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浅析其浪漫主义倾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浅析其浪漫主义倾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是遵循着他的浪漫主义思想所完成的,它标志着法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欧洲文学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地位。早年的雨果追求浪漫主义的夸张、想象,既与其它浪漫主义作家有共通之处,但广阔的社会场景、“美丑对照原则”和人道主义思想是他的独特之处,为他赢得了浪漫主义大师的声誉,也是他成为浪漫主义创作最高峰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浪漫主义 夸张 缺陷美

《巴黎圣母院》是维克多·雨果于1931年完成的作品,作者当时只有29岁,作为他早期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受到了当时流行的那种情节怪诞,追求强烈刺激的通俗小说的影响,所以说较之作者的一生而言,作品并不成熟。但是这部仅仅用了6个月的小说却为作者赢得了作为浪漫主义大师的声誉,这不仅仅是因为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还包含着作者对这个社会制度和阶级力量的激烈控诉,以及这是作者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功的理论实践。

在背景上,雨果在说明自己的小说时这样写到:“这是十五世纪巴黎的图画,是反映在巴黎的十五世纪的图画。”他在小说里以浪漫主义色彩浓烈的笔调出色地描写了巴黎城市的壮丽图景和中世纪阴暗生活的风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充满绚烂色彩和奇特声响的世界,使他们看到了高大的哥特式的建筑、此起彼伏的屋脊的海洋、纵横交错的街道、散布在街头的刑场绞架、阴森的巴士底狱和流浪人聚居的神秘怪厅这一片奇特的景象。雨果还以不少篇幅描绘了巍峨壮观的巴黎圣母院,它是建筑术的奇迹,“好像是巨大的石头交响乐”,“每一块石头都生动地表现出艺术家的天才加以修饰了的、用千百种形式表达出来的劳动者的幻想”,它那雄伟的整体带着难以数计的繁复的人与兽的浮雕,高踞在中世纪的巴黎之上。雨果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把它加以拟人化,写它像是一个肃穆庄严、壮丽而又神秘的有生命的存在物,俯视和见证了历代的生活和眼前的这个悲剧。这更加重了小说的浪漫主义气息。

《巴黎圣母院》开始于一片狂欢的潮流当中,在狂欢节上,加西莫多被推选成为了丑大王,他尽情得享受着这一切:“游行队列从司法宫到河滩广场这一路上,加西莫多那奇丑而忧伤的面孔,如何渐次开颜,喜形于色,终至得意洋洋的神态变化,是很难描绘出来的。这是他有生以来,自尊心第一次得到满足。”

在内容上,作者注重理想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现实。他提倡仁慈、宽恕,单纯的认为人道主义就可以解决社会矛盾。雨果在小说中控诉社会黑暗,同情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坚持正义,始终站在劳动人民的一边,认为“善必然战胜恶”,“使人不成其为人”的罪恶社会终究会,人性一定会复归。他看到了人道主义的力量,几十年如一日地崇信仁慈、博爱的感化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和改造人类的重要手段,把人道主义看作是济世良方,希望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巴黎圣母院》是善良的无辜者在专制制度下遭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少女,她富于同情心,敢于舍己救人,当那个卖文为生的格兰古瓦深夜误入巴黎的流浪人和乞丐的聚集所、即将被杀死的时候,她挺身而出,表示愿与他结婚,把这个诗人置于她的保护之下,虽然她并不爱他。当加西莫多在烈日曝晒的广场上遭到鞭笞,口渴得发出痛苦的嚎叫时,只有她对这个丑怪异常而深夜又劫持过她的敲钟人表示了同情。她热情天真,以为世人像她一样纯洁,至死还对负心的浮比斯保持热烈的爱情,丝毫没有怀疑这个纨绔子弟会欺骗和背叛自己。她品格坚贞,面对克洛德的而宁死不屈。她是巴黎流浪人和乞丐的宠儿,但自食其力、清白无瑕。她用“善”的笑容来对待“恶”的世界,也是体现出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在形式上,雨果善用夸张的手法。首先是对于人物描写的夸张。雨果小说最高尚的人物形象是仁慈和善良的化身。这类人物身上具备了一切美德,是一种体现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圣人形象,这是种至善至美的形象和性格,没有缺点,不食人间烟火。他的小说中的理想形象还有两种:典型美和缺陷美的形象。雨果塑造的典型美的人物形象是自然美和心灵美的完美结合,这种美超凡脱俗,没有阶级界限,不需要华丽的服装和高贵的身份来点缀,拥有这种美的人物形象具有超自然的心灵,毫无瑕疵,无可挑剔。代表人物就是《巴黎圣母院》中的女主角爱斯梅拉达,她似乎是天使和美神的化身,集真、善、美于一体。她有着震撼人心的美丽外貌和特殊气质,给人以美的享受:“她舞着,滚圆洁白的双臂高举过头,把那巴斯克手鼓蹦蹦敲响,俊俏、纤弱的脸庞蜜蜂似的转动,金色胸衣平滑无纹,色彩斑斓的衣裙飘舞鼓胀,双肩袒露,裙子散开,不时可见美妙线条的小腿,秀发如漆,目光似火”,不仅如此,包含在这样非凡的外貌之内的灵魂也是同样纯净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善良、纯真、勇敢、侠义,虽然混迹于流浪人之中,却能出淤泥而不染:虽然屡遭迫害,但始终坚守着清白和贞洁,从不苟且偷生;即便是加西莫多的畸形丑陋她也不嫌弃,给他干枯的心灵洒上了甘露,点燃了希望。

