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幼儿社会交往心理障碍的指导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幼儿社会交往心理障碍的指导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幼儿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教育背景、家庭环境和个体差异的条件制约下,我们的孩子随之出现了自卑、胆怯、攻击等的心理障碍,并由心理障碍而引发了幼儿的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行为障碍。针对不同心理障碍的幼儿我们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从而引导幼儿的正确社会交往行为的发展。

【关键词】交往 心理障碍 胆怯 害羞 自卑 攻击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交往能力也越发突显出了它的重要地位。交往能够使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在幼儿社会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提出:幼儿和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由此可见,幼儿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交往不仅影响着幼儿对社会各方面认知的接受,同时也是维持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是获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教育背景、家庭环境和个体差异的条件制约下,我们的孩子随之出现了自卑、胆怯、攻击等的心理障碍,并由心理障碍而引发的幼儿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行为障碍。我们都知道行为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在同一条件下发生变化的,心理不健康,其与他人的交往行为也是失调的,或远离同伴,或成为群体中不受欢迎者。

如果在幼儿交往的关键期我们不去正确引导幼儿的健康心理,不仅会严重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幼儿以后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根据这几年的幼儿教育实践工作,对幼儿在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类型、表现及指导措施来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拙见。

1胆怯、害羞

1.1表现:

心理因胆怯、害羞引起的交往障碍,幼儿往往在交往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各种游戏活动中独自一人玩;他们在众人面前时会不言不语,或是吱吱唔唔言语表达不清楚,在行动上也会手足无措。这样的孩子主要是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而引起的。

在班级里有一个叫(化名)的孩子,刚来幼儿园时,他不和小朋友们讲话,而且每天早晨来园时他都会躲到妈妈的背后,头低低地不用眼睛看我们。游戏时他会自己一人玩得很开心,从不和同伴一起玩。在一次区角活动中,我发现他一个人躲在一个角落里玩拼图,为了让他感受一下与他人一起活动的快乐,因此我便叫到:“,来和小朋友一起玩。”可就在当时,他的小脸“唰”地一下红了,同时头扭到了一边,并把手全都放到了嘴巴里。当时看着手足无措的他我没有去勉强。

1.2原因分析:

我们和家长交流了孩子的情况,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孩子的家长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而奶奶和爷爷了解孩子的情况,所以不会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就算和他们外出,孩子也总是跟在家长后面,当遇到熟悉的人,孩子不打招呼成人也不去引导,总是怕给孩子的心理增加负担,从而加重他的行为障碍。久而久之,孩子这种胆小、害羞的心理越来越严重,因为心理的过度紧张而表现出的紧张无措的行为。从上述看出,正是由于家长不当的教育行为和过度不当保护幼儿的行为,造成了孩子越来越严重的惧怕与他人交往的后果。

1.3指导策略

1.3.1改变家长的教育态度。

孩子胆小、害羞的成因是很复杂的,但家长的影响是其中最主要的。胆小害羞的孩子对于外界的陌生环境不容易适应,家长不能强行让孩子和其他人进行交流,会给他带来压力和伤害。这种想法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家长为了保护孩子,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这样就会使其对家庭以外的人和事产生畏惧心理,在外就不能和陌生同伴交流,即使和熟悉的同伴相处也不会表现出交往上的主动性。这种过度保护的做法对幼儿来说只能加重他的心理障碍并不能真正起到保护的作用。

因此我们建议家长当遇到这种情况时虽然不用强迫孩子,但是要引导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非常的有趣,鼓励他尝试去接触。如果孩子不愿意一个人和其他同伴玩,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找同伴玩。先让孩子看他们是怎么玩的,让他感受到同伴活动的有趣,等到孩子熟悉了这个环境,成人可以与孩子一起参加,以增强他的勇气,体验与同伴游戏的乐趣。久而久之他的恐惧心理会逐渐消除。

1.3.2学会适当等待、鼓励幼儿。

一般胆小、害羞的孩子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较为缓慢,当遇到突发的情况时就会表现出紧张的情绪。因此我们老师要给孩子一点等待时间,并鼓励他适应当前的情况。前面提到的小朋友,当时我没有急着把他拉过来参与其他孩子的活动,而是边观察他的表现边和他谈话:“来看看,他们怎么拼出了这么多的机器人呢,还有楼房真漂亮。”孩子听到这里向这边望了望,我知道有些动心了,然后接着说:“你看他们多么开心呀!也不知道又拼出什么来了,老师和你一起加入他们好吗?”当时他没有拒绝,我就轻轻地走到他的身边,拉着他的小手一起来到其他小组和孩子们一起玩。

1.3.3创造与小朋友相处的机会。

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成人都应该为孩子创造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机会,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儿得多了,孩子自然就会感受到和外人相处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消除对外界的恐惧感。

2自卑

2.1表现:

