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企业发展中的知识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企业发展中的知识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积极探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知识管理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知识管理在人力资源发展中的巨大潜能,指出企业管理者只有在知识时代中做好知识管理,才能使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财富;信息

作者简介:郑莉婷(1979-),女,广东中山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助教。(广东 中山 528400)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76-02

企业持续发展,一直是现代企业管理者需要思考的主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造就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与新型竞争,而人才竞争始终是一个决定企业能否赢得竞争的核心元素。企业中的职员流动现象是一种常态,符合人们自由选择职业、积极实现和提升自我价值的良好愿望,同样也符合现代企业确保优秀职员在企业持续发展中继续作出贡献的长期目标。成就企业在这种常态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利器——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KM),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一种全新的管理策略。

一、知识管理理论

在20世纪90年代初,Nonaka和Takeuchi提出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上的新尝试,[1]此后这个理论经常在国际大小管理论坛上成为热门的讨论主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国际知名的跨国企业如IBM、SIEMENS、AT&T 等开始积极推行知识管理,并将这个理论转化为一种“知识财富”融入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维护顾客关系以及企业创新等领域。

Pederson和Larson在2001年指出知识管理在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和实践中,从一种简单交流转换为不断增值的知识资源。每个职员在工作决策中都可以从他人的工作经验中获取相关知识的支持。[2]而 Eyler也在同年提出,[3]这种“知识财富”最强大的地方是可以让包括企业数据库和内部信息管理的公司制度或工作指引能在每个企业职员的大脑里牢固地扎根,有效支持每个职员实现日常的工作目标和质量。同时也确保企业在产品制造、客户服务以及工作系统等方面不断获得新的运作经验和知识积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以上的概念来定义知识管理,足以透析知识管理的核心意义和功能。知识管理就是企业通过吸收和收录每个职员在任职期间成功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成就,科学地收藏在企业数据库或内部信息管理系统里,并期望这些“知识财富”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获益良多,提供更多实质性的、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也能让不同时期任职企业中的职员,有机会学习这些经过积累、整合和管理的知识财富。

二、企业应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需要强调的是,“知识”和“信息”之间有很多本质的差别。Wilson在2002年清晰地解释:知识是人类通过对事物综合的了解和学习并只有在大脑形成的产物。[4]而信息是一些容易被大脑吸收、了解、组合并留在知识结构里的内容。

Brown和Duguid在1991年也阐述了很多选择性的知识会在每天的生活交汇中获取,[5]而且适合科学管理。尝试做一个思考,有多少知识或信息,在人类认为不重要的时候得到重视和吸收?相反,当人类在需要它们的时候,总会主动地、想尽方法去寻求。而那些记忆中似乎存在却无法找到踪迹的部分,或者只会被他人的大脑所拥有,如何能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分享?及时而有效地使用?

在企业管理中,倘若企业能够建立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将企业内各个领域里精英们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成就及时汇聚在这个系统内,失败过的工作案例会成为防范未然的警示条文。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经验则成为指导工作特别是重大项目的工作宝鉴。

当然,对事物本质的判断总会有不同的角度和判断。著名导师Peter Drucker(彼得·德鲁克)在1969年也提出“知识是不可能被管理的”,[6]他认为知识只能在每个个体的大脑存在,也只能属于这个个体。这些存在的知识,随着他们走上不同的职业岗位而逐渐产生价值。企业管理者十分期望能在他们的工作团队中获取正确的“知识财富”,且能采用这些宝鉴中的指引令每个职员展示最好的工作能力,从而实现最大的工作价值,以确保企业在再发展的进程中赢得竞争。

2006年底,一位刚完成英国大专院校人力资源发展专业的学者选择回国发展,且被邀请进入一家民营的上海某科技有限公司,专责一个产品品牌的企业发展计划。整个计划涵盖商标注册、产品开发、品牌定位、市场策略、客户服务等不同的工作目标和内容,还需要建立一个可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精英团队。每一个工作进程,都需要丰富知识和经验的有效支持。

