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序张先宇的《初犁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序张先宇的《初犁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6月8日上午,刚去北海市政府参加教育均衡发展会议回到办公室,便接到遥远的凉都来电,先宇说要将这些年来的诗作结集出版,嘱我为之写一个序,心中不免惊喜参半:惊的是我虽为十几本书写过序,但每次都是写好后署上他人姓名就算交差了,这次要署上自己的名字,却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喜的是先宇诗集中的作品大多是我读过的,产生这些作品的背景我是比较熟悉的,于是慨然应允。

古人云“诗言志”。的确,我的阅读审美经验告诉我,不管是哪种形式的诗歌,都会或多或少打上作者“志”的烙印,让读者从中窥见作者的心路历程。先宇的《初犁集》也不例外。认识先宇,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时,六枝特区每个区(行政级别相当于现在的乡镇)都在大办高中,新场区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办起了高中,先宇就是当年考进新场中学首届高中班的。说实话,当时乡镇办高中,简直是拔苗助长。学校硬件建设跟不上自不必说,老师的教学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就是在大力提倡均衡教育的今天,很多乡镇的教育资源也是不适宜办高中的。当时我任班主任的那个班,有的化学、物理、政治老师连本学科的题目都念不通顺,不要说教学生了。只有教数学的老师是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他私下多次对我说,张先宇他们要是在条件好一点的学校读书,考一个重点大学是不成问题的。那时的先宇,总感觉学校里的知识餐吃不饱,于是就把大多数时间放在了课外阅读上,久而久之,便有了创作的冲动,于是写出了1978年前的那些诗作。尽管那些诗作比较稚嫩,但毕竟代表了他成长的心声。高中毕业时,先宇参加高考,虽然有几个学科先天不足,总分不高,但凭着平时的大量阅读与“初犁”,先宇的语文竟考了六枝特区第二名,以总分高出录取线20多分的成绩被六盘水市英语大专班录取。这个特殊例子,不仅值得当前语文阅读题得分很低的学生玩味,而且也会让语文教师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因为在先宇的阅读以及诗歌活动中,“不但事物的特征变异了,而且感情的特征也变异了,变得符合当时历史语境中诗的形式特征了。”(孙绍振语)

从文学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诗的想象和意境就是诗人的心理感觉符号,这种感觉符号的创造或更新,实际上就是诗人心里感觉的变异。先宇大学毕业后,无论做老师,还是做学校团委书记,业余时间仍然没有忘记诗歌的“兴观群怨”功能。这一阶段,他的诗歌形式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记得1981年7月底的一天下午,六盘水市教育局打电话到新场中学,要我立即赶去昆明参加一个教育活动。当时,从新场到六枝的客车早已开走了。在六枝特区第二中学当英语教师的先宇刚回到家,听说我要急着赶去六枝上火车,便陪我走了21公里,送我上了岩脚开往六枝的客车后,他才独自步行回新场去。那一次,我们一边走一边聊,话题大多与文学创作有关。先宇说他不但要写写新诗,还要继续尝试传统诗词的写作。不久,我就读到了他的好几组传统诗词。慢慢的,他的诗歌形式,或者说,他的诗歌语言、想象、具象都有了新的变化,内容也随之有了质的提高。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凸显作者时代情感烙印的诗作。有位现代著名诗人曾经说过:“我是一个两面派,新诗旧诗我都爱。”我不知道先宇是不是受过这句话的影响,但仅从诗歌表现形式上来看,这段时间他的确是新体诗旧体诗都在写,两种呈现形式不仅交相辉映,而且较好的表达了他所想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读者在不经意间便可触摸到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生活状态。

文学理论告诉我们,诗歌是现实生活升华的艺术美,而艺术风格和审美个性的形成,只不过是诗人气质、修养和文化积淀的外化形式而已。因此,每一种艺术风格和审美个性,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诗人只要沿着自己熟悉的诗路不断开掘,勇于突破,即可走向丰富和深厚。在我有限的公务员文学朋友圈子里,无论是搞小说的还是写诗歌散文的,甚至是弄其他文学样式的,成就斐然者有之,时而在报刊上露脸者有之,不鸣则已、鸣则惊人者有之,但无论成就大小,他们对文学的执著和付出,我认为都是值得现在的文学爱好者认真审视与反思的。由于声带原因,先宇唯恐在三尺讲台上愧对学生,于是改行从政。此后,他的诗歌产量看起来似乎少了一些,质量也并不划一,但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却有了较大的转变。尤其是在题材选择上,主题提炼上,技巧翻新上,先宇已不再拘泥于现实还是传统,先锋还是现代,而是自觉完成了从内心审美到审智的飞跃。钟情缪斯的人都知道,任何一种诗的感受,都是作者对社会、人生、自然独特感觉和情感的有机融合,可是人的情感并不是孤立的,它的纵深地带,活跃着的是作者的智性。这种智性,是通过感情来牵制感觉的。从这个视域出发,我们就不难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工作的变动,先宇的诗歌也在随之不断发生变化。他的诗歌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十里一徘徊”后,不仅常常出现现代诗语与古典诗意在潜在层次中的密合,甚至出现了现代日常口语和古典诗歌语言、现代诗歌语言在表层语义反差和呼应的统一现象。因此,我有理由相信,只要先宇沿着这条路奋然前行,不断升华,就会在把生活之米做成诗歌之酒的实践过程中酿出别具一格的芬芳来。

2010-06-20于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