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笈多造像艺术风格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笈多造像艺术风格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笈多造像艺术是指古印度笈多王朝统治时期流行的佛教造像艺术形式,在继承犍陀罗和秣菟罗雕刻传统的基础上臻于鼎盛,也因此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笈多时代的佛像雕刻,集中体现了印度本土传统与外来影响的完美融合,创造了印度民族理想化的崭新样式――秣菟罗样式和萨尔纳特样式,文章对这两种造像风格样式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笈多造像 秣菟罗 萨尔纳特

笈多造像艺术是指古印度笈多王朝统治时期流行的佛教造像艺术形式,在继承贵霜时代的犍陀罗与秣菟罗雕刻传统的基础上,遵循印度民族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创造了纯印度风格的笈多式佛像。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公元320―600年),被誉为印度艺术的黄金时代。笈多时期,佛教艺术鼎盛,建筑的形制、雕刻的样式、绘画的风格都确立了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规范。笈多时代的佛像雕刻,集中体现了印度本土传统与外来影响的完美融合,在高贵单纯的肉体塑造中灌注了沉思冥想的宁静精神,精神美成为肉体美的内在灵魂,肉体美成为精神美的直接表现,达到了高度平衡、和谐、统一的境界,代表着印度古典主义美术的最高成就。

笈多王朝时期印度有秣菟罗和萨尔纳特两个造像中心,表现为笈多秣菟罗风格与笈多萨尔纳特风格。

一、笈多秣菟罗风格

贵霜时代,佛像雕刻的两大中心是犍陀罗和秣菟罗;笈多时代,佛像雕刻的两大中心是秣菟罗和萨尔纳特。秣菟罗在地理位置和艺术风格上,都介于犍陀罗与萨尔纳特之间,起到了把犍陀罗的希腊式佛像印度化的关键性作用。笈多时代的秣菟罗以积累了几个世纪的佛像雕刻经验,创造了秣菟罗样式的“湿衣佛像”,即笈多秣菟罗风格。公元2世纪后半叶,秣菟罗佛像雕刻便开始借鉴犍陀罗雕刻的一些希腊化技法,逐渐从初期秣菟罗佛像向笈多样式的秣菟罗佛像演变,脸型由方圆而椭圆;眼睛由全睁而半闭;眉毛越变越细,眼帘越垂越低;剃光的头发,无论原来有无顶上肉髻,都变成覆盖着顶上肉髻的右旋的螺发……演变到公元4世纪以后笈多时代,秣菟罗的佛像雕刻,已经积累了二三百年的经验,终于在量变基础上发生了质变,完成了犍陀罗佛像的印度化,完成了从贵霜希腊式佛像向笈多印度式佛像的过渡,实现了印度本土传统与外来影响高度完美的融合,创造了新的样式。

笈多秣菟罗造像,不仅雕刻技术臻于成熟,而且在表现佛教理想主义精神的艺术形式和手法上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的艺术风格不仅具有印度本民族热情奔放的精神风貌,同时亦兼有犍陀罗沉静、典雅的气质,实现了开朗与内省、印度艺术与希腊艺术的完美结合。笈多秣菟罗造像以佛像的雕刻最为精美,也最具代表性(图1)。其艺术特征为顶髻为右旋螺发,肉髻突显;额头圆润,无白毫相;眼帘下垂,鼻直适中,鼻翼外张;双耳下垂,颈部有三道折线,“三道弯”或“蚕节纹”;头光为圆形,雕刻精细,由里向外各圈装饰各异,有莲花瓣、菊瓣团花、蔓草纹、绳纹、联珠纹与火焰纹等,各圈之间疏密有致。笈多秣菟罗造像身材比例适中,完全符合造像量度的规定,佛衣着通肩大衣,衣纹细密,从肩部以下呈U字形均匀分布。因佛衣质地薄透、贴体,如“曹衣出水”极富装饰性,躯体起伏变化十分明显。

笈多秣菟罗,作为笈多王朝时期佛教美术中心之一,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佛陀像,但是迄今为止,菩萨像的考古遗存很少。目前,勒克瑙博物馆收藏一尊稀有的笈多秣菟罗菩萨像,①但尊格没有确定。

二、笈多萨尔纳特风格

笈多王朝的另一个造像中心是萨尔纳特,这是释迦牟尼佛初转的地方,亦称“鹿野苑”。这个地方位于中印度,笈多萨尔纳特造像的艺术手法和风格也深受印度传统艺术的影响。早在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时代,萨尔纳特便有雕刻艺术的传统,著名的《阿育王狮子柱头》(图2)就是从萨尔那特出土的。笈多时代的萨尔纳特既是佛教朝拜的圣地,又是佛像雕刻的中心。萨尔纳特的佛像雕刻,据推测很可能在公元4世纪后期受到秣菟罗佛像的启发和影响,在公元5世纪初盛行起来,并迅速发展到巅峰。

萨尔纳特佛像的艺术特征,诸如印度人的脸型、冥想的眼神等,均与秣菟罗佛像类似。不同之处是萨尔纳特式佛像的薄衣更薄,几乎像玻璃一样完全透明,仅在领口、袖口和下摆边缘依稀可辨几丝透明衣纹,乍看恍若,因此萨尔纳特式佛像亦被称为“佛像”。这种全透明的衣纹效果是萨尔纳特佛像最典型的特征。此外,萨尔纳特佛像通常采用近似白色大理石的浅棕灰色楚那尔砂石作为雕刻材料,比秣菟罗佛像通常采用的黄斑红砂石更显得色调淡雅纯净。萨尔纳特佛像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该地出土的楚那尔砂石雕刻《鹿野苑说法的佛陀》(图3),它雕造的佛像与秣菟罗样式几无二致,唯一不同的是佛像衣纹的表现手法别具一格。萨尔纳特作为笈多艺术的风格之一,从公元5世纪形成至今,不仅在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各地不断延续,而且其影响还波及东南亚的泰国、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我国的、内蒙古等地区。

笈多萨尔纳特保存下来的佛陀像和菩萨像中,弥勒菩萨像可以确定的造像形式为没有装饰物,持物执数珠,而且肩披鹿皮,有时也持瓶。②笈多样式不仅影响了印度本土各地和后来王朝的佛造像样式,而且也影响了中亚、中国、南亚与东南亚诸国的佛像样式。

(注:本文为上海海事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名称:印度早期弥勒造像研究;项目编号:20110071)

注释:

①J. William,The Art of Gupta India,Princeton,1982,pl.72.

②宫治昭.涅和弥勒的图像学[M].李萍,张清涛,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305.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