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教育对接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教育对接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非常可观。然而,以浙江省为例,该省高职院校在对接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合作形式单一、专业设置滞后等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解放思想、更新办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以提高技能为主线,优化教学课程;以提高能力为重点,完善师资配备;以产学结合为准则,强化技能培训。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化产业;办学理念;专业设置;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3-0073-04

面对文化产业速猛发展这一世界潮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根据自己的文化特色努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点。我国同样也明确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以增强国家软实力。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5%,增速高达31.57%。文化产业发展必然需要大量技能人才、创意人才、专业人才,而高职院校必然责无旁贷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因此,认真分析高职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对现状作出相对全面合理的分析,理性反思并提出高职教育对接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对于推进高职院校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一、高职教育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机理分析

(一)高职教育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首先,高职教育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以及新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广泛应用,推动文化产业信息、数字、动漫、软件等新业态、新企业、新模式的成长,发展传统文化产业也要走科技发展之路;文化产业又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

更强调人才的创意,以智力型为主,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1]而这些技能型人力资源主要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的;其次,高职教育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高职院校拥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能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高职院校可以将自身文化创意通过中介机构向文化企业转移,使之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根据地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来调整专业结构和科研方向,使高职院校对接文化产业发展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高职院校可以发挥人力资本和创意资本的优势,为文化企业提供文化创意,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高职院校对接文化企业开展人力资本培训,推进文化企业的创意更新、技术改造、员工培训等活动,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活力;高职院校还能提供决策咨询、管理咨询,提高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第三,高职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现有劳动者的知识素质和技能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需要高职教育对劳动者进行继续教育和在岗培训。高职教育可以发挥自身文化产业教育资源优势,对没有受过文化产业专业教育、没有掌握文化产业发展技能的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推动文化产业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知识与

技能素质做出重要贡献。

(二)文化产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促进作用

首先,文化产业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办学经费支持。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公共财政收入越多,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就可能越大,如浙江省经济较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就比较发达。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文化产业对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文化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可以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经费支持,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其次,文化产业发展扩大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文化产业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民对教育需求就越强,进而扩大了高职教育的生源市场。随着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从业人员的文化才能、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文化技术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文化创意人才,也需要在职人员进行再教育和职后培训,这些都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文化产业发展可以更多地吸纳高职院校毕业生。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企业的增多,无疑将相应扩大高职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变了就业结构,提高了高职毕业生吸引力,增强了当地文化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促使高职院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招生数量,促进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2]

二、浙江高职教育对接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浙江文化产业与高职教育概况

2011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超过1000亿元;民营文化企业4万多家,规模以上投资总规模逾1300亿元。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全国第四。[3]随着浙江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浙江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偏低,专业技能缺乏,其中媒介、网络、游戏、娱乐产业中具备专业学识又有实际经验的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浙江高职院校急需开办与文化产业有关的学科专业,承担起培养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人才的责任。2010年, 浙江省51所高职院校中开办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院校有32所,学生超过3万人,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已成为近年来高职院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二)浙江高职教育对接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总体而言,浙江高职院校对接文化产业发展在日益增多,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从对接频率或比重上看,高职院校对接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还不强。根据对200家文化企业的调查,高职院校对接文化企业的次数一般、很少或从未对接过的企业占总数的77%。从对接领域上看,高职院校与文化企业之间合作形式单一,根据对200名从事高职院校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教学研究人员的调查,只有39%的人员可以提供创意服务、技术服务、工艺服务、设计服务,并没有其他多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对接文化企业。从对接质量上看,高职院校与文化企业间合作效益低下,从200家文化企业的调查看,分别有25%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与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学生“不适合市场需求”或“不适应企业环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培养目标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不符合;二是专业设置与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不对称;三是师资力量与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相脱节,师资力量不足已成为目前制约高职教育对接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四是培养质量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差距,高职教育培养的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学生无法满足企业对具有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人才需求。

