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天津博物馆的隋白釉双龙柄联腹传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天津博物馆的隋白釉双龙柄联腹传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的早期瓷器,自商代创烧以来,直至南北朝时期,始终是以青釉系统的烧造为主流。古代先民在认识了青釉的呈色原理之后,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胎釉之中铁元素的含量,克服铁元素呈色的干扰,从而在青瓷的基础上发明了白瓷。白瓷要求含铁量较低,工艺复杂,不易掌握。据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的白瓷在北朝的北齐时期已脱颖而出,隋唐时期渐趋成熟,成为瓷器的主要品种之一。白瓷的诞生,标志着制瓷手工业的又一个飞跃,为日后各种彩绘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陶瓷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隋代白瓷的精品

天津博物馆藏隋白釉双龙柄联腹传瓶是隋代白瓷中的精品(图一)。此传瓶高18.5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2.5厘米。盘口,单颈,肩部塑制两个瘦身龙形柄,与两个卵形联腹配置在一起,双腹并联,双平底,其上共阴刻“此传瓶有K(并)”5字(图二)。柄上的龙首探进瓶口,衔于口沿,如同想要吸吮瓶中的美酒。造型新颖别致,奇特之极,是隋代独有的型制。胎体灰白,白釉下施有护胎釉,釉面白净细润,表明隋代白瓷的烧制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这种式样的“传瓶”目前存世的仅有三件,其余两件,一件出土于陕西省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高18.6厘米,口径4.6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三);一件现藏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博物馆,高26.5厘米,口径7.1厘米,底径5.5厘米。三件相比,连云港市博物馆所藏之瓶,较天津博物馆和李静训墓出土之瓶的体型略大。在瓶身装饰上,天津博物馆与连云港市博物馆所藏之瓶相类,不仅在瓶颈部、肩部及腹部装饰弦纹,而且还在龙柄等处堆贴圆珠纹。除此之外,这两件都在颈部与两腹相接的肩部塑贴有对称的系,这是李静训墓出土之瓶所没有的。更为宝贵的是,天津博物馆所藏之瓶的瓶底刻出自铭,对研究隋代白瓷及确定此类器物的定名、用途及其文化内涵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天津博物馆隋白釉双龙柄联腹传瓶的用途功能,似尚未见有论述。笔者试图通过此瓶铭文,作出初步判断:

由铭文“此传瓶有K”得知,此瓶名曰“传瓶”,“传”字有传递之意(《墨子?号令》)。我国古代高士有逢重阳日,登高作诗、饮酒赏菊,以避灾禳祸之传统。《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载:“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活动中还时常伴有“传杯”之俗,即只用一杯,诸客传饮,以分享欢乐,共祈吉祥。唐上官昭容《九日登慈恩寺应制诗》中也有“献寿菊传杯”(寿菊即寿菊酒)的记载。这实际是文人雅士之间互相唱和,彼此祝福,促进感情的一种文娱活动。“传杯”之“传”与“传瓶”之“传”应为同义,那么“传瓶”的使用功能应与“传杯”之俗有异曲同工之妙。“有K”一词中的“K”,即古文“p”。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有:“p,阋病!保ㄒ舳寥纭安”)礼经注曰:古文“K”,今文多作“恪保是古二字同也。“K”有并排之意。那么,“有K”一词即可释作“此瓶呈双腹并联形”。

古代文物中腹部粘连的造型,最早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如河南省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7000年)的彩陶双联壶(图四)、自治区昌都县卡若遗址出土卡若文化的双联陶壶。除陶器外,双腹并联的造型,在其它类文物中也可见到。湖北省荆门市包山二号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凤纹双联杯(图五)、河北省满城县西汉墓出土的铜合卺杯(图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白玉合卺杯(图七)等。这些并联的造型,日后又发展为口部至足部和合而成的器形,主要见于唐、宋时期的双鱼瓶(图八)和清代极为流行的合欢瓶(图九、十)。由上述器物不难看出,在我国古代文物中非常普遍,并且有单口和双口之分,但共同之处都是双腹并联。隋白釉双龙柄联腹传瓶与它们一脉相系,其寓意及用途极可能与之有关。

首先,在我国婚礼的传统习俗中,常有“并蒂同心”、“白头富贵”、“比翼鸟”、“连理枝”等内容,都是新婚的祝辞,人们以此来祝愿夫妻和美、形影不离、白头偕老。陈B子《花R》卷五中说:“并头莲红白都有,一茎开双花,故名并头或并蒂”。《尔雅?释地》载:“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音兼)。”古代诗文中常以“比翼鸟”比喻形影不离的爱侣。《晋书?元帝纪》载:“一角之兽,连理之木,以为休征者,盖有百数。”连理即指不同根的草木,但枝干却连生在一起,旧时被看作是吉祥的征兆。三国魏曹植《曹子建集》五《送应氏》诗之二:“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唐白居易《长庆集》十二《长恨歌》中也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后人多以此类吉祥之物比喻恩爱的夫妻象“比翼鸟”、“连理枝”那样双飞共生。再看此传瓶“单颈并腹”的造型与并蒂莲的“一茎双花”如出一辙,笔者认为应是“并蒂同心”这种吉祥文化观念在艺术美学方面的延伸。

在古代,婚礼上新婚夫妇常需饮交杯酒,以象征合欢偕老之意。《礼记?昏仪》中载:“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S。”用于这种合饮的酒杯就叫合卺杯,造型多为两腹并联。图7、图8、图9,即在古代婚礼上用合卺杯喝交杯酒的典型实物。

另外,在我国传统吉祥文化中,鱼因产卵极多,具有生殖繁衍,多子多孙的祝福含义,常以此比喻夫妻婚后多子。唐、宋时期的双鱼瓶将双鱼和合成一器,造型别致,且暗合此意。清代的合欢瓶,也因两瓶和合在一起,具有合欢吉祥之意而得名,是乾隆时期流行的器型。瓶上纹饰多绘婴戏纹,通过表现儿童的游戏活动,将祝福多子的希求寓意其中。

李静训墓的墓主人,是北周宣帝和隋文帝女儿的外孙女,去世时年仅9岁。她年龄虽小,但生前在皇室成员中却极受宠爱,这从其墓中随葬的白釉龙柄鸡头壶、金口白玉盏等众多精美的器物便可见一斑。她虽然早殇尚未出嫁,但将白釉双龙柄联腹传瓶陪葬入墓,应与上述象征吉祥的婚俗观念有关,当以此种方式祈祝李静训在冥界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同心偕老。

如上所述,再结合瓶底自铭,笔者认为此瓶造型特征必与民族传统婚俗文化一脉相承,是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同一性、一贯性的体现,并且将传统的婚俗文化与吉祥文化中祝颂吉祥、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进行了另一种形式的再现与诠释。由此推断,此瓶应是隋代上层社会中举行婚礼时所使用的盛酒之器,由新婚夫妇共同使用,相互传递着为来宾斟酒,以示庆贺及酬谢。

概而言之,吉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主脉;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把对生活的关切态度转化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观念,并将这种祈福迎祥的意念,通过某种具象的造型或特定的图形,运用象征、隐喻、谐音等手法,加以程式化的表现形式和多元化的表现手段构成,表达出积极、乐观与浪漫的思想情感,从而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风貌、美学观念、审美情趣及风俗习惯等。隋白釉双龙柄联腹传瓶的出现,为我们研究传统吉祥文化与隋代婚俗文化、婚礼用器等方面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通过对传统吉祥文化的了解,使我们不仅能从更深层次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对解读古代文物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