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具身模仿理论框架下的“夫妻相”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具身模仿理论框架下的“夫妻相”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夫妻相"本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的名词,自古以来就有对"夫妻相"一词的解释,但对其确切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标准。从具身模仿的视角看,"夫妻相"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夫妻间共情的需要更多,而共情又是通过身体状态的模仿,尤其是面部肌肉的模仿实现的,因此夫妻间面部的高度相似性是具身模仿的结果。这一研究也提升了从身体物理属性对高级认知过程诠释的力度,为具身认知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

关键词:具身模仿;夫妻相;实证论据

一、文献综述

1、关于夫妻相

"夫妻相"本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的名词,自古以来就有对"夫妻相"一词的解释,但对其确切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标准。本研究所谓的"夫妻相",是指夫妻俩个从气质到容貌、行为乃至整个精神面貌日趋相似的一种现象。

2、具身模仿理论

具身模仿理论是由帕尔玛大学的 Gallese 与 Fogassi等提出的,理论的核心是多种多样的镜像神经元匹配系统在人类的有关自我和他人身体的"体验性知识"中起相互调节作用。这种与身体密切联系的体验性知识能够让我们直接理解他人动作所代表的意义。我们感知他人身体动作的能力取决于一个共享的有意义的人际空间,这种共享能力称之为具身模仿。具身模仿是社会认知过程中关键的功能机制, 而且可以通过神经现象学加以解释。各种各样的镜像神经元系统表征着具身模仿的第二人称视角。当人们观察他人的行为意图时具身模仿就会产生一种特定的"意图共鸣"现象, 并且这种现象状态又会使个体拥有一种特殊的理解他人行为的能力, 即通过对他人意图的分解进而转化为自我的第一人称视角。

二、研究过程

1、理论假设

夫妻面部相似度会随着结婚年限的增加越来越相似;感情越好的夫妻面部相似度越高;夫妻相是具身模仿的结果

2、实验设计

首先随机选取24对夫妻作为被试,采用《婚姻质量评估量表》对被试的婚姻质量进行评估,然后选取24对夫妻的照片,其中一半是他们结婚第一年的照片,另一半是他们结婚第15年或以后的照片,这些照片被用来判断他们的面部相似度和他们中一男一女是夫妻的可能性。在选取照片时考虑到控制变量的问题,因此所以照片选取来自同一种族、同一年龄阶段、同一文化背景等,照片的选取来自城市和农村。

将照片统一设计成尺寸相同的、色调统一的黑白照片,并将照片用椭圆形的边框进行统一掩饰,只露出照片人物的头部,这样就可以排除额外因素的影响。在控制组中,对照片进行上述相同处理,但是脸部进行空白处理,只留下一个脸部轮廓和头发。

随机选取10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分为5组,实验组A(20人)、实验组B(20人)、实验组C(20)、实验组D(20)、控制组(20人)。将照片夫妻组合(呈现的材料中有一个是目标的配偶)与非夫妻组合(呈现的材料中没有目标的配偶)两种,分别给4个实验组不同的照片进行判断,并各自判断一个"年轻组(6对)"、一个"年老组(6对)"。但是没有一个被试会在这两次试验中对同一对夫妻进行判断。再对夫妻组合与随机组合进行判断时,当实验组A/C按"AY/CY组"、"BO/DO组"的顺序判断时,实验组B/D按"BY/CY组"、"AO/CO组"的顺序判断。两个实验组一组判断男女照片的相似度,一组判断哪对可能是夫妻,控制组对所有照片进行相似度判断,相似程度用数字表示("1"最不相似--"5"最相似)。

实验过程中为了调节实验平衡,减少误差,需做以下处理:

(1)夫妻组合的照片材料(年轻夫妻12对,相应的年老夫妻12对;A、B组分别6对年轻照片,6对年老照片)

(3)控制组-------------判断相似性

三、结果分析

1、夫妻组合年轻组与其老年组进行比较:(p=0.010):随着年龄的增长夫妻之间的面部相似度更高

2、随机组合年轻组与其老年组进行比较:差异不显著(p=0.383),证明并非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有人的面部特征都趋于相似

3、夫妻组合的老年组与随机组合进行比较:出现显著差异(p=0.006),证明并非所有的老年人都是看起来很相似

4、夫妻组合年轻组与随机组合年轻组进行比较:差异不显著(p=0.263),证明新婚夫妇的面部特征并非趋同

5、控制组的数据说明面部特征在判断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四、结果讨论

根据具身模仿理论,产生这一有趣现象的原因是:夫妻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彼此了解,心灵相通,一个人往往无意识的模仿对方的面部表情和动作,久而久之,潜移默化的就形成了习惯,面部肌肉运动规律互相补充,向对方的方向发展,产生了心理学上所说的"无声移情效应"。 这种"情同一体"就促进了脸部肌肉神经模仿运动的自身感应,使容貌发生修正,甚至连眼角皱纹、面部轮廓、鼻子和嘴角等细微的面部表情,也慢慢地相似起来。处在同一"精神环境信息场"中,人的知、情、意、行等人格特征也将趋从于"精神环境信息场"的作用,并打上其"烙印"。

参考文献:

[1]DeBruine,L.M.,Jones,B. C.,Little,A.C.,& Perrett,D.I.Social perception of facial resemblance in humans.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2008,37, 64-77.

[2]Gobbini,M.I.,& Haxby,J.V.Neural systems for recognition of familiar faces. Neuropsychologia,2007,45,32-41.

[3]殷融,曲方炳,叶浩生.具身概念表征的研究及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9).

[4]郭霞,李建明,孙怀民.婚姻质量的研究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7).

[5]陈安娜,陈巍.杜威反射弧概念中的具身认知思想[J].心理科学,2013,(1).

作者简介:侯萍萍(1988-),女,山东德州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孟瑶(1988-),女,山东淄博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