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影民族化理论发展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影民族化理论发展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中国电影民族化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由于每个阶段所处的语境不同,它们关注的重心也有所不同,第一个阶段以电影民族化大讨论为核心,第二阶段提出了建立民族电影理论体系的设想,第三阶段的电影民族化问题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 民族化;电影理论;全球化

中国电影民族化作为中国电影理论界挥之不去的话题,随着时展而不断获得新的内涵。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电影民族化大讨论;90年代建立民族电影理论体系构想的再次提出;以及世纪之交以全球化为背景的电影民族化研究。这三个阶段的电影民族化理论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每一个阶段的理论背景、研究重心和话语方式呈现出相互勾连又有明显差异的状态。本文试图对20多年来电影民族化理论发展过程进行描述,从而进行反思

一、历史回溯

一般认为,中国电影民族化理论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新时期伊始那场关于中国电影民族化的大讨论,曾经是电影理论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道路的问题就曾引起一些学者的重视。他们把中国电影应该向传统学习作为一个课题提出,并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研究被打断。B0年代初电影理论界关于中国电影民族化的讨论实质上是对搁置多年话题的继续。这场讨论主要在坚持民族化者和反对民族化者之间展开,围绕着中国电影要不要提倡民族化、民族化的对象是内容还是形式等问题进行,…对中外电影在美学表现等很多方面的差异都有所涉及。如果说60年代对民族化问题的初步研究,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大,较少独立品格,尚处于前学科状态的话,那么80年代初的这场讨论便较少存在以前研究中缺少学理精神、观念单一等问题,在理论上取得一定突破。对坚持民族化者来说,这次讨论对于他们建立有中国特理论的设想而言,甚至起到了立论的作用。这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紧接着和电影民族化理论发展息息相关的是中国电影“影戏观”理论的提出。80年代中期一些研究者通过对中国传统的“影戏观”的研究后指出,“影戏”是中国电影美学的核心概念,作为一种理论的表述,它又超越了中国早期电影这一特定的历史范畴,而成为概括整个中国传统电影观念的基本概念,涵盖了到当时为止整个中国电影80年的历史。这一研究成果无疑具有相当的创新性,因为它“大胆提出了中国电影传统文化的特征以及对其进行历史评估的问题,还涉及中国电影的历史道路以及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电影的具体历史评价等问题。”对于民族化理论而言,此研究成果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为自己从历史中添加了佐证,并构成了电影民族化理论中有机的一部分。

任何理论的提出和产生都和其当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把电影民族化讨论还原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去考察,可以看出,针对新时期伊始一部分电影创作中手法大胆前卫,但是观众却难以理解的情况,电影民族化观点的提出反映了不同的审美要求,这对于电影创作灵活吸收国外的经验具有积极意义。至于形成了大规模的讨论,则是研究者们以此为契机。全面、深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结果。而“影戏”理论的创新性与包括美学在内的一些相关学科在新时期取得的成果相辅相成,当然也和80年代中期文化界中“文化寻根热”“文化反思热”的氛围息息相关。

这一阶段研究者还提及有中国特理论的问题,这在以后发展成为一个包含民族化在内并比之有更深广内涵的命题。如果把民族化讨论看做是为这一命题立论、“影戏观”研究是为之梳理历史的话,这一阶段的研究刚好构成了这一命题的两部分。

二、20世纪90年展概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社会文化语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语境中,以西方电影理论为背景的批评实践和理论探讨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一时期为数不多关于民族化的研究中,有一部分仍然是当年的研究者对自己曾经有所争议的观点的进一步思考或深化。和以前的情形不同,这一时期的研究始终没有引起过类似于80年代的大争论,甚至没有引起任何争论。事实上在整个电影理论批评领域也不可能存在大争论的建设性氛围了,“过去那种能使电影理论界的兴奋点都聚焦于某一问题并能形成争鸣及讨论的态势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在新的语境中,电影理论与批评走向了多元分化的格局。电影民族化理论却在新格局中趋于衰微。

衰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电影创作方面难以提供很好的例证的原因,也有研究者“对中国电影理论的沿革及其概貌缺少比较全面了解的原因”。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以西方为追赶目标的背景下,以西方的理论为背景进行研究和批评实践,既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各种全新的视角,也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西方的话语系统。因此,以中国传统为背景的民族化理论遭到倾轧也是时代使然。