由于该公司从来没有尝试过同类的发展计划,因此很多实现工作目标的方法都无法找到相关的资料参考和研究准则,学者选择在新建的团队中推行知识管理的核心价值,汇聚所有职员的工作智慧,推动品牌计划的工作进展。在初期的工作实践中,因为新建团队里没有一个职员拥有在国内各地参展的工作经验,如何选择功能性的行业展会、筹划展会会场、配备适用于展会人群的公司资料等等,都需要一些详尽的工作指引。

在学者的指导下,一份工作备忘本放在了工作会议的桌面。在这份工作备忘本内,提供了很多方向性的知识内容,为所有团队职员在寻求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上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在展会甄选、会场设计和配置、参展安排和效果评估各个方面,都及时得到有效的工作支持。同时,在工作授权、工作实施以及工作质量管理上,学者更是运用人力资源发展的理论,帮助每个团队职员认识到在个人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积极地发挥个人的潜能,逐步实现培育精英团队的长期工作目标。此后,公司内部建立了专门管理知识、工作案例(包括成功或失败的工作经验)以及工作指南等资料的企业数据库,每个公司职员在公司授权下根据不同的类别或范畴获取相关的内部参考档案,同时每个部门主管也被责成定期提交部门职员管理、工作管理以及工作实施报告方面的详尽资料。

2011年,学者以私人理由离开了上海的公司,回到英国生活。而学者在上海工作期间积极建立的知识管理系统,至今仍为公司的再发展提供着宝贵的数据和工作经验,让日后进入该公司工作的新旧职员,持续地提供了丰富的工作宝鉴。

三、学术界的讨论

早在2000年,有关知识管理的学术讨论开始出现。Frank Miller在当年指出,知识应该理解为由每个独立个体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对获取的不同信息后总结出不同的定义。[7]这个论点很快在2002年Wilson出版的著作“没有任何意义的知识管理”中得到支持和肯定,[4]他认为如果没有“知识”这个名词,或者也可以称为“所知”,更谈不上什么知识管理。

讨论的焦点在于一方认为通过对企业内工作的职员所体现的知识内涵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将其在企业内部的数据库中保存,从而运用于日后的职员工作参考、工作指引以及企业再发展中的工作项目中。而另一方却坚持,这种所谓的“知识”是不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被管理,因为“知识”蕴藏在职员的大脑,随着他们的流动而消失,不会被再次运用。

四、结论

如同世界领先技术一样,知识管理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新生事物。任何一种新的领先技术都具备它好的一面,在现代企业内实际应用中得到成功或失败,完全取决于现代企业如何运用及完善。当企业管理者决定采用新的技术或管理工具时,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部分是:如何能够认真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科学结合起来。

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管理者在寻求新型的管理工具,能够在其内部建立的数据库中保存并管理一切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有助于企业在实现长期持续发展目标的努力中添砖加瓦。职员在不同的企业中努力工作,体现着他们所有的聪慧、知识和技能,而所有这些优越的工作表现通常都被企业管理者给予记录、保存并得到管理。

但事实上,尽管每个在职场奋斗的职员都拥有大量的不同层面的知识,他们也是凭着那份所信和所知在不同的领域中体现自我价值、创造价值。而企业管理者在懂得“以人为本”的同时,更需要懂得在这个知识时代中如何获取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并有效管理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得到求证和完善,促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在新的竞争中保持不败的地位。

参考文献:

[1]Nonaka,I.,Takeuchi,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sties of innov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Pederson,M.K.,Larsen,M.H.Distributed knowledge management based on product state models–the case of decision support in health care administration,Decision Support System,2001,31(1):139-158.

[3]Eyler,A.N.Corporate knowledge management[J].ProTopics,2001,(6-7):6-9.

[4]Wilson,T.D.The nonsens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J].Information Research,2002,8(1):144.

[5]Brown,J.S,Duguid,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towards a unified view of working,learning and innov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40-57.

[6]Drucker,P.F.The age of discontinuity:guidelines to our changing society[M].New York,NY:Harper and Row,1969.

[7]Miller,F.I=0(Information has no intrinsic meaning)[M].Brisbane:Fernstar,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