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可穿戴的未来走向何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可穿戴的未来走向何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穿戴设备的未来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美好。

身为投资人的彭建光显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因为资本从来都流向前景光明的行业,作为资本管理者的他亦对商业社会未来充满了希冀。但在此次《张江新经济》联合举办的智能穿戴产业创新峰会上,彭建光却不合时宜地向笔者表示,他对可穿戴设备的未来感到迷茫。

“这个市场会不会起来还是一个问题。”他直言不讳地说。

彭建光是盈富泰克的合伙人,盈富泰克成立于2000年,是由十家大型信息产业企业集团出资设立,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的基金管理、创业投资和资讯。此前其投资的主要方向为高科技硬件制造公司,其曾经参与投资了中星微等知名企业。

同质化的魔咒

敢于对可穿戴设备下这样的论断,源于他对整个产业的认识。最近数年,彭建光团队都在考察各类可穿戴设备公司,最初他们也被这种新兴的数码产品吸引了,也认为这是未来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但当看过很多项目后他反而对这个行业有了悲观的看法。

“我们在国内看了很多公司,但真正想投资的公司反而在美国。”原因是国内公司的同质化现象太严重了。

彭建光举例说,国内很多可穿戴产品在宣传时会人为地划成“老人型”或“儿童型”,但实际上二者的区别似乎仅在名字上,因为从功能上看都一样。“都是追踪、定位等嫁接在GPS上开发的应用。”

一些已经购买了运动手环等设备的用户更是直接抱怨,手环戴了几个月,现在只有一个功能是常用的,就是闹钟。其他的记步器功能在经过最初的新鲜感之后就变得不那么重要。

“想法很美好,但不切合实际。”彭建光这样评价说。彭建光认为同质化的原因在于“硬件厂商都在抢这个机会,将很多功能都集成在硬件芯片上,芯片雷同,缺乏创新就将很多人的创新想法给框死了。”后期的开发者只能在软件和算法上下功夫,但这无疑不能实现更大的创新。

虽然同样的问题在美国也有,但美国在硬件方面做得更加精细化,他们的传感器和芯片都是自行研发,而不像中国都需要集成。同时彭建光也认为,做可穿戴设备,最好还是先从后期应用软件开发开始,“大家都在做安卓的硬件设备,你如果先一步做出影响力,不愁找不到合适的硬件合作商。”

续航力的掣肘

除了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外,对可穿戴设备电池续航能力的担忧也是彭建光不看好其前景的又一原因。“小巧的体积严重制约了其电池续航能力,除非你不做LED屏幕,否则还没有手机大的设备如何能赶上手机的电量?”

在彭建光看来,要想在众多的产品中脱颖而出是需要“自建壁垒”的,他举例认为特斯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么多电动车的厂商,为何只有特斯拉能给人产生特殊印象,归根到底还是它拥有自己独特的“电池系统”。这就是它的壁垒。

现在大部分的可穿戴设备数码生产者都希望成为苹果这样自有硬件和软件公司,但门槛很高,小公司往往无法拿到业内最优秀的电池产品,而这将直接决定它们的竞争能力。例如现在很多智能手环都提供,24小时监测睡眠功能,但这项服务需要通过蓝牙与手机连接,但蓝牙特别费电。实际运用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简直就是一个摆设。

因此部分厂商无奈地抛弃了屏幕,完全依赖移动应用和手机屏幕来显示数据。

不过,这些设备在研发时就注意避免消耗手机的既有容量。他们采用了低功耗蓝牙技术(BLE)。传统蓝牙由于需要随时连接,所以会极大地消耗智能手机的电量,但有了低功耗蓝牙技术,这种技术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低功耗蓝牙技术或许可以节能,但却无法真正增加智能手机电池容量,也无法增加依赖智能手机的设备电量。唯一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只有新一代电池技术。

并非完全没有希望。

有些项目希望改变电池材料,还有一些只是希望改进现有的锂电池技术。研究显示,硅海绵(Silicon sponge)可以改善锂电池的性能,它具备超薄的超级电容板,能作为独立能源使用。但从大洋彼岸硅谷传来的消息显示,该技术暂时还未能商用。

如果将电池技术比作深山中的宝藏,那在获得这些资源的路上确实遍布荆棘。

未来在垂直领域

彭建光认为相对于做B2C的大众消费品,做B2B或者垂直领域的可穿戴设备或许更有前途。台湾一家企业开始生产用来测量脉搏的传感器,并将之装入耳塞中,以方便用户听歌的时候检测身体数据。但这家企业并不想直接面对消费者销售产品,而是希望作为一个配件商或者产品供应商为欧姆龙提供技术支持。

按照他们的构思,公司会为欧姆龙建立云服务中心,当然这些数据也会为其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在条件成熟之后他们会选择B2C。“先搜集客户数据然后做大数据,最后再做B2C,这是一套非常理性的方法。”彭建光如此评价说。

实际上每个产品制造商都希望自己做B2C产品,但从整个行业发展来看,B2C的风险很大,一般消费者对产品的应用时间段就那么一点,大部分人一年也用不了多少种产品。

在这样的前提下,垂直领域就成为不错的业务发展方向。彭建光以篮球为例向《张江新经济》解释说,现在有一种传感器可以内置在篮球内,可以感知篮球的运动轨迹,然后通过手机内置的App软件将数据和相关的训练内容关联,这种垂直领域的变相可穿戴设备在美国已经证实了其可行性。

“我觉得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将是在垂直领域,而且很有可能是完全看不见的。”他这样预测。

实际上,当前的可穿戴设备并未像智能手机那样颠覆业界格局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用彭建光的话说,“它不是真的必需品”。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依赖性并不强。可穿戴设备企业还得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改变用户的心理定位。同时,穿戴设备的实用性不足、个人隐私保护和安全性问题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对于中国厂商而言,如果不能克服抄袭的侥幸心理,而依旧靠借鉴国外产品来分得市场上的一杯羹,终究不是一个可行之策。在智能手机市场,苹果和三星拿走了90%的利润,国内品牌只得拼配置和价格才得以生存。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国内品牌的不作为,在可穿戴市场我们仍旧只是配角,在智能手机市场出现的被动局面还会再次出现。

“现在的可穿戴设备只能分析和记录,暂时还没办法帮你治疗或者改善,这就是症结所在。”彭建光说,某种意义上看,这只是半智能,离真正的全智能设备还有些距离。长路漫漫,后续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