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本科生院是一流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变革的重要方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本科生院是一流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变革的重要方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一流本科教育涉及教W计划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等方面,但不可忽视的另一个方面是教育组织模式。本科生院的本质在于去除学生的专业身份束缚,学生学籍不再属于学术性系科而完全属于本科生院以及更小的住宿学院,学生的学号中不再含有院系和专业特征。本科生院的教育组织模式与苏联式专业组织模式相比存在四方面优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转专业概念从根本上去除)、“空”去学生专业身份束缚以促进通识学习和通识教育、组织跨学科专业和专业方向、促进大学内部分工水平的发展而提高教育和科研效率。本科生院的组织模式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由“被塑造者”转变为“积极、自由的学习者”而超越因材施教。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放开转专业的实践以及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院的建立表明本科生院具备可行性,在本质上是一流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中国由苏联式专业教育组织模式向更先进的教育组织模式转变中逻辑上的一种选择。本科生院组织模式的变革会遇到来自专业院系的强大阻力,存在倒退个案,其变革需要谨慎和较长时间的讨论以取得共识。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需要在保守中踏实进步。

关键词:专业;跨学科;住宿学院;新工科;通识教育;教育组织;转专业;双一流

法国学者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为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一书的序言(1938年)中说,“教育同社会的所有主要功能一样,也有属于其自身的精神。表现于学习计划、所授课程大纲、教学方法,也表现于一副有形的身体。这副身体作为一种物质结构,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这种精神,有时在它上面留下自己的印记,偶尔还会限制它”。研究通识教育一般非常关注教育理念、通识课程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因素,但对“有形的身体”一一也就是大学本科教育的组织模式研究并不充分,但“有形的身体”其实对于一流本科教育、对于通识教育和通识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先从公开文本研究一个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真实个案。

一、从公开文本对山东理工大学试验探索的初步研究

山东理工大学是位于淄博的一所省属高校。2002年该校向山东省教育厅提出了全面学分制改革方案――“山东理工大学关于进行学分制改革的请示”(鲁理工大(筹)政发[2002]32号)。方案核心内容如下:

方案的突出特色是打破原有按专业招生模式,实行按高考文、理分类招生,学生入校不分专业。入校后第一学年末,学生按学习成绩、志愿和规定办法自主选择院系,第二年末,学生按前两学年的成绩、志愿和规定办法自主选择本院系的专业。音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体育等特殊专业按专业招生。实行弹性学制,本科学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修满教学计划规定学分的,可在3-6年内的各个学期申请毕业,同时允许学生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选课。为满足选课制要求,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即根据试验要求和学生数量,分时段、每天14小时不间断开放;除体育课外,所有教学计划内规定的课程,凡考试不及格者,一律重修。学生还可以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系统辅修另一专业的课程,达到双专业修读的目的。

以上方案在理论上无懈可击,是非常完备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方案。为与当时的高考录取政策相协调,该校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大理科的虚拟招生专业,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大文科的虚拟招生专业。在改革期间,有一系列新闻见诸媒体,例如:“山东理工大学建立宿舍社区班级”(光明日报,2005年04月11日)“山东理工大学推行学分制改革”(人民网一一华东新闻,2004年6月8日)“大学里走来小高考一一解读山东理工大学学分制改革”(大众网一一大众日报,2003年7月27日)“山东理工大学出台学分制改革方案”(光明日报,2002年05月29日)。

最近该校本科教学组织情况如何呢?我们仍从公开材料中寻找线索:

根据“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第十六条: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实行按专业招生,分类培养。

第十八条:对于进档并符合体检要求的考生,按照专业级差的办法安排专业,志愿间专业级差为2分。数学类、物理类、外国语类专业在分专业录取时同时参考相关科目成绩(数学类和物理类专业为数学,外国语类专业为英语)。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专业志愿清”录取规则。“教务处与您面对面记录”

2013-12-12,部门:教务处

主持人:陈学星副处长

问:老师您好,请问转专业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根据《山东理工大学普通本科学生转专业办法》(鲁理工大政发[2013]123号)之规定,学生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并符合转入专业制定的相关条件,可以申请转专业:(1)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成绩专业排名前30%;(2)有明显专业特长,对所申请转入专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发展潜质,并已取得相应成果,如获得专利,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独立、作品,在重大专业竞赛中获奖等。

从以上两份材料中可以看出,在招生方面,山东理工大学由按文理两个大类招生改回按专业招生了。第二,在转专业政策方面,山东理工大学由学生自选专业改回了非常传统的转专业方式,并且转专业条件在全国范围高校比较都非常严苛。例如,转专业规定第二条意味着,一名中文专业的本科生需要在数学领域取得重要成果,才能申请转入数学专业,这在实践中基本不太可能。从以上两点初步判断,该校2002年的改革似乎退回去了。

基于文献的简单发现只呈现出结果,但无法清楚述说过去15年间山东理工大学发生了什么,因此进一步研究需要深入的田野研究相配合。对原因大致有如下猜测:

一是2002年的改革虽然教育理念正确,但也许并未得到教师的支持和理解。是否改革之前需要教师较长时间充分讨论以取得广泛共识呢?没有教师支持是否是改革退回去的原因呢?

