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年来,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智能和高层建筑增加,建筑功能呈现出复杂化特点。然而,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也随之增加,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建筑的需求,bim技术应运而生,为提升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鉴于此,文章首先对BIM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以某工程为例,对BIM在建工程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展开了深入分析,希望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BIM;建筑工程;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3-0058-02

建筑工程管理,关系到工程成本、进度以及质量问题,对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涉及到多个专业的内容,如暖通、结构、以及电气等。科学的管理措施,必须能够加强各个专业的联系,从而从整体上加强对工程的把控能力。BIM 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有效应用,符合现代建筑工程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BIM概述

1.1 含 义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即BIM,中文含义为“建筑信息模型”,现阶段,学术界在对该技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指出,该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加工、处理同建筑工程相关的所有数据信息,并构建起一个专用数据库,其中包含全部设计元素信息,在数据库中输入相关项目参数,从而对据数模型进行构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负责人都可以任意访问、输入该数据库信息。而数据库中包含的所有信息具有较强的联系性,任何一方面信息发生改变,都会对数据库整体内容产生影响。

1.2 BIM技术的核心

数据库是BIM技术的核心,对三维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是建立数据库的基础。同普通数据库相比,BIM技术中的数据库存在以下特点:首先,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数据信息都存在于该数据库中,同时,工程不断构建的过程中,该数据库中的信息也在不断完善、更新;其次,各种数据信息在该数据库中,具有较强的联系性、逻辑性,修改某一数据将引起其他数据的变更,从而促使协同性在不同专业信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信息在三维数据库中实现了高度共享,为参与建筑工程的各部门日常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即数据库可以被设计、监理、施工等各单位进行直接访问,各部门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编辑数据库中的信息。这样一来,各个工程施工方都能够实时掌握工程情况,也能够根据工程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为提升工程质量、节约工程成本奠定基础。

2 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1 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项目共20层,17层位于地上,3层位于地下,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是工程主要结构特点,拥有46 000 m2总建筑面积和13 800万左右的工程造价。该工程包含多个分部工程如电气、通风、主体结构、建筑屋面等。

由于工程预计应在600天内完工,因此日常施工过程中需要面对较大的工作量,在展开建筑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BIM技术进行了应用。该技术要求实际施工前,需要对通过电脑展开图纸“预装配”,确保图纸内容能够对不同施工环节之间存在的管线标高和位置等问题进行充分的反映。根据工程原有设计以及工程具体特点,对设计图纸的科学性等进行深入考虑,从而为更有效的指导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策划与准备工作

2.2.1 策 划

该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管理层决定对BIM技术进行应用,首先对国内外各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对BIM技术的应用成果进行了分析,并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在结合本工程特点的基础上,对该技术在本工程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终决定,在检测综合管线布置、专业设备订制和综合管线优化等问题中对该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

2.2.2 准 备

该建筑工程管理层为了提升BIM技术的应用效率和质量,积极构建了BIM工作室。由于施工过程中,拥有不稳定的现场电压,电线电缆很容易在环网开挖过程中受到损害,这样一来,会导致实际施工中产生的各项数据受到安全威胁,因此,UPS电源被配备于工作室中,从而,最大限度的见笑了工程施工受突然断电的影响。在促使安全性在数据中得以充分体现的过程中,该BIM日常运行中,每一周需要进行一次数据备份,在对其进行保存的过程中,需要对光盘进行应用,从而有效提升了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2.3 BIM的实际应用

2.3.1 BIM技术在准备阶段的应用

这一环节中,BIM技术最大的功能进行加大检查图纸的力度。将三维建模应用于不同专业中,并从中及时发现设计图纸的缺陷,从而第一时间反馈给设计单位。在分专业建模完成以后,还需要从建筑工程整体的角度出发,实施统一建模,根据这一建模,工程各专业工程师共同总结系统中设计方面的缺陷,并统计各复杂节点。

