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何为根治作文弊病的良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海市特级教师张秀丽在《小学作文专题性序列训练课程开发与实施》一文中阐述了当前语文教学习作教学面临的问题。她认为:“一方面源于教材,缺少整体规划设计,‘习作要求不清晰、训练内容不系统、习作指导资源不丰富’;另一方面来自教师,众多一线教师对习作教学缺乏独立见解,理念保守,仍在沿用传统的技巧性训练指导为主的老套路。”张老师指出这两点确实是当下作文教学的软肋。其实习作教学步履维艰的根源岂止上述两点。下面就我的工作经历,追根溯源,列举一二,虽不能穷尽,但呈给诸位方家咀嚼。
一、教材
从教材看,大家指责教材无序、无整体规划、不系统、资源不丰富。其实,从我们古代私塾的教育来看,他们就冲着科举,抱着“四书五经”,抱着“孔孟之道”在传道、授业、解惑。私塾里培养出来的状元、榜眼、探花,哪怕是举人,他们的习作功底,难道是教材整体、有序的设计、丰富的内容造化的吗?那时候,没有像我们现在的教材一册一册,按年级有梯度地安排、训练,逐级攀越习作的象牙塔。当然,时代进步了,有这个条件了,大家也认为有这个必要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与实践,学生的习作水平发展得也就不过如此。不是否定这样的举措,这只不过是外因。这样的设计安排是一个大众化、普及化的实施方法,旨在让大家会使用这一语言交际工具就行。
我们在埋怨教材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学生的书读得还不够。日本一专家说:“当一篇文章读到三千遍的时候,它就会成为我们自己的语言。”是啊!浅尝辄止不如熟读成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厚积而薄发。那时候,你就会发现习作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老师教的是方法,而言语表达是学生自个儿的事。
二、教师
在谈及习作指导不力,归因于教师的理念缺乏、方法落伍的同时,我们有没有发现,你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是直接导致学生习作水平发展滞缓的原动力。说得不好听一点,有时我们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为什么这样说呢?过去在批阅学生习作的时候,你会指责学生习作中心不明确、条理不清楚……现在虽然会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可在实际批阅中或习作竞赛中,你还是倾向于那些言辞优美、行文流畅、语言富有表现力的文章。其实,在同龄的学生中,这样的要求是属高难度的,中下等生未必能达到。而在老师的心目中,这样的文章就是好文章的标准,势必要把学生往这方面引,这样一来二去,学生们必然会产生畏难情绪,因为按他们的实力,按他们“吸纳”的程度,按他们肚中的“米”,他们一时还达不到那个级别,他们怎么能笔走龙蛇、倚马千言呢?
特级教师高子阳的“512”,虽不能为老师们接受,因为考试时如果只写了5行,文字通顺也能得“优”,那阅卷的老师是无论如何也下不了手的。但照此训练下去,学生的“难言之隐”定会消散得无影无踪。我们在评价中降低难度,只要学生“写完5行,只要通顺(有错别字也不怕,只要能读懂意思就算通顺),就得优。写到10行就是优加一星,写完一页就是优加3星,完成二页就是优加5星……星不封顶!”再帮助学生选好材料,辅以管建刚式的“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张祖庆的“让文字随心而舞”,学生怎能不爱上作文呢?
为了谋求提升升学率,为了提高作文成绩,老师们采用了让学生抄作文、背作文策略,并且规定每篇作文不得少于400字,请问,这是学生们想写的作文吗?老师们,被逼着的事,你们愿意干吗?这不也是学生习作着力不前的陋因吗?
三、学生
“人总是有惰性的。”更何况是小学生。学生回到家做家庭作业,往往先做数学,后做语文,有作文的总是放到最后。除了无话可写或是畏难,更主要的是因为工作量大。老师让学生读书,可他(她)们选择更多的是玩、看电视、打电脑,因为后者的吸引力大,声、光、电等魅力无穷。而书中有的只是黑白反差强烈的文字,枯燥得难以久坐。看个电视、玩个电脑,个把小时或是几个小时屁股不抬都没问题,若让他(她)们看书,恐怕会坚持不了多久。没有了兴趣,怎能出成效;没有了阅读,习作就无根基。压迫式或是被逼式的训练,学生的习作怎能有灵气。为了写好作文,老师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指导,最终让学生的习作背上了匠气的包袱。因为熏染,即便学生“掌握”了,学生思维的发动机仍是形同虚设。
学生对习作的畏难,除了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智力、体力、恒心、毅力……小学习作训练序列的五个要素:生活、需要、思维、阅读、表达,他(她)们又能贯彻多少呢?
我们千万别担心学生习作有没有材料写,而是得先问问他(她)们愿不愿意去做。外因只是催化剂,而内因则是学生习作提高的根本关键。
四、社会
社会这个大舞台虽不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习作,但它直接左右了学生习作的发展。社会上的一些征文、竞赛,甚至一些杂志社,总是以成人的视角对待儿童的作品,纯儿童的往往被拒之门外,束之高阁。“伪儿童”的和“泛儿童”的往往登上巅峰,令学生们无法企及。家长们往往过高地要求学生,他们的厉声指责,矫情辅导,抹杀了学生习作的“天然性”。他们此举也是为了迎合考试,让学生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习作之难,由来已久。其中原委,并非三言两语能道清说明的。只能列举一二以引起大家的重视,借来引以为鉴。但愿在教育这片沃土上,习作之花自然绽放,成为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