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市场需求看翻译硕士专业优化培养过程的必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市场需求看翻译硕士专业优化培养过程的必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高端翻译人才缺口很大,为顺应市场需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应运而生,侧重培养高层次、专业性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本文分析了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翻译人才的必要性。翻译硕士教学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但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翻译硕士教学改革应当开设特色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培养职业能力、改革评估方式,以达到优化培养过程的目的。

关键词:市场需求 翻译硕士专业 优化培养过程

一、市场对译员的需求

双语互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各国及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沟通的障碍,译员作为沟通的桥梁,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因而全球化时代市场亟需大批优秀译员。

从翻译语种来看,英语翻译的需求量最大,从业人数也最多,但真正高水平的英语翻译人才却很少。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重大会议、各国商贸往来大都用英语M行沟通。很多人以为只要熟练掌握英汉两门语言就能从事英汉翻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翻译本身是一门艺术和科学,需要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译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双语技能,更要具备熟练的翻译技巧,懂得各国风俗习惯等。

从涉及的领域来看,翻译资料大多是实用类文本,涉及科技、汽车、能源、建筑、医学、外贸、法律等多个行业,文学作品所占比重不大。如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领域的对外贸易和交往增加,技术交换增多,翻译趋向专业化、职业化。要做好专业译员,必须具备各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术语,提高翻译的精准度和专业水平。

从翻译类型来看,口译人才比笔译人才缺口更大。从事书面资料翻译可以查阅各种资料,反复检查和修改,相对而言更容易、准确度更高。而口译是即时翻译,对译员的反应能力、瞬时记忆等能力要求很高,因此,高端口译人才很少,很多地方的会议或展会翻译要从大城市中聘用专业译员。

总之,翻译市场很大,而真正能做好专业翻译的高水平译员却很稀缺。作为翻译专业学生,只有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既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又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翻译硕士培养现状

(一)发展迅速

过去,我国主要是在外国语言及应用语言学方向培养翻译人才,虽然学生在翻译研究上颇有造诣,但在实用类文本的翻译实践中感觉很吃力者居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这就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困难,而市场却存在奇缺专业译员的矛盾。于是,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翻译人才,2007年我国开始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截至2014年,已有206所院校获准成为翻译硕士专业培养单位[1]。报考翻译硕士专业的学生数量也随之持续大幅度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对应用型翻译产生兴趣,愿意多做实践,以满足政府、企业等单位的人才需求。

学者们也对翻译硕士培养中的教学展开过许多讨论和研究,穆雷、仲伟合(2013)认为,单纯的翻译服务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口笔译技能,还要具有市场意识、行业知识,懂得术语管理、跨文化交流,熟悉翻译工具。翻译教学不能仅单纯教授翻译技能[2]。尚亚宁(2011)指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重在提升实践能力,要创新培养模式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要加强与各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的结合。”[3]可见,从市场化角度培养翻译硕士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问题突出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建设较晚,缺乏经验,这些年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表现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等环节上。

1.培养模式

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属于外国语言及应用语言学的培养目标,侧重翻译研究。而新兴的翻译硕士专业培养的是实践型人才,如何从传统培养模式的教学中向其转变,成为翻译硕士专业发展方面的重大问题。这些年,开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培养模式多种多样,一套可规范翻译硕士教育的方案有待完善,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学制为三年,有的学校学制为两年,有些学校沿袭传统培养模式中的教学方法,有些学校想改革却无法创新。所以,虽然该学科在社会上声势愈演愈热,却只有少数学校形成了优秀、高效的培养模式,或能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培养翻译硕士,要理论与实践兼备,但有的个人或单位否认理论的指导作用,不重视实践机会。当务之急,应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和综合知识水平,使其成为“杂家”。更重要的是要时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接轨,为社会输送大批建设性人才。创新翻译硕士专业培养模式是各院校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

2.课程设置

据调查,大多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院校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所占比重更大,授课仍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很少有参与实践的机会。理论指导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发现缺点,纠正错误,真正提高翻译水平。例如,笔译方向可以开设译文对比赏析课程;口译可以开设演讲、笔译课程,锻炼学生多方面技能。文化是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中西思想史、中西文化史等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只重视英语学习,忽略汉语学习。其实汉语能力在翻译中起重要作用,应开设汉语写作等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双语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还有必要学习术语管理、计算机辅助翻译等技能。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包含许多学科知识,但很多高校仍按照以往的方式培养翻译人才,只注重研究和分析,这是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

3.师资力量

目前高校中翻译研究者较多,翻译实践者较少。“国务院学位办要求笔译教师承担过30万字以上的正式笔译任务,口译教师具备20次以上的在正式场合交传、同传的经验。”[4]但很多学校并不具备这样的人才培养师资,因此很难培养高水平职业译员。许多学者建议聘请一定数量的社会资深翻译工作者任兼职培养教师,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能够了解市场需求,模拟实际工作环境,提供最新的翻译材料,切实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让学生为就业做更充分的准备。或是鼓励教师出国交流学习,多参加翻译实践,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带领学生提高实践技能。不具备这些条件的院校也应该定期邀请翻译从业者举办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翻译市场的需求。近些年,翻译硕士专业发展迅速,许多院校并没有配备专业教师引导学生走职业化翻译道路,也没有具体的方案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考核,导致该专业的设置缺少实际意义。

