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教学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教学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模式的初始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因此,小学教师非常重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根据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分析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几加几,也不是要学生准确计算数学结果,而是在逐步过程中,向学生演示结果的形成过程,进而简化,寻求更加简便的求知模式。再加上,数学知识具有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抽象性,所以,学习数学的过程的其实是一个思考和知识转化的过程,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与思考应建立在直观、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呈现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形态,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师实践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特别是遇到难题时,不能一味的钻牛角尖,而应该跳离原本的思维方向,换一个新的思维角度,到达新的思维高度。当然,这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高阶段和高要求,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培养的学生的思维模式,而在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地引导,教师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的目的在于易化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学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一、明确学生特点,发展学生良好思维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技能,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的力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一些让小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且最大限度地达到智力、心理、情感和意志等各方面相结合地参与学习,毫无疑问,在数学教学中科学融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兴趣。

另外,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兴趣的同时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或探索时间,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积极进行学习体验,并注重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构建属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体系。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到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宜简单化处理,且应当允许学生在教学或在课外做题中出现各种问题或错误,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知识建构,形成良好的思维兴趣。

二、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思维探索情境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思维的个性化、多元化。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过程可归纳为:①创设情境:教师对现行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整理出那些有利于训练学生创造思维方法和创造思维能力的知识点,并在教学中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师生密切交往的教学氛围。②建立假设:精心设计教案,适时引出假设,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③分析、酝酿、综合:分析材料,酝酿思路,提出新的想法。④验证、求得新知:采用其它方法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要结合教学实际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探索素材,充分发挥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并注重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教师应该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创新教学手段,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采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假设演绎等学习手段,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出较为完善的知识,促使学生全面理解、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思维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使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师应掌握归纳问题的策略,在众多问题中,如能筛选提炼出适合小学生接收能力的、有助于小学生自己探究、思考的问题,将对小学生的自学产生关键作用。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理解能力处于不同的层次,知识的获得并非一次到位,可根据教学内容再次组织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是层层深化也是层层转化的过程,需要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方便学生接收,也要在旧知识的层面进行深化和引导,这样做能把问题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曲为直,可以促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新学生思维范畴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受。因此,在新知识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活动情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过程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另外,由于数学书本知识包括定理、概念等都是静态的内容,多数学生都只能靠死记硬背,而这种结果会直接导致学生书本知识与实际运用的脱离,其实,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也是让学生直接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活动,只有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更加熟练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中,这样才不会让知识脱离生活。

五、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立新求异的思维能力

立新求异思维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小学是培养学生正确思维习惯的重要阶段,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要大胆思维、力新就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足时间、空间,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条件开放题、解法开放题、结论开放题,让每一个都能在合作学习小组里主动、积极、充分地表现自我,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①条件开放。条件开放是指所给的条件多余或不足,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选择条件或补足条件后再解答,有助于学生思维选择性的培养。②问题开放。问题开放是指给出足够的条件,让学生根据条件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在学习小组里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再由小组成员共同选择出最理想解答的问题进行解答,最后由教师挑选或提出新授内容有关的问题进行探究。③结论开放。结论开放是指一道完整的题,如果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答案不惟一,这样的题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④解法开放。解法开放是指一道题有多种解答方法,且结果相同,这类题型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思路,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与解决问题的实际之中,既是自主学习的升华,也是创新意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杨波.浅析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1.08

[2]王良华.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科教文汇,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