二是对改革中的问题预案不足。例如,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赵小稚教授说:“学分制改革实施以来,几家欢喜几家愁,由于院系经费直接和学生人数挂钩,因此我们这种相对较冷门的专业就非常发愁。”问题不仅限于此,由于主要按学习成绩来划分院系,因此不同院系的学生就产生了差距。“比如分到我们院系的学生,有60%的人数学、外语不及格,这就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专业也在逐渐萎缩。”在谈到停招的矿物资源工程专业时,赵教授忧虑地说,“我们院有一些办了几十年的老专业,在山东省也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专业资源积累扔了太可惜了”。

三是主要发起者和负责人调离。范跃进先生1998年09月-2002年04月担任淄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02年04月-2007年03月,担任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第一副校长;2007年03月-2015年07月,调任济南大学党委书记,之后调往青岛大学担任党委书记。范跃进书记2007年离开了山东理工大学。宏大而艰难的改革需要教育者长时间坚持,领导者离开是否与改革反复有关系呢?这一问题同样提示我们大学校长的任期问题。

四是初期改革太过急迫,机制设计可能存在缺陷。该校虽然成立了“一年级工作部”,但对未来整个学校的本科生教育模式、特别是住宿学院和本科生院的模式尚缺乏系统研究和准备。

以上对原因的猜测有待实证研究确认和支持。

二、北京大学的改革进路及评价

在山东理工大学改革同时,国内许多高校开始了与山东理工大学类似的改革,这其中包括宁波大学(阳明学院)、上海大学、浙江大学、肇庆学院、汕头大学等。中国农业大学则成功完成了放开转系转专业的改革。北京大学的改革几乎与山东理工大学同时开始,但因为各种原因而选择了不同路径。

在2000年设立通识课程类别之后,北京大学于2001年开始元培计划的探索,2007年成立元培学院。在改革和研究过程中,北大逐步认识到元培学院是一所住宿学院,或者说书院,这个书院有学生学籍,因而学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和课程,但学籍一直属于元培学院。学生毕业也是元培学院的直接校友。北京大学在元培学院小规模探索同时,于2002年开始大类招生与培养工作,也就是将一个学院的专业合在一次招生,学生在之后的学习进程中在学院内部相对自由地选择专业。2007年元培学院成立后,在逐步转变为住宿学院同时元培开始了跨学科专业建设,率先建成“古生物”专业、“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专业、“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等,因而将住宿学院在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潜力初步展示出来。

2015年2月林建华校长返回北大后,经过反复权衡和研讨,最终选择的改革路径不是扩大元培模式规模,而是尝试放开学部内本科生任意选择专业。2017年5月将开始的转专业规则如下:(1)学生提交申请。拟申请转院(系)D专业的学生需在“北京大学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业务中填写相关申请表并打印,在院系规定时间内交到拟转入院系,参加转入院系组织的转专业审核或考查。(2)接收院系组织审核或考查。接收院系需成立转院(系)转专业工作小组,依据己公布的学术要求,对申请转入学生进行审核或考查,并确定拟接收学生名单。

相比之前的转专业规则,以上制度的核心特色为:第一,理论上没有了转专业名额限制;第二,学生申请转专业不需要转出院系批准,这从学生入学角度淡化或者彻底去除了学生的院系身份归属和束缚,这一点与本科生院的本质相接近。以上制度实行后,在山东理工大学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也可能在北大出现。例如,某个院系开学就没有二年级学生了,或者剩下的学生成绩都不佳。当然,管理者为了过渡平稳,2017年春季接收院系的转专业名额可能不会太多。

但从学生发展角度看,北大方案仍然存在三方面逻辑缺陷,从而意味着进步的有限性:

一是一个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如果想学化学专业或者地质专业,阿拉伯语的老师无法给该生提供咨询和帮助,也不愿意提供帮助。

二是改革期待调动院系的积极性把一年级课程上好,这是积极一面。但地质系把专业课程上好了,也对学生过分热情,但地质系本身的课程无法启发一个学生(也许是历史学家)新的可能,或者反而因地质课程极好而耽误了学生。

三是外语学院的学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选课,但外语学院自身的教师难以指导学生在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更广泛知识领域中的课程选择。

