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课堂提问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课堂提问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纵观今日语文课堂,发现有些提问偏离了文章的特点,是解剖式的提问(碎问),有些问题大而空,让学生无从适从。这些提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毫无益处。课堂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往往是师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的时候。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假想性提问

创造学鼓励人们要有更多的设想,并且认为:设想提出的越多,则证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开发的越好,他的创造思维能力也越强。针对课文所学内容做某些有意义的设想,对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出,续写小说的结局: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下列是课堂发言的优秀片段:

生1: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的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夫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的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生2:于勒叔叔站在门口,面 色惨白憔悴,头发蓬乱,身上还是穿着那件又脏又乱的水手服,前襟裂着一道道长长的口子,手里拎着一个破旧的皮箱,箱角的铁皮已经磨坏了。他呆呆的站在那儿,嘴唇动了动,没有说话,用乞求的目光望着大家。父亲呆愣愣地望着他,支支吾吾地说:“你……你……”又是一沉默,难堪的沉默,只有那只破旧的挂钟还在滴滴答答地走着。

突然,母亲好像从梦中惊醒,眼里射出一种异样的光,咄咄逼人地问道:“你是谁?”叔叔的脸抽动了几下,嘴唇动了动:“嫂子,我是于勒呀!”声音中带着哽咽。“于勒!你是于勒?你不是在美洲当了大阔人吗?”于勒叔叔眼里滚出两滴眼泪,声音颤抖着:“过去是的,我旅行回去,一场大火将我的家烧个精光,我……我没办法呀!”母亲看了一眼在一旁发呆的父亲,又盯着叔叔厌烦地讥讽道:‘‘嗬,瞧你的皮箱,里面装了不少钱吧!给我们的?嗯,肯定不少,可我们不稀罕,你还是自己拿回去吧!别装穷吓唬我们了。”于勒叔叔默默地忍受着,泪水顺着苍老的脸流了下来,他又把哀求的目光投向父亲,他的亲哥哥,可父亲把脸转向了一边。他慢慢地俯下身去放下箱子,踉跄着向门外走去,他茫然地不知往哪里走,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

又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 有机会参观这两个地方,请设想一下你置身此情此景等。

设想性提问的实质是促使学生展开独创、合理想象和联想,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有效、而且十分有趣。

二、发散性提问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其一问题提出多种解答思路,然后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进行发散性思考和理解,以另辟蹊径,求取新解。例如:学了《杨修之死》之后,我问学生: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明白些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

生1:杨修依仗自己的才能而不拘礼节,凭自己的聪明才智,狂妄轻率,耍小聪明,无视他人存在,最终被杀,咎由自取。一个人有才,还得会用才方可施展才华,远祸避害。

生2:我由此想到了独生子女,其中不乏一些惟我独尊、自私冷漠、缺乏爱心的人。倘若成绩优秀,便傲视他人,轻视师长,着其实时一种心理疾病。我认为一杨修就是死于这种心理疾病。

师:这种心理疾病,心理学称之为“心理障碍”,这种人缺乏调节情感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能力,从而表现出放荡不羁、缺乏自制力、偏执自恋的倾向。

生3: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得到启示:一个人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一颗平常心,最起码要心理健康。

+又如,对“零”的断想,对“零”的不同理解,学生都能说出不同的见解,言之成理。

发散性提问的目的是训练思维的流畅性、丰富性和灵活性。提问的方式往往是“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地提供各种思考角度,其思维形式主要是“发散思维”,其思维结果往往是既丰富多彩、又新颖奇特。

三、质疑性提问

质疑性提问是教师就挖掘教材时发现的可质疑之处,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如在学习《背影》时,我设计这样一个: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样的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请谈一下你的看法。学生七嘴八舌,最后结合文中交代的背景,认为当时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去世了,双重的打击使全家光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受。“我是一个20刚出头的青年,情绪就更敏感、脆弱些。所以,文中的“我”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孔已己》中还可以质疑“大约孔已己的确死了”中“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阿长与仙海经》中对阿长粗俗性格的刻画会不会削弱长妈妈的形象?影响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

质疑性提问也可以是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质疑问难,让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以激起认识的冲突,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此外,提问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归纳性提问、延伸性提问、求异性提问等。但无论是哪一种提问都要问得巧妙,要问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热点”上切忘无目的“碎问”以及大而空的无意义的问,另外,“问”时要能创设“愤”、“悱”的情境,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