,以创造现代水文化为依托,将生态意识与环境意识,悠久历史水文化与现代水文化结合起来,使景观、亲水、生态与水文化景观相得益彰。

3.7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

城市中的水域空间地段往往是城市最先发展的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通常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相互交换的场所,不仅具有运输、通商等经济生产功能,更是国内外、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汇地。在外来文化与本地固有文化的碰撞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自由的文化。这是许多城市水域空间具有独特活力的内在原因。

因此,如何做到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使水域空间成为集中体现城市的多元文化与丰富生活的名片,是水域空间文化振兴的核心。也就是说,城市水域空间的文化振兴应该是以历史文化、当代文化艺术、水体周边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为主体的多种文化的融合,让人们能体验到水域空间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使水域空间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并进一步刺激经济的增长。

4结语

水域空间景观建设中的文化振兴是满足人们对水域文化的基本需求,反映现代人与水的关系,体现现代科技进步与文明,并通过水域文化的发展,引导城市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更加有效地凸现水域个性,扩大城市魅力和影响力,从而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余达淮,张文捷,钱自立.人水和谐:水文化的核心价值[J].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2):20-22.

[2]严清华.水域文化与中国传统可持续发展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2):10-13.

[3]刘树坤,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J].水利水电技术,2001,(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