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知人论世法在《六国论》与《阿房宫赋》教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知人论世法在《六国论》与《阿房宫赋》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三专题一前一后紧密排布的两篇文章。《阿房宫赋》是江苏语文高考大纲中明确要求要背诵的篇目之一,学生对两篇文章作者出发点不够了解,使他们在背诵过程中常将两篇文章的观点和字句混为一谈,造成理解上的困难。采取“知人论世”的策略,从文章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特点这方面入手,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他们准确记诵。

关键词:《六国论》 《阿房宫赋》 知人论世

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这一板块中有两篇重要的文言文:它们是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和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常将两篇文章的观点与文句混淆,混为一谈,分不清两篇文章强调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尤其是《阿房宫赋》作为江苏高考必背篇目之一,学生将观点的混淆直接影响对文章的记诵,笔者认为,这一误读是由于不够了解两篇文章的作者及朝代背景造成的。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由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六国论》与《阿房宫赋》出自两个不同朝代的作家之手,但内容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以秦朝灭亡的历史史实为依据,这可能是学生误将二文混淆的主要原因。但是,针对这段史实,两位作家从不同角度分析,各自立论,侧重点各异,这是两篇文章各自的特色所在,这与作家的创作动机密不可分,所以我们采取“知人论世”的方法,避免张冠李戴,深入理解并能明确区分两篇文章。

《六国论》作者苏洵所处的北宋时期,统治者面临的矛盾是民族政权间的斗争。辽和西夏等少数民族对宋王朝的侵扰使统治者束手无策,卑躬屈膝,外患频仍时只以岁岁割地赔币来解眼前一时之急,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贪得无厌,同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损伤了国力,带来无穷的后患,这种做法与六国“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状况何其相似!《六国论》中“秦之大欲”的是六国的土地,而六国恰恰是日复一日的割地求安换来“一夕安寝”,这不正是北宋王朝当时社会状况最真实的写照吗?苏洵针对这种状况写下《六国论》,所以重点阐述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无力抗外侮而割地苟安,这是破灭的原因。强调这一点,正是基于前面所述的时代背景之上。作者指出与“诸侯之大患”相比,六国赂秦而亡是错误的,“礼天下之奇才”“封天下之臣”才是正确的策略,这不正是作者想对当朝统治者所说的话吗?《六国论》把六国与宋王朝相类比,借六国懦弱贿赂秦而终至被秦所灭的教训,劝谏宋朝统治者不应对契丹,西夏等国采取贿赂的屈辱政策,如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必会重蹈六国的覆亡之路。站在这个角度规劝嘱咐当政者以六国破灭作为戒鉴,说出他的肺腑之言:“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六国只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北宋据有一统天下的力量,作者语重心长劝诫北宋统治者:“当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真是让人振聋发聩的警钟。

杜牧《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时,这时唐帝国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不仅不思重振唐帝国声威,还大兴土木,游猎声色,穷奢极欲,其纷奢生活极似秦朝。时年23岁的有志之士杜牧对此倍感忧心,故借秦建阿房宫这一历史题材揭示历史教训,把统治者荒淫无道的罪行与劳动人民遭受的残酷剥削联系起来,指出纵情享乐必令民心叛离,失去民心必使政权崩溃覆亡。所以在《阿房宫赋》中,作者反复铺陈阿旁宫的富丽堂皇,华彩闪耀。那“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壮观,那“歌台暖响,春光融融”的盛景,真是让人读之向往!而阿房宫内的奢侈豪华与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对比之强烈,与秦朝崩裂之迅疾的对比,则又令人触目惊心。作者的言外之意无非是想告诉当时的统治者,不要再如古人般执迷不悟,以至于重蹈覆辙,让后人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语惊心。可见这两篇文章虽都写古代历史,但目的却在于讽谏当朝的最高统治者,而讽谏侧重点各不同,造就两文在处理同一史实时侧重点是迥异的。

同时,时代不同,文体不同,文风的差异,也造就了两篇文章风格的差别。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却兼有诗歌的韵味、散文的情趣特长。全文词采瑰丽、遒劲,结尾处一语破的,笔意明快锋利,重在讽谕现实,体现了赋“铺采の模体物写志”的特点,足见樊川文之特色; 而苏询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以议论为主,叙述描写为辅,议论充分严密,重在说理。文笔纵横态肆,造语古劲简切,独树一枝,别具风流,篇幅虽短,其义深远,显示了他政论文特有的风神。

参考文献

[1]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马积高.赋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王思豪.论“赋心”、“赋迹”理论的复奏与变奏[J].文史哲,2014,(1).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