三、本科生院的四种优势

通识教育的一个英文对应词为GeneralEducation,另外一个英文对应词为LiberalEducation,直观翻译就是“解放教育”及“自由教育”。这一点意味着通识教育会帮助学生从某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获得自由。学生被什么束缚?束缚当然很多,如学生可能被流俗所束缚、被高考的失败所束缚、被金钱所束缚、被权威所束缚、被经典文本所束缚、被范式所束缚而使范式成为范式陷阱等。从某种角度看,在高考时就选定了专业的学生会被其专业身份所束缚,被其所在院系的专业教学计划所束缚。实践中,这是大学“有形的身体”对学生最大的束缚。例如,北京大学天文系不允许学生转专业,在2013届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中,一位学生回忆说,天文系一位老师曾清楚地对他们说:“你进了天文系,我们就要按照天文系的模子让你毕业,至于你将来做什么,我们不管”。这一点成为该学生对天文系并不美好的教育回忆。

什么样的有形身体或者说教育组织模式是一流本科教育的组织模式呢?从知识论基础上看,就是能够去除学生专业身份束缚的本科生院。当前,中国己经有多所高校建立了本科生院,但如果本科生院仅仅只是为方便本科生教学管理而比照研究生院建立的、以“教务处”等行政机关为主的机关升级,那么这样的组织机构变革与本科生院的本质尚有一定不同,意味着未来需要深入变革。

本科生院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学籍不再属于学术性系科,而完全属于本科生院以及本科生院之下更小的住宿学院或者书院,学生的学号中不再含有院系和专业特征。这样的“身体”使得学生在专业选择和知识建构方面重新获得了本来就应当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自由”。与苏联专业式教育组织模式相比,本科生院与通识教育的本质相结合,一般会呈现以下四点优越性。

第一,进入本科生院的学生尚未确定专业,其在一年级(有时延续到二年级)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再选择专业,理论上会选择自己更喜欢、更擅长的专业。学生能够学习更喜欢和更擅长的专业,学习效率会提高。由于学生尚未确定专业,教师和学术性系科必须投入更大力量去争取生源,这有助于提升教师教育投入和教育质量。西安交通大学在“本科生院的核心使命与宗旨”中所提到的“倒逼学科和专业、倒逼老师”正是此意。本科生院的组织模式使得“转专业”的学籍管理概念从本质上消解,学生只是在选择专业、宣布自己的专业(DeclareMajor)。

第二,促进通识学习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知识基础,通识教育必须经由通识学习才能产生作用。所谓通识学习,就是学生敞开心灵对“专业知识”外更广泛的知识视野和“无用”知识的倾心关注和学习。制约通识学习的第一个障碍就是专业主义。如果学生刚一进大学就有专业身份,比如学生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生,你让他学习“欧洲文艺复兴”或者“政治哲学”课程,他会问:“我学这门课程有什么用呢”?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本科生院在大学一年级适当“空”去学生的专业身份,使学生不确定其专业,本质上会促进通识学习。目前,许多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践聚焦于提升通识教育课程品质,开出完美的通识课程,但“有形的身体”改造与完美通识课程同样重要。

第三,发展跨学科专业,促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在美国同样实行本科生院制度的华盛顿大学,本科包含大量跨学科专业,例如“整合社会科学(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s)”、“法律、社会和公正(Law,Societies,and Justice)”等。其中一个跨学科专业为“应用与计算数学科学(Applied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alSciences)”,下分八个专业方向,包括“生物和生命科学(Biological and Life Sciences)”方向、“工程和物理科学(Engineering and PhysicalSciences)”方向、“笛Ь济学(MathematicalEconomics)”方向,“社会与行为科学(Socialand Behavioral Sciences)”方向等。从专业、专业方向的名称看,这些专业的知识都跨越了传统知识的疆界。学生如果身份固定在一个传统的本科专业和院系,这样的跨学科专业学习

最后,本科生院与住宿学院的矩阵式结构可以提高大学内分工水平,使得纵向学术性系科摆脱学生管理工作,专心于知识传授和知识创新;使横向住宿学院专注于学生课外教育与辅导,作为小型组织不再承担知识创新责任。分工强化使大学对不同组织的考评标准宜于制将非常困难。最近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概念,其实许多新工科专业本质上都是跨学科专业,例如斯坦福大学的几个新工科专业名字中就呈现了“+”,例如“计算机科学+语言学”(CS+Linguistics)、“计算机科学+哲学”(CS+Philosophy)、“计算机科学+音乐”(CS+Music)。没有本科生院的组织模式,以上跨学科本科专业难以实现和良好运行。定和执行,从而能在管理上提高横向和纵向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例如,在学生因为抑郁而出现学习和生活问题时,不需要教师和科学家参与(不专业地)处理,而住宿学院的学生工作专家和专业心理咨询者更加擅长处理以上问题,院系科学家不需要出面,因而使得科学家有了更多专心推进技术创新的时间和精力。这是大家很少注意到的潜在组织优势,这种管理优势的潜力十分巨大。

