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培养语感,丰厚语文底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语感,丰厚语文底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感能力,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重要表现。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形成博雅书香文化教育,养成学生儒雅气质的一个关键。那么,怎样在小学中低学段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卖木雕的少年》的教学,对此进行浅析。

一、联系具体物象,培养语感

语言的感受以感性为主体,它离不开直观生动的形象。小学中低学段语文课文大多选用浅显易懂的文学作品,往往以直观生动的具体物象来反映客观事物。中低学段语感的培养需联系具体物象,才能领会并丰富其内涵。比如,在教学《卖木雕的少年》“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这一句时,教师先展示木雕图片:“你们看,这就是木雕。木雕是非洲常见的工艺品,是非洲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们大多来自民间艺人之手,常见的非洲木雕有面具木雕和动物木雕。它又被称为‘非洲式照片’。”通过图片和教师的介绍,学生形象地认识了“非洲木雕”。接着,笔者出示四字词语“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引导学生用上这些四字词语说一说:“我看到了 的木雕。”学生会说“我看到了琳琅满目的木雕”“我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木雕”等等。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木雕的句子,并用横线画下来,通过反复的朗读,理解内容,感受“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再以“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为起始句、总结句进行引读。这样,通过直观的物象,结合朗读与说话训练,学生既理解了“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等词语的内涵,丰富了语言的积累,也培养了语感。

二、加强语言理解,强化语感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中低学段语文教学的根本。对词句的理解感悟,是强化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在中低学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不仅感知语言,还加强了语言的理解,进而把课文语言的感悟与语感的训练统一起来。例如,教学“爱不释手”时,笔者先出示词语,请学生找出文中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并画下来。接着,指名学生读出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再引导学生从关键词语“释”入手,理解“爱不释手”的意思,让学生动笔,在书上画下这个词,在“释”字下面加上“”,旁边写上“放”。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找出哪些动词可以看出“我”爱不释手,指导学生读句子,并说说作者当时的内心想法。有的学生说:“这象墩子栩栩如生,我一定得把它买下来!”有的学生说:“我想把它买下来,带回国做个纪念。”……在这个环节中,笔者先引导学生理解“爱不释手”的意思,然后挖掘词语背后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作者当时喜欢但不得不放弃购买的矛盾心理,有效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了语感训练。

三、进行角色体验,丰富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充分感受语言文字内涵,能丰富并发展其语感能力。在教学《卖木雕的少年》一课“少年向‘我’推销木雕”的片段时,笔者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销售员推销商品的情景,演一演卖木雕的少年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进行角色体验。

生(读):买一个吧!

师:不管是谁来到摊点前,这个卖木雕的少年都会说“买一个吧”,这位少年非常热情!(板书:热情)

师:当他发现我非常喜欢这个象墩子时,他又说――

生:夫人,买一个吧。

师:他诚恳地说(全班齐说)――

生(齐):夫人,买一个吧。

师:我又是怎么回答的?

生: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生学着语无伦次地说)

(师评点,点明“语无伦次”的原因)

在这里,教师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感受到了少年的诚恳与热情,同时也感受到作者当时矛盾的心理。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丰富了语感。

四、入情入境品读,升华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品词品句体悟了词句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读出句子的意境和情味;当入情入境品读时,更能进一步地理解和感悟作者运用这些词句的意蕴和精妙。而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升华语感的过程。《卖木雕的少年》课中两次出现“遗憾”,但它们各有不同的含义:作者的遗憾是象墩子精美但不得不放弃购买;非洲少年的遗憾却不仅仅是文中的“我”不能购买他的工艺品,还有更深层次的遗憾。我们要带着学生深入文本,品读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感悟这两个“遗憾”的深刻内涵。当学生说从“遗憾”这个词读出少年因为作者不能买他的工艺品而遗憾时,笔者便问:“仅仅是因为‘我’没买他的工艺品吗?”生回答:“当她知道‘我’是中国人后,因为‘我’不能买而非常遗憾。”笔者继续追问:“为什么当少年知道‘我’是中国人却不能买后而感到遗憾呢?”当学生对此感到困惑的时候,笔者适时引出有关中非友好交流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明白了中国人民为非洲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这样学生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非洲人民对中国人不一样的情谊,也理解了“遗憾”背后的含义。原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少年难以用语言表达,所以“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笔者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接着通过引读、师生配乐读和齐读等不同形式指导朗读“不,不用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句话,在入情入境品读过程中,升华学生的语感。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