三、浙江高职教育对接文化产业发展对策之思考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创新办学理念

要树立现代高职教育发展新理念,使高职院校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教育面向文化企业需求,面向文化市场发展需要。要突破条条框框,在国家法律的允许范围内,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规模的新路子。[4]一是要提高认识,从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的角度、提高文化创意人力资源优势的目标,充分认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二是要树立理念,高职院校在对接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服务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企业职业岗位的用人需求,服务于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求;三是要明确目标,高职院校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发展目标是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人才,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有素质的人才。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要结合企业、中介、事业部门等文化产业发展主体的人才需求,尽快设置一批与之相应的、实用的专业,使专业设置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密切联系,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一是要明确专业需求。浙江高职教育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发展必然根据浙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的构筑“一核三极七心四带”总体布局要求,以文化产业初步形成的集聚态势和地域特色为基础,建设符合浙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高职教育事业。以“动漫之都、休闲之都、创意之都”知名的杭州,要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数字动漫等相关专业;温州要以印刷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旅游等优势文化产业为基础,发展相关高职教育专业;以金华、义乌、东阳为主体的浙中城市群要利用商贸影视文化既有基础,进一步发展影视制作、网络游戏、品牌会展、文化产品流通等相关高职专业;二是要找准专业定位。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由几十个行业组成,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多元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定位准确,不能太空、太高、太大,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当前用人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能力,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三是要强化专业特色。针对文化产业种类繁多的特点,不同类别有着不同的实际状况,这要求专业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发展。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特点与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传统专业的现实优势、师资结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专业发展特色。[5]

(三)以提高技能为主线,优化教学课程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教学内容的实践性、针对性和职业性。高职院校要结合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强调学生文化产业实践职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一是编写符合实际的教材。组织具有深厚文化理论造诣的、文化产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能力强的专家队伍编著相关教材,形成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教材体系;教材要紧密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政策,全面地准确地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教材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案例分析的内容;二是把握专业核心课程。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和具体实践,优化现有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加强调查研究,核心课程的设置要符合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岗位实际用人需求,核心要体现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6];三是设立特色课程或校本课程。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特色、自身的研究基础、师资力量、办学特色等,建立具有符合自身院校发展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如台州要根据工业产品设计特色,设立工业设计、文体制造等课程;丽水要根据生态工艺文化特色,设立生态文化旅游、工艺品制造、艺术设计等课程;四是创建实践课程体系。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建立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等不同的课程模块,督促学生加强实践,强化教学与研究、教学与生产、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使不同培养阶段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以提高能力为重点,完善师资配备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成才的引路人,专业建设的主力军。[7]高职教育对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要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努力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文化素质优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加强专业培训。加强在岗教师的专业培训,加快全省统一的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开展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岗位研究和教学任务研究;建立高职教师定期实践锻炼制度,鼓励教师到各类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企事业参加交流、调研,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创设多种教师交流平台,设置相关专业教研组织机构,强化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二是培养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实践证明,校外兼职教师可以有效解决校内师资不足、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兼职教师来自文化企事业单位第一线,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教学中能理论联系实践,能够广泛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够提升师资队伍整体能力,提高文化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加快产教研一体化。通过建立校政联盟、校企联盟等方式,加强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文化中介组织、各类文化产业发展协会等之间的合作,努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教师通过开发项目、挂职锻炼、担任顾问等多种形式,深入生产经营企业,参与文化企业的生产、研发、改革、运作、管理、营销等各环节,解决教师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

(五)以产学结合为准则,强化技能培训

实践性、应用性是高职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鲜明特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产学结合、技能训练。要多渠道加强学生实践课程,切实提高实践课的质量。一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2011年,中央财政下拨高职专业建设补助20亿元,支持1000个专业进行重点建设。要善于抓住机遇,按照教育部相关标准,按照现代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建立高水准的校内实践实训基地,实现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的接轨,使学生能够处于真实的职业氛围之中,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基本的实践技能训练。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基地搞创意研究,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的工艺创新、技术创新,并使成果实现转化和新产品的生产,以增强基地的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加快推动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提升职业教育对接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搭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教育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平台,实现职业教育和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加强构建文化产业中介机构和文化市场信息平台,为校企之间合作交流牵线搭桥,促进学校、企业与中介机构、信息平台的联系,使高职院校和文化企业能够实现对接;三是创新学生培养模式。鼓励职业院校发挥专业特点与行业优势,以项目为纽带,将企业的实际生产操作流程真实的引用到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生产合为一体,实现教学方式项目化。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加强政策引导,倡导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设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实践内容,开展文化企业的“订单式”培养、“冠名班”教学,以解决实习实训场地缺乏和专业发展经费不足等问题,让文化企业广泛参与高职院校教学,使文化企业成为高职教育主体,拓展高职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惠林,陈晰.中国文化产业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71-72.

[2]宋丽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3):48-50.

[3]编纂委员会,浙江文化年鉴2011[M].北京:中华书局,2012:24.

[4]张秋月.解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6):21-24.

[5]陈亚民.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2-25.

[6]方东.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2):16.

[7]李中国.科学课教师培养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教育研究,2010(3):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