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恋物未必是“恋物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军军有条白色的小毛巾,每天都得带在身边,上幼儿园后也是如此,吃饭、上课、睡觉甚至去洗手间尿尿都不离手。军军妈说,这毛巾从孩子1岁多跟到现在3岁多,从来不离身,一拿走他就大哭不止。上课时,军军注意力相当不集中,拿着小毛巾闻来闻去,老师跟他说话他也不理睬,更不和其他小朋友玩。这让妈妈和老师都感到十分头疼……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对某个物品比较依恋,甚至时刻带在身边、不舍得放手的现象。这是孩子情感发育过程中的正常反应。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家长就无需过分紧张,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做出负面反应,比如扔掉依恋物、责骂孩子等,否则只会引发孩子更多的心理问题。
如果孩子的“恋物”行为已经影响到正常的交往和生活,家长就要重视了。但是板子也不能直接打在孩子身上,因为孩子出现恋物行为,其背后通常存在教养方面的问题。所以,家长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教养行为,并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
反思一:给孩子的关爱是否充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以至于孩子没有与父母形成正常的依恋关系?韩国儿童心理学家申宜真女士认为,当孩子与父母没有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时,就可能会对其他物品产生病态的依恋。平时无暇顾及孩子或者频繁更换保姆的家长,要首先考虑这种可能。
指导:积极回应,让孩子充分体验父母的爱
家长要想办法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尽量减少孩子独处的时间;及时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更细腻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要,让孩子确认家长对她的爱;一有时间就要多拥抱孩子,多拍抚孩子的背部和头顶,多和孩子进行身体接触,让他们意识到,即使家长没有太多时间陪她,她也是爸爸妈妈最爱的那个人。
反思二:“心理断奶期”是否做好过渡
孩子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家长是否没有帮孩子做好过渡,致使孩子在突然经历心理“断奶”的时候,对某件能够代替妈妈的物品产生了痴迷?对那些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断奶、分床、入园经历的孩子来说,家长应考虑这种情况。
指导:解决根本问题,确保孩子感觉安全
对于正在经历入园或分床等特定“心理断奶期”的孩子来说,家长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耐心,来帮助孩子顺利过渡。以分床为例,睡觉前家长要陪伴孩子并给他讲故事,播放舒缓的音乐使孩子平静下来,或在孩子的卧室里点一盏小灯,减少孩子一个人独睡的恐惧。千万不能采取强制的手段逼迫孩子单独睡。只有心理得到了真正的关怀,孩子才会感到安全,不至于把安全感寄托于其他物体。
反思三:有没有给孩子提供充分的交往机会
孩子的交往需求萌发之后,若成人没有提供充分的交往机会,孩子便会由此转向依恋物这个“假想伙伴”,久而久之,就建立了牢不可破的“革命友谊”。
指导: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丰富孩子的活动
家长要想办法给孩子创造更多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欲望满足了,才有可能把注意力从假想的玩伴转移开。家长可以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者邀请其他小伙伴到家里玩,通过扩展交往范围,把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对象朝着更为广泛的方向发展。
对于不同的教养环境来说,孩子出现恋物行为的原因可能各有侧重,也不排除是以上各种情况综合作用的结果,家长要综合考虑。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上述努力,孩子的恋物状态仍得不到改善,则可以考虑让心理医生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