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材编写时应注意对例题的选择和解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和方式上,这种改变的载体就是对课本的各个版面进行重新的编排。可是对于物理学科来说,教材中例题的好坏及分析是否到位、严谨,不但关系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会影响学生对教材的信任度,更会影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本文就新课程教材中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例题进行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新课程改革起到正面作用。
关键词:例题 ;解析;匀变速直线运动;分析能力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想要落实这样一个目标,把知识技能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起掌握,合二为一,落到实处,教材中的例题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笔者就从教材上的一个例题出发,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例题呈现
司南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1(必修)中,在第3章第1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里,有这样的一个例题(第36页):
一辆汽车正在笔直的公路上以72km/h的速度行驶,司机看见红色交通信号灯便踩下刹车。此后,汽车开始匀减速运动,设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5m/s2。开始制动后,前2s内汽车行驶的距离是多少?从开始制动到完全停止,汽车行驶的距离是多少?
解:设 的方向为正方向,由题意可知
根据公式: 可得前2s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再根据公式: 可得从开始制动到完全停止汽车行驶的距离
想一想,是否还能用其他方法求解第二问?
此教材使用至今已有8个年头了,其间也经历过多次修改,但对于这个例题,均未有过改动,笔者认为,这个题目在此作为例题呈现非常好,若能分析解答的透彻,能让学生很好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适用条件以及解决运动学问题的方法。但课本中对此题的解答,个人觉得分析并不到位,也不严谨,有种硬套公式的感觉,使这个例题完全失去了它原本应该有的价值。
二、笔者点评
按例题中的解题思路走,若再问5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我想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会直接套用公式 求解,这样便会使他们错的莫名其妙,然后对教材产生怀疑。我们知道,汽车做减速运动,根据实际情况,汽车刹车停止后便不再运动,而任何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其适用的前提必然是在某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当中。对于汽车减速,在减速过程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是可以用的,一旦时间延续到刹车结束,在应用公式求解时便要慎重。因此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我们一般应先判断汽车何时停下,该题中汽车减速至停下需花时间 ,题中的时间 故刹车过程未结束,可直接应用公式求解,若题中给出的时间 ,则无法用 求解。
本例题中,未对运动过程进行说明,直接套用公式,未免给人一种分析不到位,不够严谨的感觉。同时会让学习者进入一种不用分析题目,直接套用公式便能解题的误区。我们知道,很多高中学生即便花了很多精力,但仍学不好物理,关键就在于不会分析题目,只会拿着几个光溜溜的公式进行生搬硬套,结果常常是牛头不对马嘴。因此我们物理教学更要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教材作为知识的传递媒介,更是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材中的例题就更应分析到位,做一个好榜样。
三、对此例题的改进
为了不增加例题的难度,笔者认为原题不需要改动,只是对此例题的解析,笔者认为按下面的方式解析会更好。
解:设 的方向为正方向,由题意可知
因为汽车在刹车过程中,设汽车刹车至停下需要用时 ,则
又因为 ,故汽车仍在刹车过程中
则根据公式: 可得前2s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再根据公式: 可得从开始制动到完全停止汽车行驶的距离
同时此题后的“想一想“栏目也可以把内容拓展,除了问是否还能用其他方法求解第二问,还可以问,开始制动后,前5秒内汽车行驶的距离是多少?有几种求法?对于提问其他的求解方法,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其他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提问前5s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训练学生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例题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作用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它是把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通过例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学生能在分析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例题的适当改造,使之成为拓展性例题,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课本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载体,课本中的例题又是老师和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手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题目,因此例题的好坏以及解答分析过程是否合理,全面,逻辑性强会互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注意对例题的选择和解析。
参考文献:《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