三、翻译硕士培养教学方法改革

(一)开设特色课程

各行业都有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和规则,翻译市场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行业都精通。因此,职业翻译人员的培养要注重专业性。招聘翻译人才的用人单位一般更喜欢具有专业背景,同时英语能力强的人。英语更多时候是一种工具,在配合另一种行业时能更好地发挥实际用途。市场需要的也是专门化翻译人才,如科技翻译、旅游翻译、经贸翻译、法律翻译等[5]。这些行业各有许多专业术语,翻译的文体风格也各不相同,译员应有自己擅长的专业方向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术语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专业翻译。因此,学校在翻译硕士培养教学中也要注意开特色专业课程,培养专门化译员。例如可开设法庭口译、会议传译、字幕翻译等专业方向。为了更好地提升专业化水平,可依托学校现有优势学科资源,大力发展具有院校特色的翻g教学,如医学类院校可开设医疗翻译方向,财经类学校可大力发展经贸翻译,海洋类院校打造海洋翻译特色课程。学生掌握了更多、更专业的知识,才能为就业打好基础,才能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翻译人才。

(二)建设实践基地

翻译硕士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学生在翻译实践中能更深入了解翻译的精髓,掌握翻译技巧,从而不断提高翻译水平。教师不仅要教授翻译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实践。教师可以联系有关翻译公司,为学生提供市场上真实、最新的翻译材料,让专业人员去检验学生的翻译能力并给予反馈。这样,学生会将自己投入职业译员的角色中,更认真、负责地去做好每一个细节翻译,在这个过程中自觉学习和提升。学生通过接触更多的翻译材料,有助于发现自身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为就业做准备。这种实践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实战能力,获得理想的培养效果。学校也可与企业、事业单位等合作搭建实践基地,提供实习平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翻译实践,积累翻译经验。例如,2012年,青岛大学与央视一家新闻公司合作了一个新闻汉译英项目,学生得到时事新闻材料,要在四小时内提交翻译,然后有专业人员反馈意见。学生通过这种锻炼能切身感受翻译从业者的工作,便于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技能。建设实践基地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和交流平台,是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的一个良好途径。

(三)培养职业能力

从就业角度来看,为满足市场需求,翻译硕士应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高校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并提高其职业能力。尤其是从事口译方向的学生,要从心理素质、仪容仪态、灵活应变等多方面学习锻炼,提高交际能力和职业化水平。首先,要多从优化培养人才的角度训练学生的公众演讲能力,让其敢说、会说,学会如何让对方理解自己,从而在工作时能自信大方,使讲话双方处于轻松的交际环境中。其次,要学会沟通,学会主动交际,不使翻译变得呆板。译员在做即时口译的同传工作时,大脑会高度紧张,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要锻炼其心理承受力,以尽快适应这种工作环境。笔译教学中也要教授学生利用语料库、计算机辅助翻译等工具,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不断审查改进、完善译文,从而奠定扎实的翻译功底。既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市场发展而设立的,那么培养专业化职业译员当是其主要目标,因此,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其尽快熟悉译员身份,为市场就业做准备。

(四)改革评估方式

论文一直是评估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对研究生来说,大家往往认为在更高的学习阶段理应掌握研究能力,学会分析问题。完成毕业论文也是研究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直重视、追求的目标。然而翻译硕士是专业学位,与研究型的学位不同,它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实践人才,更重视的应当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许多高校逐渐意识到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开始用一些硬性指标督促学生多去实践,例如,要求笔译学生完成至少15万字的翻译材料,口译学生必须累积400个小时以上的口译录音。这种要求的提出,实实在在地督促学生多参与翻译实践,积累翻译经验,在实践中更好地提高自身翻译水平。在毕业评估上,论文答辩也不再是唯一手段,许多学校要求学生提交翻译实践报告,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从实践中得来的收获。不断改革评估方式,鼓励实践操作,一定能更好地实现优化翻译硕士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实现与翻译市场的接轨。

本文从市场需求出发,围绕翻译硕士专业培养过程,从市场调查、翻译硕士专业培养现状、翻译硕士专业培养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探讨了市场需求对翻译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高校很有必要优化翻译硕士专业培养过程,以培养出高水平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翻译人才。

(本文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委托课题“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研究”[项目编号:C-2015Y0403]阶段性成果;湖南省研究生教育教改课题[项目编号:JG2015B021]与中南大学研究生教改课题[项目编号:2015JGA09]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佰英,于德伟.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翻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15,(3):55-59.

[2]穆雷,仲伟合,王巍巍.从职业化角度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J].中国外语,2013,(1):89-95.

[3]尚亚宁.我国高校翻译硕士专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1,(4):71-75.

[4]刘东彪,任红川.关于MTI教学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1,(5):47-49.

[5]滕梅,张馨元.翻译行业产业化和职业化背景下的翻译硕士(MTI)专业课程设置[J].山东外语教学,2013,(4):96-101.

(李延林 晏心怡 湖南长沙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41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