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山东省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山东省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非农业建设等原因,占用耕地现象特别严重, 致使耕地日益减少。本文利用了山东省的相关资料, 研究其耕地变化原因,为山东省耕地资源保护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耕地;动态变化;驱动因子;回归预测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等均对耕地资源的变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人类所面临的人口与粮食、人口与环境等问题日益严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耕地资源变化总体趋势表现为向其他利用方式的转变,总面积持续减少,相应的人地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图1.1反映了1996-2005年山东省耕地面积和人均面积的变化情况。

图1.1 1996-2005年山东省耕地面积变化曲线图

导致耕地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众多,作为耕地动态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其范围涵盖了自然、经济和人类活动系统的很多方面,如地形、人口、社会发展状况、经济水平以及行政政策等。根据山东省耕地数量减少的形式,结合耕地流向分析,山东省及各区域耕地数量减少的驱动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三大方面。

一、自然驱动因素

山东境内山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平原占55%,。土壤较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全省以旱地为主,不适合种植水生作物。山东的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1℃~14℃,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950毫米之间。全省光照资源充足,热量条件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作的需要。由于降水量60%以上集中于夏季,故易形成涝灾,冬春又常发生旱灾,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环境条件决定了其适宜的利用方式,利用方式适宜与否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山东的地形、气候、土壤等非常适合种植农作物,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对保有一定的耕地量甚至促使耕地数量增加有很大的驱动作用。

二、经济驱动因素

经济发展带来的建设用地扩张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耕地与建设用地的转化常常具有单向性和不可逆性。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逐年增加,由于农村居民"离乡不离土"的现象较为普遍,一定程度上它也成为推动耕地减少的一个因素,但就根本来说,这也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导致的。

由土地经济学中土地利用的"可替代原理"可知,耕地的非农化以及耕地结构的内部调整是由经济利益的内在驱动而引发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比较经济效益是导致耕地资源流向非农利用或优质粮田抛荒的最主要原因。就耕地而言,它的比较经济效益低于市地的各种用途(商业、住宅、工业等),究其本质,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是农用地内部调整、农用地向非农建设用地转化的根本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土地利用及其结构演变的最根本动力。经济发展对耕地变化驱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用地需求,不可避免占用耕地。山东省的国民生产总值1996年为5960亿元,到2005年增长到18468亿元,增加了2倍多。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66.00%上升到88.31%,而农业的比重由34.00下降到11.69%。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势必伴随着用地的增长,并且必将涉及耕地占用问题;二是市场导向下的农业资源配置引起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造成耕地减少。

三、社会驱动因素

社会因素中对耕地减少影响最大的是人口。作为参与者,人占有一定面积的土地用作生存生活的场所即居住地,作为消费者,消耗土地利用系统的产品,增加对土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压力。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变化速率成正相关关系,人口增长速度越快,土地利用变化也越快。一方面,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的耕地提供粮食以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人口增加导致居民点用地、公共设施、交通、城镇等各项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对耕地的占用,造成耕地减少。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城市化进程对耕地资源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等都需要大量土地,建设用地需求增长必然会对耕地形成占用压力。尤其是位于城郊的耕地将被建设大量占用,造成耕地减少,而且城市规模扩大给周边地区带来更多的污染负荷和废弃物,使耕地质量下降;而另一方面城市的集中及其规模效益的发挥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社会的进步必然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对耕地变化也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化肥和农药等的使用以及灌溉水平的提高都会从一定水平上提高粮食单产,从而缓解耕地的生产压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耕地占用的"门槛"。但同时,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会使园地、养殖等其它农业用地的比较利益再次提高,致使耕地收益与其差距拉大。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将大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耕地面积会进一步减少。

四、结语

本文利用山东省耕地变化特征,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为山东省耕地资源保护和土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不足之处是在分析山东省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时,只对耕地变化进行了驱动力定性分析,没有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邵晓梅,杨勤业,张洪业.山东省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J].地理研究,2001,(3).

[2]陈利顶.我国近年来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区域特征及对策分析[J].资源科学,1996,(5).

[3]刘毅华.我国耕地数量变化研究的回顾进展及问题[J].土壤,2003,(3).

[4]许月卿,李秀彬.河北省耕地数量减少原因及对策研究[J].白然资源学报,2002,(1).

作者简介:于晓萍(1986.8-),女,山东烟台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010级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王晓辉(1987.6-),女,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010级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