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产园林景观设计及实施中的问题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产园林景观设计及实施中的问题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现代社会,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是提高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地产施工中也同样重要,要想地产工程中获得良好的效果,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施工工作不容忽视,只有做好园林景观的设计工作,才能长期保持地产建设的良好成果,才能真正创造出经济效益,才能吸引给更多的消费,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好地社会效益,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本文介绍了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剔除出了解决办法,旨在给读者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地产园林;景观设计;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求以及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园林建设在我国掀起了一阵高潮,各个地产施工企业也逐渐认识到绿植设施在其中的重要性,因此园林景观目前的发展可谓是空前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在城市基础性设施建设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的增加。城市的园林绿化景观已经成为了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以及城市形象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也符合国家提出的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理念,满足民众对和谐健康居住场所的要求。

一、地产施工中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成了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地产施工中园林景观也逐渐被领导者所重视。园林景观是地产工程中景观的主要体现者和功能的主要承载者,园林景观设计是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同时园林景观设计又具有复杂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在设计中难度也有一定的难度,也要求设计师有一定的审美。

1、提高审美情趣、美化环境。地产园林景观不仅能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给地产建筑增添生机与活力的景色。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植物的形态特征表现特质美,利用植物的色彩和季相变化表现季节美,利用植物的装饰特性表现艺术美,利用植物的寓意和象征表现社会美。如下图:

2、协调丰富的园林空间可提升观赏艺术。园林植物在地产景观中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为人们创造丰富的观赏艺术空间。园林绿地中不同的植物配置形式,园林观赏空间也可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同时,植物的绿色能使园林形成统一的空间环境色调,在变化多样中求得统一感,适当的运用植物材料往往能够使空间环境比例、尺度显得更为协调。在园林设计中,可根据设计目的和空间性质,相应地选取各类植物以及不同的配置形式来组合不同的园林空间。如图所示,相信会给居住者带来一定的观赏美感:

3、创造平衡的生态居住场所,发挥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景观生态学上衡量其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本土化程度。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由于物种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多样性的植物景观,能保持空间上的异质性,维持群落的稳定性。因此,在功能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具有多样性的植物材料本身的特性,使其发挥生态作用、防护作用、实用作用和社会经济作用。如下图,相信这样协调的搭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一定会带给居住着和观赏者美的享受。

然而,由于地产园林设计施工中自身的特点和属性,决定了地产园林设计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工作。在地产园林绿化体系中,园林景观设计只占地产园林景观体系很小的一部分。如何保持住宅区园林植物的生存和健康的成长对地产园林绿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对地产园林绿化体系的构建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只有对园林景观设计有着高质量和高水平的设计施工,才能充分体现地产中绿化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人文价值。

二、地产园林景观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地产公司在委托景观专业设计公司时,通常没有一个完善的景观设计书,双方沟通不畅通,意图了解不全面。因此在施工中对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的地貌类型,周边的便利设施等都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探究。它只是设计师对项目的一个大体上的认识,没有经过相关人员的评审。再者开发商中也存在实力悬殊,规范参差不齐,景观认识不足等问题。

2、园林植物栽植合理性的问题

良好的土壤条件是栽培好园林植物的关键,但理想的天然土壤很少,因此在种植时应对土壤的成分和养分进行检测与改良。当前很多用于园林景观的植物并非种植在改良过的土壤质地上。或是部分土壤改良不彻底,给栽培后的植物造成养护困难。部分园景观化设计的工作人员对植物学的研究较浅,过于追求设计规划,忽略了植物的特点以及生长环境。季节性植物搭配种植不明显,绿化形式过于简单,无特色。

3、只注重眼前效益忽视了后续的科学管理问题

很多地产业将施工设计的重点放在了园林景观的建设上,只注重形式,看重的是园林景观工程的实施,而忽略了园林景观建设达成后的管理工作,经常导致园林无人看管,环境受到破坏或是因无人管理而造成植物的枯黄、死亡。对新品种养护不科学,经常导致部分园林植物不能充分地发挥出己身特色,达不到应有的观赏效果,使得园林景观观赏性未能取得良好的成果。很多地产施工方往往只注重即时效果,一心希望植物种下去立刻产生效果,而忽略植物是缓慢生长的过程并且其生长同时也具有季节性。