班级里还会有这样的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平时总是低着头。他的一些能力较之其他幼儿有所差距。他不跟老师和小朋友打招呼,不主动参与同伴的游戏,每当老师请他与同伴游戏时,他总是用力地摇头,因此班级里的孩子们都不喜欢和他一起游戏。

附例:小华(化名)他的年龄在班级里是最小的,个子也是最小的,他的动作发展能力比较弱。有一次在美工课上,我们要求小朋友们自由结伴进行粘贴画,小朋友们都找着了伙伴,却只有小华在一边动也不动。这时我走到他的身边问:“怎么不去找朋友啊?”这时他有点伤心地说:“我不会,他们不找我。”

2.2原因分析:

从和孩子的谈话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他的自卑。平时幼儿来园都是外婆送的,来园后我都会主动和他打招呼,但是他的声音很轻,这时外婆都会对他喊到:“声音大点,你瞧其他小朋友,他们的声音可大多了。”

幼儿的自我认识能力还很弱,他们总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如果幼儿觉得自己被成人或同伴忽视或是嫌弃,便会产生自卑感,从而会采取消极的行为和态度。如此反复地恶性循环,那他的交往心理障碍就越来越严重,慢慢地就会变得孤僻、自卑。

2.3指导策略:

2.3.1调动闪光点增强自信。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这要我们老师及时地去发现,并给予及时地肯定,让自己或是同伴看到他的长处。小华虽然各方面的能力较弱,但是他在英语口语表达上特别出色。每次外教课后,他总是能得到最多的五角星,我们就抓住机会表扬他,让所有的小朋友都为他的出色表现鼓掌,让每一个孩子意识到小华也是很能干的。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看到孩子那充满自信的笑容。渐渐地他在其他活动中也会表达自己了。

2.3.2发动幼儿主动与他们做朋友。

自卑的孩子不会去主动找朋友,因为他们心理怕受到伤害,自己能力较弱,如果去邀请别人被拒绝了,那多难过呀。为此他们会采取消极的态度来对待,选择沉默。为此在活动时我们会特意安排几个性格活泼的孩子,主动地找他游戏,在游戏中他感觉到了同伴对自己的信任和肯定,渐渐地他愿意说话了,愿意和同伴交往了。

2.3.3家园的配合。

家长应该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是有闪光点的,不能经常用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进行比较。孩子本身的经验是有限的,并且自我认识模糊,易受暗示。

3攻击

3.1表现:

攻击是幼儿之间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是幼儿有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由于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经常出现攻击,因此和其他幼儿的关系比较紧张,没有玩伴。

3.2原因分析:

3.2.1家长的过分溺爱、放任。

在家访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攻击的孩子在家是小皇帝,凡事对孩子百依百顺,家长会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过分溺爱、过分放任才让孩子形成了今天的如此霸道。

3.2.2社会环境的影响。

除了家庭生活的影响外,社会生活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在与同伴玩的过程中,孩子们会玩一些打打杀杀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又没有成人的监督引导,因此习惯成了自然,动不动就会出现上述的情况。

3.2.3指导策略:

①进行正面教育,给予更多地关注。

我们可以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幼儿施加正面影响,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理解和信任。帮助幼儿采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交往中问题。

②发现闪光点,采取适当的惩罚方式。

有攻击的幼儿虽然平时会给我们增添不少的麻烦,但是他们也有着积极的一面,比方说他们聪明、有主见、喜欢给老师帮忙等。只是由于老师的一些主观看法和幼儿的表现遮掩了他的闪光点。这就要求老师要用平静的心态,正确地去看待这些幼儿,及时地挖掘闪光点,及时地表扬鼓励,是教育这些幼儿的一个好方法。

在进行正面教育的同时也可以采用适当的惩罚方式。但是惩罚要及时要具有针对性。有一次鑫鑫(化名)在区角游戏时,他在玩串木珠。这时旁边的小朋友在玩扑克,他也想玩就一把抢过来,并说到:“我玩一会儿。”看到这里,我停止了他的游戏,并把他叫到一边:“你也想玩扑克是吗?”“是的。”他说到。然后我对他说:“老师知道你也想玩,但是你可以和他们商量呀,我玩一会儿好吗?他们同意了,你就可以加入了。这样你把扑克抢过来,他们会不开心,下次也就不想和你玩了,你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所以老师要停止你的游戏机会。”他好像感觉到了自己的错误,然后说到:“老师下次不会再抢了。”“你知道自己错了,那就是个好孩子,老师就看下一次你的表现了,但是这次玩的机会是没有了。”这样的做法既让幼儿知道自己错在何处,又不会让幼儿有规律(犯了错只要认错就没事了,照样可以玩)可找,让他体验到做错事的后果。

行为现象是由心理活动所生,只有把握好幼儿的心理,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个积极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孩子的心理学》 (韩)赵慧修(著) 李英兰(译)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9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