2008年7月15日,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成立。2016年12月24日,我国又一所顶尖高校――西安交通大学也成立了本科生院,在本科教育组织模式方面也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改革步伐。与浙江大学有所不同,西安交通大学在此之前己经依托宿舍成立了彭康、文治、启德等八所住宿书院。经过长时间运行,学生逐渐建立起对住宿书院的归属感。住宿书院成为学生在学术性系科之外的身份家园。以上本科生院和住宿书院的教育组织模式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高校教育组织模式非常相似。牛津、剑桥的住宿学院模式是向中世纪巴黎大学学习的结果,因此,本科生院和住宿学院制度是向古老大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复归。

本科生院之下是否建设住宿学院值得探讨。如果高校并没有要求学生集体长期住宿,那么住宿学院实际并不是必须的。国内高校大都要求学生集体住宿,因此在本科生院之下依托宿舍建设住宿学院(书院)具备条件,在这一方面汕头大学、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等均有探索。

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中的保守与进步

2017年2月,斯坦福大学工学院托马斯・肯尼教授在复旦大学有关“新工科”的会议上曾指出了院系对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束缚以及斯坦福大学去除束缚的改革方向:

每年有千名学子进入斯坦福接受本科教育,在这里的一大特色是从一开始是没专业的,我们希望学生在斯坦福学一阵子再选专业。我们在第一、第二年先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不受任何院系的控制。我们认为学生一开始需要一个广泛的探索,院系的存在会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希望他们在某专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这两者之间,我们进行了平衡,这也是我们改革的方向。

当本科生有专业和院系身份归属时,其学习受到专业和院系的束缚。此时,学生类似“被塑造者”。本科生院的组织模式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由“被塑造者”转变为“积极、自由的学习者”而超越因材施教,这在哲学上是有助于创造力生成的根本转变。但是,这种较为彻底的学习自由并不意味着舒适反而意味着持续的紧张和茫然,也非常不舒服。例如,养鸡场的鸡并无自由,也几乎难以生成创造性,但其生活不需要选择,是舒服和愉快的。任何时候向鸡发放满意度调查量表,都会获得很高的满意度。与鸡相比,旷野中的狼是自由的,但其生活并不舒适,充满了风险、挑战和饥饿。向狼发放满意度调查量表,可能不会获得很高的满意度。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发展评估中,这种由“解放”的通识教育所带来的潜在自由状态确实没有为元培模式带来很高满意度,学生在后期人生中可能面临的困苦、迷茫和选择的痛苦被提前到学校。学习自由和选择责任同时存在,茫然比似乎“已经确定的命运”(比如入学就确定了“物理学专业”和未来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生道路)多出了焦虑和选择的困难,其本质确实就是“自由”。

值得注意,从哲学层面看,自由并不会为每个自由的学习者带来符合良好预期的结果。正如哈耶克所说,“我们可能是自由的,但同时可能是可怜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事事皆好或没有坏事,自由的确可能意味着忍受饥饿、铸成大错或舍命冒险”。这是本科生院和通识教育进入更深层次后必然面临的问题,也是本科生院难以速成的哲学原因。

从教育规律、知识论层面和管理层面判断,本科生院和住宿学院的结构性变革有助于促进通识教育和通识学习,有助于建设新工科专业,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有理由认为,本科生院是我国一流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变革的重要方向,是中国由苏联式专业教育组织模式向更先进教育组织模式转变中逻辑上的一种选择,也是非常困难但值得积极探索的方向。

由于各高校情况不同,改革途径也会不同。方向仅仅是方向,实现目标需要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缓慢而踏实地推进,有时候走得慢而不回头、不折腾,比突然快跑但有回头更是进步。“双一流”和一流本科教育是政府目标,这一目标很可能与“政绩”概念相结合从而引发某种风险。山东理工大学2002年后的教育变革提醒当下改革者,仅仅为了“一流本科教育”而进行的突击性变革有很大反复的可能性。教育者的谨慎、教师的反复讨论和共识、领导的坚持等因素,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1952年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在短期内迅速完成了中国高校“身体”的改造,效率虽高,但如果从创造性人才培养角度看,其所导致的问题同样很多。历史表明,“保守是至高的美德”。保守与进步表面是矛盾的,但其本质从长远来看,从与“折腾”这一概念的比较来看,却是真正的进步。高等学校的多样性与人才知识结构的多样性一样,意味着幸福、竞争力和稳定真实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