4、景观与地产建筑搭配协调的问题

众所周知,合理的园林景观搭配对地产施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和谐的园林设计既是对整个地产建筑品质的提升,也反映出了设计师的与众不同的审美与良好的审美情趣。然而,实际生活中存在一些为了凸显某一方面的利益,忽视了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或者配置的园林景观与所想反应的主题不搭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是在今后设计中所应注意的。景观的均好性容易忽略,在布局上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比如楼宇朝向或者地势特点等,这些对于楼盘的品质、销售价格等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好的景观设计应该使景观和建筑一体化,共同营造“主题情境化效应”,使到访者停留。

比如上图,协调的亭台水榭的搭配和浪漫的薰衣草景观不仅会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还能提升施工设计方的文化品位。

5、地产公司经常做成本优化工作,为减低造价节约成本降低了景观效果,造成设计施工工作重复,并且使楼盘品质大打折扣,反而没有达到吸引顾客的效果。功能性设施不可以任意优化,领导不能随意拍板,否则楼盘品质的降低会影响销售,导致销售业绩惨败。

三、对地产园林景观设计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改进

1、遵循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工艺及技术规则,合理安排施工程序。园林景观施工工程与市政建筑类工程在施工工序上有着共同的特性:园林景观设计施工中首先应完成场地平整与测量定位等全场性工程,然后按单位工程的划分逐个或交叉进行园林小品工程、给排水及喷灌工程、电气安装及灯光照明工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工程施工的相互衔接,减少工种之间时间上的交叉冲突,而且有利于节约工程成本,提高工程文明施工程度。

2、质量保证措施:质量保证措施包含的体系较多,首先是工期保证措施:做好开工前准备工作,按总进度计划编制:日周月计划并逐级保证合理安排夜间作业、合理安排劳动力工种之间立体平行交叉作业。其次就是降低成本措施:工程质量一次性验收达标,减少返工损失的现场科学管理,减少二次搬运费用的材料组织采购,质优价兼合理安排施工调度,缩短工期,减少人工机械与周转材料费用支出。再者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封闭施工设置安全警示标牌、现场专职保洁及环境卫生。

园林景观设计施工中流水施工方法和网络计划技术的采用,有利于工程项目的计划管理与顺利实施,地产园林景观设计施工中受植物季相变化的影响非常明显,在编制园林景观工程施工部署及施工方案时:必须采取常绿落叶与喜阳阴性等搭配树种和在高温冷冬季节的技术措施。土方工程应避开雨季作业,以防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从而影响植物生长所依赖的立地条件。

4、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当充分挖掘优质材料,同时最大化的降低成本,将本土材料应用与景观设计中,避免绿植产生的不适感,利用本土特色的材料也会体现本地风格的特色,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适当的加大一些耗资高的材料,按照把握整体的设计原则,做到对园林景观建设材料的搭配合理性。设计师也不能忽视绿色环保无污染材料的重要性,这些对人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可能其所需的价值就更大,这无疑会造成景观成本的增加,建议使用仿生塑料材料既可以节约成本,又符合生态环保的规律。

5、尽量减少暂设工程,合理储备物资,减少物资运输量,科学布置施工平面图。园林景观工程的特性一般为工期较短、施工时效快,园林绿化苗木、安装管材及其他材料一般实行有计划采供,而不采用物资储备方式;土方工程可就地取土或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工具和线路,减少运输量上的成本。

6、进行园林景观施工时,对苗木等材料的采购要交给专人负责,采购工作应有计划地进行。树木花卉有一定的生长期,因此不宜提前买好储存,这样不利于其对环境的适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在地产施工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相当程度上,园林景观设计的好坏在很多时候都会影响到地产施工建设的持续发展。只有按照科学的园林景观要求进行施工设计,才能够不断地促地产行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发挥出园林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设计人员充分认识到景观设计工作的社会经济性、持久发展性,才能促进地产建设补发的加快,才能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有一席之地,优质的景观设计也是地产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甘永力.生态保护景观的安全格局[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07)

[2]黄磊磊.谈谈园林绿化工程中草坪养护及管理[J]. 价值工程. 2010(18)

[3]郝莹婕.浅析当前房地产行业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S2)

[4]邵美娟.园林绿化养护市场化运作探索[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