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心灵世界荒芜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心灵世界荒芜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所罗门之歌》是第一位非裔美国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家生动而又凝重地展示了非裔美国黑人扭曲的心灵世界。文章结合小说文本和相关美国社会学理论来分析该部小说中黑人荒芜的心灵世界。

【关键词】心灵世界;精神荒原

托尼・莫瑞森(Toni Morrison,1931―)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作为一名黑人文学经典作家,莫瑞森在其作品中致力于关注和探讨非洲裔美国人的种族命运。在其第三部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密执安这个美国北方工业城市作为精神荒原之地上演了一曲曲黑人心灵扭曲的悲剧。

一、爱的匮乏

小说中,黑人生活在仇恨、抱怨、厌倦、以及绝望之中,而这一切都是爱的缺失的表现。麦肯家族中,麦肯这个家中的君王、狠毒刻薄的房地产商人,几近泯灭人性。他不仅虐待家人,而且还利用家人。对妻子露丝,他心怀强烈的鄙视和憎恨,这种态度不仅闪现在他对露丝说的每一句话中而且还显露在他不时地对露丝的殴打中。他断绝了和露丝的夫妻生活,以此来折磨露丝。对他而言,露丝只是服务于他的工具,赚取更多财富的工具。对待女儿,他只是感到的失望,经常投之以冰冷的眼光。他对她们感兴趣的只是带她们出去向他的工人们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对于儿子,麦肯对其怀有厌恶和不安之情,他竭力阻止露丝的恋子情结,不让奶娃小时候坐在其母亲的怀中,也不让露丝带奶娃去解手。狄安娜・肯道儿在《多元化的社会问题》一书中指出“最常见的儿童虐待为忽视孩子。”麦肯的做法可谓几近人性泯灭。

麦肯对妹妹派拉特也是毫无情谊。这个曾经是世界上对他而言是最珍贵的东西的妹妹在分离多年重逢时让他想起她对自己的背叛和堕落。他认为派拉特“已经斩断了礼仪的最后一根丝线。”他对妹妹的憎恨和鄙视使得他数落她的穿着,认为她像街头妇女,最后把她赶出家门。他甚至于一辈子都将她看成是童话《农夫和蛇》中的蛇,认为派拉特忘记和背叛兄妹情谊,唯利是图。

在麦肯家族中,奶娃同样缺乏爱心以及爱的能力。在麦肯这样的家庭中,奶娃成长成为一个自私、冷酷和不负责任的人。他一方面自高自大,觉得他是世界的中心;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可怜,抱怨无人爱他,为此而痛心疾首,绝望无助,以至于想到逃离出走或是死亡了结。

二、交流的匮乏

小说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社会之间处于心灵的隔绝与疏远的状态。这种社会和精神交流的匮乏主要表现在会话的缺失、物化他人和诉诸暴力三个方面。

会话是人们情感和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会话的缺失不仅说明信息沟通的中断,而且说明人际关系的变异。这种现象发生在家庭或者社会都表明家庭和社会的异常。小说中,麦肯家庭和“七日”组织正是这种异常现象的反映。在麦肯家庭中,麦肯的专制和冷漠使得他难以与家人和其他黑人接近。婚后,他即与露丝难以沟通。例如,有一次露丝谈及她的装饰的天然之美,而麦肯对此不屑一顾,转而指责她做的饭菜。麦肯与他的孩子也很少有言语的交流。他满足于一双女儿听从命令不去交友而是终日做玫瑰花,而对于女儿们的精神需求则毫不关心,甚至于圣诞礼物也只是给她们钱而不是问问她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对儿子奶娃在其幼小时心怀厌恶,只有在向其命令时才对其张口说话。在奶娃长大后,麦肯也只是在奶娃不听从他的命令以及他怂恿奶娃去偷金时才向奶娃叙述往事。

会话的匮乏,交流的缺失,必然导致人的物化。小说中,露丝和奶娃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露丝对奶娃的物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她要奶娃这个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恢复和麦肯的夫妻性生活和感情生活,奶娃只是其中的纽带。其次,生下奶娃后她把奶娃视为一个玩具、一次短暂的休息、一种肉体的愉快。再次,她把奶娃当做童话中能织草成金的稻草。最后,她又把奶娃视为她和麦肯进行战争的一马平川。露丝对奶娃的工具化和物化使得她一直没有把奶娃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和生命来看待,更别提交流了。同样,奶娃也对露丝有着相同的做法。露丝的毫无棱角的性格给奶娃一种虚幻缥缈的感觉,以至于他一直认为露丝的无形无体简直如同空气一样的不存在。所以,他也一直没有把露丝当做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

三、信仰的缺失

小说中,奶娃、麦肯和“七日”组织成员的心灵世界空虚无依。他们或是觉得人生漫无目的,或是觉得生活索然无望。这种精神的空虚无依主要表现在对自由和黑人文化的信仰的缺失。

对自由信念的丧失使得奶娃和“七日”组织的一些成员对生活绝望。奶娃自从四岁起发现只有飞机和鸟儿才会飞翔之后,便对自己以及世界失去了兴趣。他对父亲的产业没有什么留念,他对自己的婚姻不抱什么认真的考虑,他对种族歧视熟视无睹。没有目标的他在父母的交恶、哈格尔的纠缠以及冷漠无爱的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最终对生活感到厌倦。他想到了死亡和逃避。“七日”组织中,波特对爱之重的抱怨、铁道・托米认为黑人得到的只是悲伤和愚昧的感叹以及吉他认为美国并非黑人的乐土甚至于连选择死亡的自由都没有的诉控都驱使他们走上暴力复仇的道路。

四、结语

总之,该小说展现了一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各自的精神世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不管是面对生活起居一块的家人亦或是共同游玩的朋友,他们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陌生与冷漠。正是由于爱的匮乏,交流的缺失和信仰的丧失才导致他们的心灵世界不是一个和谐的,充满友爱的世界,而是一个荒芜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托尼・莫里森,胡允桓译.所罗门之歌[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2] Kendall, Diana. Social Problems in a Diverse Society. Needham Heights:Allyn & Bacon,2001.

作者简介:李碧艳(1978.07- ),女,陕西子长人,延安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英美文学;马军校(1977.11- ),男,陕西子长人,延安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