雨果在塑造传统的典型美的过程的同时,又刻画了一系列另类美的形象,就是有缺陷的美的人物。1827年10月,雨果在他的浪漫主义宣言书《序言》中提出了举世瞩目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而小说《巴黎圣母院》是1831年完成的,中间只是相隔了4年的时间,所以说加西莫多是这个理论的典型实践。在选举成为丑大王时,有这样一段对于加西莫多外貌的描写:

更确切地说,他的整个形体就是一副怪相。大脑袋上倒竖着棕红色头发;臂膀之间突出一个大驼背,同隆起的鸡胸取得平衡;从胯骨倒小腿,整个下肢完全错了位,只有双膝能勉强接触,从正面看去,两条腿恰似乎手柄合拢的两把镰刀;双脚又肥有宽,一双手大得出奇;然而整个畸形,却有一种难以言状而令人生畏的强健、敏捷和果敢的气度,可以说是一种奇特的例外,违反“力和美皆来自和谐”这一永恒法则。这就是确立的丑大王。

然而,这种对照也并非局限在外貌的描写。在克洛德主教的内心与爱斯梅拉达内心的对比过程中,便就突出了爱斯梅拉达内心之美。克洛德主教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却毒似蛇蝎,表面上过着严肃、清苦、刻板的生活,标榜高尚的德行,摒弃世俗的生活,甚至对节日的狂欢也表示反感和厌恶,但内心却追求女色,对享乐充满了嫉妒。他像一个幽灵,藏在他那样“魔窟”一样的房间里酝酿着一些恶毒的阴谋。同时他又制造迷信,将善良纯洁的爱斯梅拉达宣扬成“以妖术害人的女巫”,操纵法庭判处她死刑。他的丑陋心灵就是爱斯梅拉达的悲剧的罪魁祸首。

还有一种夸张是在对事件描写过程中的。在加西莫多的“教堂保卫战”中,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力量,就深刻得反映出了这一点。在与“乞丐部队”的斗争过程中,以寡敌众,击退了他们的进攻:“加西莫多天生一副膂力,又面临危险而增大十倍”,“看着梁木落下去,砸得丐帮四处逃散,好似孩童一口气吹散尘灰一般”。

最后,在情节上,雨果运用了离奇突转的情节,在《巴黎圣母院》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加西莫多被选为丑大王接着又变成阶下囚的过程和麻袋女与爱斯梅拉达母女相认的描写。爱斯梅拉达因为克洛德的出卖而被卫队追杀,逃跑的过程中,喘气的时候被自囚的“麻袋女”一把抓住,麻袋女认为爱斯梅拉达是抢走她孩子的埃及女人,对她加以诅咒:“哈!哈!哈!你就要被绞死啦!”而当爱斯梅拉达拿出自己与母亲相见的信物——绣花小鞋时突然认出这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情节的突转再次闪现,刚刚认出女儿的“麻袋女”因为爱斯梅拉达对浮比斯的爱恋而叫出声音被卫队发现又失去了女儿,最终也断了气。情节的离奇突转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浪漫主义手法所要求的。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是遵循着他的浪漫主义思想所完成的,它也标志着法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欧洲文学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地位。他关于浪漫主义的夸张、想象,既与其它浪漫主义作家有共通之处,但他的“美丑对照原则”和人道主义思想又是他的独特之处,这也是他为何登顶了浪漫主义最高峰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雨果著,陈敬荣译.巴黎圣母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李春霞,陈召荣.《巴黎圣母院》的结构形象[J].世界文学评论,2008,(1).

[3]杨亦军.《巴黎圣母院》的狂欢化渊源及其特征[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4]陈晓彦.悲痛的灵魂——在《巴黎圣母院》里挣扎的灵魂[J].怀化学院学报,2007,(9).

[5]王淑林.原型的置换变形:《巴黎圣母院》[J].南华大学学报,2005,(12).

(李冰芳 山东省青岛十五中语文组 26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