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盲?美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盲?美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现在很多人穷,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

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生活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枯萎。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美育

从小,我们就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可是,一直到今天,大部分学校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还是“唯知识至上”,那么多的眼镜少年,那么多的小胖子,当我们的精力全集中在“智”上时,其他四项全成了弱项,祖国的花朵们全都畸形发展。诚然,我们华人的智商出众,可是,作为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有些地方确实缺失太多。譬如美育,美的教育。

何谓美育?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说白了,美育培养的是人的审美,知道何为美。当然,每个人对美的理解不同,但是,有些东西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比如人性中的真善美。人有基本的审美能力,譬如一朵花是美的,飘扬的塑料袋是丑的;清澈的小河是美的,五颜六色的废水河是丑的;吉卜赛女郎是美的,卡西莫多是丑的。但如果上升到一个复杂的维度,审美就需要一些能力了,譬如音乐绘画电影等艺术领域。当然,在当今这样一个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至上的年代,万物都以适用为考量,连花和小河,人们也看不到美了。美不美不重要,有用最重要。可是,我们要明白,美的东西,不一定是有用的,它只是在那里美,我们要做的,只是静静欣赏,不要打扰。

美育的历史

1793年,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席勒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

而在我国,则是由蔡元培先生首倡美育。蔡元培曾郑重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其中,《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最具代表性。

m然蔡元培并未就此写成专著,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贯穿于蔡元培先生一生。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因此,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蔡元培先生曾说:一个没有审美的民族,是不知善恶的。道德的提高需要依靠美术的教育,“美无私利,有普遍性,将人我之见渐渐熄灭”。

审美缺失

这是一个审美缺失的年代,以丑为美的时代,以功利、实用驱逐美的年代,也是一个追求标新立异而无视美的年代。

如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越来越多。文盲不能说没有,但也降到了极低值。但是,有了知识不一定就有了审美。大量的神曲、口水歌横行,大量的烂片轻易拿下高票房,大量的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充斥市场。大量丑陋的建筑涌现,耗费巨资,却毫无美感,却散发着浓浓的暴发户气质。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丑陋遍地的年代。

关于实用性,想起林少华先生的一个例子:“某日早上,我悲哀地发现,大弟用叫‘百草枯’的除草剂,把院落一角红砖上的青苔喷得焦黄一片,墙角的牵牛花被药味儿熏得蔫头耷脑。问之,他说:‘青苔有什么用,牵牛花有什么用,吃不能吃,看不好看!’

“悲哀之余,为了让他领悟青苔和牵牛花的美,为让他体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诗境,我特意找书打开有关图片,像讲课那样兴奋地讲了不止一个小时。

“不料过了一些时日,他来园子铲草时,还是把篱笆上开得正艳的牵牛花利利索索连根铲除。我还能说什么呢……”

不由让人想起一句成语:夏虫不可语冰。

美盲

很多人有很高的学识,却没有欣赏美的能力,因此需要注重“美育”,也就是对审美能力的教育和学习。由此可见,当今社会,继“文盲”之后,“美盲”确乎也成了一个问题。所谓“美盲”,我以为是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忽视了美的存在,对美的东西难有感悟,认知不足,其根源,则是在社会环境中,未曾建立起一种主流的审美情态和审美意识。即便是一些埋首钻研数十载的知识分子,以及不少各行业内出类拔萃的人物,却也尚未成规模地建立起一种对待美、正视美、发现美的态度。究其原因,除社会事务繁忙,无暇他故的原因外,更大的内因则是中国教育长期以来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对情操的陶冶,社会氛围和部分媒体推崇个别成名的艺术大师,而缺乏对社会整体审美能力的挖掘和培养。

当今社会,百业发达,但我们却正缺乏一种审美意识和审美心态,或者说,这种审美意识还太不普及,只为部分人所独有。以至于,大多数人无法判定一件事物是美的,以及它美在何处,进而对这件事物难以引起足够的怜惜和爱慕,所以就更不会有尊崇了。

无论艺术作品有多么汹涌,因为人们缺乏自觉的审美意识,加之拥有的审美水平不够,就难以对一些作品或流行趋势提出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大众的审美力长期处在缓慢发展之中,不要说对于高雅的艺术难以欣赏,即便是生活中平常的美,也难以意识到了。

