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阅读思考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阅读思考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选文1

滕王阁感怀

邱明强

当我置身于滕王阁上,面对天风浩荡、烟波浩渺,不禁思接千载,“梦飞唐朝”。遥想当年,也正是这个时节,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王勃应邀前来这里,在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的聚会上,才情横溢地留下了《滕王阁序》名篇,留下了“落霞”“秋水”名句。

我慨叹王勃的不幸,他27岁那年在渡海省亲途中溺水而死,一颗俊采之星过早地消逝在历史的天空;我赞叹王勃的有幸,他的名序名句,使他的生命获得了不朽;我感慕历史的垂青,时势造就了生在初唐、长在北方的王勃,机遇安排了渔舟唱晚、雁阵惊寒的江南滕王阁,让多情的王勃面对多娇的江山,写出了气象万千、如梦如幻的唐代大景致,写出了初唐人的雍容放达和雄浑豪迈,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少年壮志和青春之歌!

我怀着追思王勃“而今安在哉”的苍茫心境,若有所失地步出滕王阁,回眸滕王阁的刹那间,仿佛有天籁之音在耳际响起:何须上下寻求,应懂“实”中含“虚”与“无”中拥“有”。我蓦然醒悟――滕王阁,不正是王勃的化身;王勃,不就是滕王阁的象征!是啊,自从王勃欣然命笔、展纸写序的那一刻起,历史就把他与滕王阁定格在一起,千百年来何曾分离!

世上许多胜迹,包括滕王阁,历尽沧桑,屡经废兴,其匾额、楹联等如能传承有序,虽经风雨岁月或后代重制,只要用心去感应,我们的目光依然能穿越时空的漫漫隧道,触觉到古人的心迹和手泽。遗憾的是,在滕王阁、在中国文学和书法的历史长河中,王勃没有留下点滴笔迹。倘若有的话,以书法和笔迹学的独特视角,一定能感觉到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响、从逝去的遥远岁月中透来的气息。

王勃之后,历他名篇名句的文学家、书法家大都留下了墨迹。也许是“江山异代不同时”和“时过境迁”的缘故吧,我总感到墨迹中缺少点什么。哪怕名家圣手也不例外。现今滕王阁中,悬挂着宋代大文豪、书法家坡书写的《滕王阁序》,可以看得出,他当时是怀着恭敬的心情写就的。但那字里行间,内敛紧结有余、放怀拓张不足,很难说是表达了“落霞”“秋水”的壮阔之美和王勃序中所折射出的朗朗英气。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也曾写过《滕王阁序》,其求工求稳、放不开的心态同样显而易见。我不敢妄评历史上的名家书写王勃序句之得失,只是想,自唐以来许多名家的作品,从表象直观,似乎多重法轻意。而往深层探究,所缺的大概正是光射牛斗、气贯长虹、昂扬勃发的精神。

沉思中,我把目光投向滕王阁硕大的楹联柱,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楹柱上镌刻着挥写“落霞”“秋水”名句的手迹,那放怀畅达、横空出世的浪漫轨迹,大处落笔、神完意酣的蓬勃气格,仿佛在不经意间包容了天地。王勃的这一名句,能真正读出性情特别是写出性情的,古往今来,恐怕只有!

遥想千年往事,眺望眼前胜景,正是阁因文享誉,文因书增辉。王勃的诗意、的笔意,是滕王阁之瑰宝,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它们的宝光,横贯于古今时空;它们的灵气,散漫于秋水长天……

物华天宝中的滕王阁,单拥有这一古一新“两宝”,就足以让世间的景仰延续千秋、传颂万代!

(选自《湄州日报》2002年11月14日,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后文中的哪一句与此相照应?

答:

2.文中说:“何须上下寻求,应懂‘实’中含‘虚’与‘无’中拥‘有’”, 结合文意,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答:

3.文中说宋代大文豪、书法家坡和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都书写过《滕王阁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选文2

重游兰亭

王琪森

绍兴兰亭,是个景色秀美、人文丰泽、诗意弥漫之地。春秋时越王勾践曾种兰于此,东汉时建有驿亭,兰亭之名由此而得。东晋时,书圣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暮春,邀请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此修禊雅集,曲水流觞,诗文唱和。王羲之在酒酣神畅之时,以鼠须笔、蚕茧纸写下了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从此,兰亭成为名闻遐迩的书法圣地。那幽幽的兰馨和淳淳的墨香,一直拂郁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记忆之中。由此孕育了独特的兰亭文化,传递了雅集的笔会精神。

如今,又到了“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光景,我重游兰亭,倍觉亲切。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整个兰亭景区已是今非昔比,呈现了精致、博雅、空灵的特征,集山水风光与园林景观为一色,融史绪艺脉与书香诗文为一体,形成了“一序、三碑、十一景”的格局。而在当年,来自全国的20多位书画家相聚兰亭时,这里仅修复了鹅池碑、曲水流觞、王右军祠等几个景点,透过茂林修竹,清流激湍,还可看见“”后留下的残碑断垣。

当我和友人来到曲水流觞处时,见一位穿着汉服的姑娘正在为客人们漂放流觞,那醇厚的酒香洇润着往事:记得那时也就在这条婉约清亮的曲水边,沙孟海、陆俨少、田桓、钱君、费新我、程十发、冯亦摩等老书画家列坐其次,大家兴致盎然,畅叙幽怀。是啊,这些中国当代书画界的大师们,曾从“万家墨面没蒿莱”中走出,劫后余生,枯木逢春,今又得到挥毫从艺的权利,重又获得泼墨赋诗的雅兴,怎不“漫卷诗书喜欲狂”。他们那爽朗的笑声和舒展的神情,融入了千年兰亭和畅的惠风和清逸的景色,昭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史已翻开了亮丽的一页。