在西方理论全面倾轧的过程中,理论界的眼光也超越了以前的电影民族化问题而转移到了更加具有战略意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学科体系”“东方电影美学”或“中国电影学派”的建设等问题上。这一命题在80年代就曾被提出过。在经历了“失语”后,才有学者真正认识到“比之西方,中国电影确有自己独特的编码方式,问题是我们在策略性、权宜性地借用西方理论之后,如何找到自己的阐释语言并在世界电影理论格局中承担独立的话语角色。”有关中国电影学科体系构建的问题又被提了出来。“事实上,中国电影、日本电影、韩国电影与朝鲜电影、印度电影、越南电影,是一个自成面貌和风格的电影语系。尤其是儒文化圈内的电影文化,形成了在生命哲学、叙事、视觉体系、天人关系和生命意识诸方面的许多相似特点和美学特征。……东方电影创作的探索呼唤独立的理论阐释。”在这种境况中,理论家的眼光不再局限于某一层面,而着眼于建立足以可以观照中国电影乃至东方电影的整个学科。

90年代这些富有战略意义的命题的再次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当时电影理论批评界只存在着西方话语状况的反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电影理论工作者的创新能力、时代精神和系统意识,表现出一种具有现代精神的新取向和新姿态。理论家们指望以建立完备的学科来摆脱尴尬的境地,进而对整个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实践以及电影创作都做出贡献。事实上,一门学科的建设需要众多相关学科的支撑,需要各种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的辅助以及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这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这些富有战略意义的命题一经提出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短期内并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

综观这一时期的民族化理论建设,可以说它得益于理论工作者可贵的理论自觉。正是这种自觉,电影民族化理论才没有在西方理论的全面倾轧中归于沉寂,也正是这种自觉,民族化理论的各个领域在不利的环境中仍然获得了 一些发展,才出现了开放的、建设性的研究格局,才加强了学科的系统性、自足性和时代性。

三、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化理论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中国融入世界主导经济文化秩序的过程,中国或者说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一直存在着全球化问题的困扰。全球化对第三世界国家在文化层面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以强势经济为依托而在文化上也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可以毫无阻碍地影响着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文化或本土文化,导致它们的传统文化受到威胁、传统价值观念崩溃等等。毫无疑问,既是工业也是文化艺术的电影也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在此语境中,中国电影的民族化问题作为全球化问题的对应话题,再次凸显出来。

以全球化为背景的电影民族化理论研究体现出了和以往不同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强调在电影中弘扬本土文化、表现民族文化特征,以此来对抗以好莱坞为主的西方电影,避免被其同化和取代。全球化背后潜藏着的实质是单一化,中国电影在好莱坞的强势胁迫下可能会丧失传统与特色。因此,研究者认为,面对好莱坞,中国电影要表现出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保持自身独立的品格。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好莱坞电影更不可能替代我们对本土现实、本土文化和本土体验的殷切关怀。”实际上,在此背景下谈论的与其说是早期的电影民族化问题,不如说是全球化语境中民族电影生存的问题。

这一时期的民族化理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民族化理论和市场研究、对策研究相结合。文化强势是以经济强势为依托的,“经济全球化直接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在赚取最大商业利润的同时,会迅速占领和垄断全球的文化市场,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输送出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威胁各民族文化独立存在和发展的文化全球化态势”。在研究者看来,中国电影如果想要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自身的品格,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在本土市场上取得成功。电影失去了市场,也就失去了传播文化最有利的机会。因此,在强调电影的民族特点的同时,研究者结合着民族化问题,纷纷转向市场研究或对策研究。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世纪之交的电影民族化理论研究表现出强烈的务实态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化理论。无论是强调在电影内容和题材上表现出本土人民生活的。还是主张从民族文化中挖掘新意以博得中国电影工业一线生机的;无论是注重民族电影的国际传播的,还是提倡在电影中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的,都是植根于中国电影现实状况进行的具体而又务实的研究。这一时期的民族化理论没有像它在80年代那样引人注目,也不如它在90年代那样富有战略意义,但却比任何一个时期的研究都有助于中国电影工业。正是这种自觉而又务实的态度,中国电影民族化理论才没有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民族化理论尚在发展之中,经历的时间也不长。虽然因为有了对应的话题而显得具有针对性和务实性,比前两个阶段的理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但这也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和现实结合得过于紧密,这一阶段的理论容易变成临时性的对策或政策研究而流于肤浅,失去长远的指导作用。这是处于市场经济时代的研究所应该注意的。

[作者简介]沈小风,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教师,研究方向:影视理论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