美要从小培养

美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美的培养是一点一滴,一点点渗透的。我们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文盲让他识字是容易的,可是要想让一个人明白什么是美,是需要熏陶的。“欧美国家的小朋友,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老师带着他们逛美术馆,接受美术史训练,他们是懂得如何去欣赏作品的。而中国的审美教育太落后了,我们没有多少渠道、条件来接受艺术教育,深入了解艺术史。”美的培养是缓慢的,作为青少年,不论有没有条件,都该主动去学习、观赏一些美的东西。多读一些人文类书籍、名著,去看经典的电影、名画,听经典的音乐。

想要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必要让整个社会形成对于美的认同。一个拥有漫长历史的民族,怎能不知美,不爱美,不识美。尤其是青年一代,这种关乎美的历程,又怎能不继续,所以,“美育”在今日看来便显得尤为重要。当务之急,除了学校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努力外,还需要有更多发现美、展示美的场所。譬如在博物馆和美术馆中,若能定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并掀起市民观展的潮流,营造出一种关乎美的氛围,那么,国人面对美的事物才不会迟钝,对于美的鉴别能力才会有所提升。

结语:

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懂得美的民族。而现在的中国人,穷的不是物质,不是文化,而是审美!想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定要让孩子懂得美。但是审美不是教出来的,而要给孩子很多美的输入,让他去感知和领会。这世界本是美好的,如果我们不懂美,那是怎样的憾事啊!而如果我们甚而以丑为美,那真让人类赧颜了。

链接:

朱光潜和蒋勋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两人关于美学的著作很值得读。朱光潜《谈美书简》,蒋勋《美的沉思》。

美盲要比文盲多

吴冠中

行路长见闻。一路名胜之多,令人目不暇接,而“美盲”之多,也是见闻之一。

我乘船去长江支流大宁河的小三峡游览,发现同舟的几对青年男女,每人手里一本小人书,抛开两岸的大好风光,看书度光阴。另见一胜地,陈列了许多老树根,神态突兀,确是极好的欣赏对象,然而也许正是为了“欣赏”的缘故吧,它们分别被涂上了各种颜色。

我赶到山西芮城看元代永乐宫的壁画,交通十分不便,一路打听时,常常听到一些熟悉当地的好心人的劝告:“那里没有什么可玩的,很苦,你们那么大年纪,何必赶去!”确实,看壁画的人并不多,显得冷冷清清。

我见过的寺庙不少,近几年来又都香烟缭绕,拥挤的人群在顶礼膜拜菩萨。菩萨大都是被作为紧急任务赶塑起来的,因原先的早在“”中被革掉了命。新菩萨和老菩萨之间,实在已没有丝毫的血缘关系了,艺术的血缘啊!

一月奔波,最大的收获是饱看了南阳的汉画像石。南阳是刘秀的家乡,虽说帝王本无种,南阳却因此布满了无数皇亲国戚的巨大陵墓。但就汉画馆里陈列的部分画像石看,其艺术的气概与魅力,已够令人惊心动魄了。那粗狂的手法,准确扼要的表现,把繁杂的生活情景与现实形态概括、升华成艺术形象,精微的细节被统一在大胆的几何形与强烈的节奏感中。其中许多关键、基本的艺术法则与规则,正是西方后期印象派开始所探さ墓灞Γ∷是汉画的作者?作者与巨匠们很有可能是不识字的文盲,但通过实践与借鉴,却创造了伟大的艺术。文盲与美盲不是一回事,二者间不能画等号,识字的非文盲倒往往有不少不分美丑的美盲!

那天正是清明节,成群的小学生到烈士陵园扫盲后又打着红旗顺路来参观汉画馆,嘻嘻闹闹而来,嘈嘈杂杂而去,扬起了满馆飞尘。孩子们见到了什么呢?我沉默于回忆中:青年时代在法国留学,我的法语很差,听学院的美术史课只能听懂一半,很苦恼。有一回在卢浮宫,遇到一位小学教师正在给孩子们讲希腊雕刻,她讲得慢,吐字清晰,不仅讲史,更着重艺术,分析造型,深入浅出,很有水平。我一直跟着听,完全听懂了,很佩服这位青年女教师的艺术修养。比之自己的童年教育,我多羡慕这些孩子们啊!最近几年,美育终于开始被重视,我希望,若干年后,那些难看的日用品和费了劲制造出来的丑工艺品将无人问津!

(载《北京晚报》1984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