2.3.2 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中,必须实施维护BIM模型。首先,加大检查碰撞现象的力度。二维平面图纸是传统施工管理的主要模式,而该管理访问无法对工程中的各种管件碰撞现象进行及时的发现,从而很容易导致后期工程返工现象,不仅将导致工程施工时间延长,同时也导致建筑企业成本增加。而新时期,在对BIM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构建起了BIM模型,不同专业之间产生的碰撞现象将在三维空间环境中得以清晰的体现,检查碰撞现象过程中的速度得以提升,同时准确率更高。

本工程中的人防地下车库机电安装环节,碰撞现象存在于在风管和进水管中,而同样的碰撞也在风系统和消防系统中存在,BIM模型及时发现了这些问题,维护BIM的过程中,对变更条件进行了应用,从而促使建筑企业在实际施工开展前就对设计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充分的掌握,有效预防了返工现象,为节约工程成本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提升综合优化管线的能力。本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首先通过BIM技术,实施了建模,并对碰撞现象进行了了解,最后有针对性的做出了调整。接下来在构建管线综合模型的过程中,对实际施工现场进行了反映。建设单位在运行中,始终坚持BIM三维模型构建出来的数据基础,并将其应用于施工设备选择和土建隔墙等施工环节中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该模型的深入挖掘,构建起了同机电管综之间的交流,经过协商,提升了管综排布方案的科学性,同时,建设单位在展开验收和自查工作的过程中,也将二维深化图纸和三维模型作为了重要依据,提升了施工质量。

而BIM协调会议是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组成的,该会议决定,在核验成果的过程中,必须提升全面性,对工程建设过程中遵守相关规范的程度以及建筑使用功能的体现进行了全面核验,经过三方同意,共同制定了施工蓝图。

2.3.3 BIM技术在竣工交付阶段的应用

在这一阶段中,需要提交BIM模型。建筑工程各个部门需要将实际施工中的相关资料进行汇总,二次加工竣工模型。对各种新的信息进行添加,包括设备种类、安全性以及能耗量等,将以往施工过程中旧信息进行剔除,在保留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据基础上构建相关模型,最后将该模式的格式进行转换,确保其符合运维管理部门的需求,为建筑工程的后期使用管理提供依据。

2.4 BIM技术应用取得的综合效益

本建筑工程管理中对BIM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工程各个环节施工中的数据收集全面性和准确性,从而为提升不同环节的管理效率和质量奠定了良好的数据基础。这样一来,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对全面且真实的数据的应用,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在BIM技术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数据库包含3D和4D两种,同时构建而成的还有虚拟三维模型,二者有效结合,有助于管理部门更有效的掌握工程进度,加大控制项目安全性的力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工程成本。

BIM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提前将工程难点展现在施工各部门人员面前,为其科学的选择施工技术和应用施工设备提供依据;同时,不同施工环节的负责部门在日常运行中,也有效实现了配合和协同。在综合应用云技术、互联网技术和BIM技术的基础上,各部门在展开工作的过程中,各项指令的下达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促使精细化管理得以实现,为提升工程质量和降低施工成本奠定了基础。

并且,由于BIM技术有效解决了本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管线碰撞等问题,极大的提升了不同施工部门日常工作中的工作效率和质量,BIM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各个环节施工分析结果是建立在现场项目实际状况基础之上的,施工部门能够有针对性的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工程质量,减少各个施工环节之间的冲突,从而促使返工率下降,建筑材料利用率提升,从而提升了成本控制质量。据初步统计,该建筑工程项目在对BIM技术进行充分应用的过程中,共节约了工程成本高达800万元。

3 结 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BIM技术已经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发达国家的建筑工程管理当中,其较强的协同设计功能,有效弥补了传统二维设计技术的缺陷,提升了建筑工程各个项目之间管理的连贯性。与此同时,通过对该技术的应用,能够根据工程施工的不同阶段,对所产生的各种参数数据进行整合和利用,为各个环节施工提供了信息保障,有效的信息传递,为工程的顺利施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纪博雅,戚振强,金占勇.BIM技术在建筑运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以 北京奥运会奥运村项目为例[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01:68-

72+82.

[2] 蔡蔚.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与 探索[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4,05:1-4.

[3] 季俊,张其林,杨晖柱,等.高层钢结构BIM软件研发及在上海中心工程 中的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2:20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