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课堂如何巧用扑克牌浅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课堂如何巧用扑克牌浅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在新版课程标准把数学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具体,把“双基”发展成为“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掌握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领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然而,每节课的内容特点不同,我们应该有所侧重地进行“四基”落实。对于基本技能训练,小小的扑克牌将是很好的教具、学具,游戏活动的情境更让乏味的技能训练更添乐趣。

扑克牌,3岁到83岁,只要没有先天缺陷或后天疾病者,无一不知、无一不晓的54张纸牌。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再熟悉不过了。然而,这又是一件特别好的数学教学材料,小游戏蕴藏大学问,请问同行的你对这件小玩意的利用又有多少呢?

这小小的扑克牌,以及几个常用的运算符号,能让数学课堂更活跃,更有趣。对于小学生而言,为要切实让他们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的乐趣,则理应由贴近他们的生活点滴拾起。这样不仅仅培养他们数学的切身观察能力,更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其生活的息息相关。

现在,就让我跟大家一起,陪同孩子们入学吧。

一年级的时候:

懵懵懂懂的孩子们刚进学校,出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教室里的每一件物品,每一本崭新的课本,一切都是新奇有趣的。认识10以内各数。孩子们认数时可借用扑克牌,选1(A)~10的同类扑克牌各4组,分别由老师出示任意一张字牌,如“3”字牌问他们,“牌中画有几个大图案?”认识3后,让他们也跟着出“3”字牌,边出牌,边看图案,边读数。这样反复看图,数数,认数,使他们对10以内各个数的形状,读音及含义有了清楚的认识。在认识完了10以内数的时候可以混合着这些数字两人一组出牌比赛谁认得快谁得分,一副牌比完,谁得分多谁取胜。

熟悉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取一副扑克牌,同学们分别拿着1(A)~10的扑克牌10张。老师出示一张牌如“3”,提问:“3可以分成几和几?”其他同学则举出“1”字牌和“2”字牌,并抢答:“3可以分成1和2”、“1和2组成3”。再让同桌同学出牌训练,边说边出牌。学习完了10以内数的组成后,分小组训练,一人抽牌,另外的人抢答各组组成,并拿出两张牌,说完以后,另一名同学任意抽出1张牌,同上面一样,边问,边答,边出牌。这时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游戏中掌握了数的组成。

除了“认数、读数”、“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还可以组>,!

二年级的时候:

二年级的时候学习完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后,让学生可以把19张牌打乱顺序相加,可以用19张牌,也可以只用期中的部分,把这19张扑克牌,再洗一遍,打乱了顺序再算。这种口算方法和传统的口算方法比,省时省力,生动活泼,容易掌握。练习中经常洗牌以改变数的排列顺序。还可以让学生两两比赛,提高计算速度。

三年级的时候:

当我们学习完了所有乘法口诀和简单的运算法则时,我们可以开始玩“24点”了。在教学有关混合运算时,当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灵活运用运算顺序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时,在练习课中设计了 “算24点”的游戏,教师现在扑克牌中挑选出能够算出24点且算法多样的点数,如2、4、5、6四张牌,学生就想出5×6-4-2,5×6-(4+2),4×5-2+6三种方法,虽然法一和法二数字的位置没有变,但学生想到通过添加运算符号改变了运算顺序也是一种方法。正是通过利用扑克牌,使原本枯燥、简单的计算练习课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是复习了所学的知识更是将混合运算中的顺序和运算符号充分运用到了“算24点”中,在“算24点”的过程中既运用了新学的知识又将思维尽可能地拓展,对于相同的四个数字进行多角度地思考,从而找到“算24点”的多种方法

让我们再上一课吧,在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就有一个活动设计“摸牌和下棋”中也正是对扑克牌进行了运用,教材中只是让学生准备红桃、黑桃、方片、梅花的扑克牌各两张,混放在一起叠好后从中抽取,每次任意摸一张,摸40次,看看摸牌的花色结果怎样。其实,不仅可以利用不同花色的牌,也可以利用牌面点数相同的牌,如四张2、四张3、四张4混放在一起叠好后从中抽取,一样的规则,看看摸到牌的点数的结果怎样。

四年级的时候:

借助“24点”或者更多的扑克牌,我们能够轻松解决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5中运算定律原理。如:2+5+8+7=24,2+8+7+5=24交换律,5+(2+8)+7=24结合律。任意变化位置连加结果总等于24。

学习字母表示数时,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好吗?玩什么呢?玩牌。用牌来算24点,好。出牌: A、3、7、9谁能用这四张牌上的数很快算得24!生:9÷3=3 ,1+7=8 ,3×8=24。请问:这里的A表示几?A是一个字母,在这里A表示 1,它是用字母来表示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还想玩吗?换一副牌:A、 7、A、3 ……

五年级的时候:

引入方程与解简易方程时,我们把“大猫”、“小猫”也加进去。如:4、“大猫”、8、7。这是我们把“大猫”用“x”表示,“4、x、8、7”。法一:连加法4+x+8+7=24,x=5。法二:3×8的思路 x+7=12 12÷4=3 3×8=24,x=5。法三:4×6的思路 8-7=1 1+x=6 6×4=24,x=5……

六年级的时候:

玩法能更多了,因为我们经历了一年级~五年级的学习,已经把“24点”游戏当做小菜一碟了,是时候 把所有所学的都串起来,当然更包括我们这几年学到的所有公式、运算定律、常用的数量关系等等。如果更具想象力的话,您甚至可以在“24点”游戏中,把2看成是“平方”,3看成是“立方”,让思维更加开阔。

这个时候孩子们会感慨:啊,我们要毕业了,真舍不得小学呀!我最喜欢数学了~

“四基”、“四能”、“十个核心概念”在课堂上的落实,需要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环节作为载体,让学生在操作活动、思维活动、合作活动中,得到引导和启发。由此可见,主动性与否决定着教学效果的高低。

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创设了过多的形式情境,忽视了实物本身的优势,整个课堂看似热闹,其实缺乏了数学味。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具有“数学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里所说的“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孩子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等都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满足孩子们“猎奇”心态的同时,可千万别忽视的孩子们熟悉的事物才是最好的“老师”。小小的扑克牌,能接近师生间的关系,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情境能起到更全面的作用,能使孩子们在上课开始就体会到数学课的“数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