在古朴雅致、飞檐翘角的“流觞亭”内,挂着一幅扇形的“曲水流觞图”,向游人生动地演绎了王羲之和友人曲水流觞的场景。

迈过翠竹掩映、绿水相拥的一座石桥,便是整个兰亭的主体建筑王右军祠。池内清波荡漾,锦鲤戏水。池中建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墨华亭,亭旁连桥,与环廊相接。廊壁上镶有历代名家临写的《兰亭集序》刻石,廊阶上供着清香四溢的惠兰,如此浓郁的书香雅韵,涵养着悠长的古意。记得当年初次兰亭书会的开笔处就设在这里,沙老首先挥毫,他以酣畅的气势、雄健的笔力写下了“清响似丝竹,真契齐古今”。钱君以潇洒的笔调写了“惠日朗虚室,清风怀古人”的狂草对联。左笔书法大家费新我以奇崛的笔势写了“名山重秀,书圣千秋”。而程十发则别出心裁,即兴画了一幅《汉姑流觞图》。一时笔歌墨舞、书意飞扬,真是信可乐也。从此,兰亭历届书法节的开幕式和书艺笔会也就都在王右军祠内举行。兰亭,成了中国书法的精神家园。

(选自《王琪森散文随笔精选》)

阅读上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方法,其用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2.“这些中国当代书画界的大师们,曾从‘万家墨面没蒿莱’中走出,劫后余生,枯木逢春”,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答:

3.最后一自然段作者通过回忆叙述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选文3

爱晚亭怀古

杜思高

橘红色的夕阳在天边云层里踯躅徘徊,胭脂般的阳光洒在岳麓山浓林遮蔽的山坡上,爱晚亭旁那株高大的枫树以及远处那一层层枫叶,如一团团跳跃的火焰,热烈燃烧。这是冬日的一个黄昏,整个清风峡谷,寂静而空旷。寂静得只听得见风爬过树叶的沙沙声,那是时光蹑手蹑脚行走的声音;空旷得只有林木溪流和云朵,那是诗意在历史上空飞翔的翅膀。爱晚亭上独坐的一代诗人杜牧,那个用一支笔而使这座山扬名的前辈,可曾想到,在1200年后,仍有人铭记他、拜访他。

山脚下,一条窄窄的斜路,沿着曲折蜿蜒、清水潺潺的涧流伸向树木茂密的山林,岩突兀的山峰显得峻奇磅礴。半山腰处,爱晚亭巍然屹立。飞檐斗拱,琉璃卷瓦,大气凝重;石桌石凳,苍褐厚实;廊柱护栏,古朴典雅。登栏远眺,清澈的池塘,起伏的山林,洁白的云朵,远处的人家,无限风光,尽收眼底。这就是爱晚亭,一个造就千古名句的地方,本身就是这样诗意浓浓。

他来了,山道上,一辆马车驮着诗人,载着他满腹的诗书才华,缓缓地行走着,马蹄笃笃,佩铃丁当。寂寞落魄,这个诗书等身的唐代诗人四处寻找着实现理想的机会。这―次,他是来岳麓山拜访他的朋友的。岳麓山优美的风景让他陶醉不已。至爱晚亭旁,他令书童停车,下车沿着青石小径,攀上爱晚亭小憩。一杯清茶,一樽老酒,此时此刻,这个满腔抱负的诗人,是这样的惬意自在。

一阵晚风,吹动他的缤纷思绪。几盏米酒下肚,他胸中的诗意如同燃烧的红叶一样,飞扬奔涌起来。这个写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晚唐著名诗人高大魁梧的身影被夕阳拉得斜长,满脸被翻飞的诗情烧得通红。他捋了一下俊美的髭须,拿出笔亳,在亭壁上笔走龙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写毕,悄然离去。

时光流逝了1200年,如今,石凳依然古朴,石桌依然苍褐,爱晚亭畔的两株老树也已合抱有余,青苔布身,可诗人却不见了,他的马匹、他的杯盏都不见了。徐徐微风里,不禁令人欷叹息。我曾想,何不在这爱晚亭旁塑一尊杜牧的雕像,供后人瞻仰?及至后来参观了岳麓书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始知湖南人是何等的聪颖。法乎自然,文学的精神已经浸润到人们的骨子里,他们不会去做表面文章。把文学的精神,当做粮食,滋养人们的灵魂,不是更好吗?在以后的日子里,有多少人沐浴着这自然的灵光。当年,与曾在这里韬光养晦,孕育出一生的蓬勃精神。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诗人的诗歌依然璀璨夺目。如此,诗人仍然活着,诗人的诗歌,不仅属于岳麓山,更属于世人!

与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起,拜谒爱晚亭。沿着台阶,弯下腰去,欣喜地捡拾起一片红叶。挥手作别,霞光万道,那该是诗人燃烧的诗情吧!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08年12月24日)

阅读上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爱晚亭位于湖南省岳麓山下清风峡中,名字取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意。

B.作者从巍然屹立的爱晚亭联想到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从描写眼前的实景转向对历史的回顾。

C.飞檐斗拱,琉璃卷瓦,石桌石凳,廊柱护栏,形象地点染出爱晚亭的秀美、迷人。

D.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叠音叠词的使用,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的美感。

E.本文想象丰富,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满腹诗书才华的杜牧的缅怀之情,也流露出对爱晚亭旁没有一尊杜牧雕像的惋惜和感叹。

2.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画横线的两处句子加以赏析。

答:

3.第三和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怎样的诗人?

答:

【王寿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