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谈小学品德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谈小学品德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30条》指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时,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鲜活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关注学生的生活,才能让课堂焕发生机。

一、更新与补充教材资源,让教学更具时代感

教师必须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缩短教材与学生真实生活之间的时空距离,使教学内容成为学生认知能力、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最佳载体。

1.关注时效,补充数据

社会进程不断加速发展,信息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对一些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主题,在教材编写时可能会存在材料陈旧的情况。如《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一些事例与材料会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显得陈旧,且缺乏时代特征,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以“我家住在新农村”一课为例,教材中呈现的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数据截止到2001年,距今已有10余年,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显然无法准确反映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搜集、补充2001年以后的农产品产量增长情况,并在课堂上出示2013年的农产品产量情况,让学生选择某一农产品,算出从1949年到2013年,它们的产量各增长多少倍。这就有效地更新了教材内容,增强其说服力。

此外,教材编写时还存在相对滞后的情况,如反映我国航天技术发展、世界交往日益密切的教材内容都需要教师及时收集、补充,增强教学的时代感。

2.拉近距离,激发兴趣

处理教材时,教师要关注教材内容的时空距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处理更新,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真实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它们的真实生活。例如,“我长大了”一课中给出“假如我有20元钱,让孩子设计消费计划”的内容,其意图在于引导孩子学会合理消费。但实际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独立用钱的机会不多,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凭空设想的教学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结合春游活动,设计采购计划,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开展教学,就会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授“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时,可以摒弃教材中的案例“掏粪工人时传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展现新时代风貌的普通建筑工人。因为对学生来说,掏粪工人离他们很远,而建筑工人却跟他们息息相关,生活中随处可见。特别是一些外来民工子弟,他们的亲人或许就从事这样的工作,选用这一材料,可以让学生有较深的感触,有话可说。

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抓住这些具有时代特点、较为鲜活的教学资源,小到校园的变化、家庭物品的添置,大到国家大事、世界大事,开拓教学资源,更新并充实教材,才能让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二、搜集与整理生活资源,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在于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学生生活中记录成长痕迹的素材,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与家长、教师、小伙伴交流获得的认知,这些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生动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资源,让品德课与学生亲近起来,接轨实际生活,提高课堂的吸引力,真正体现并落实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理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调查,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教学回归生活,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实践品质。

1.搜集照片,再现生活

生活是道德的田园。学生的真实生活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他们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源于他们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也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与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生活资源是最为丰富的,而偏离学生生活开展的教学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也就无法唤起他们的共鸣。因此,教师要选取源自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拨动他们的心弦,提升课堂效果。

马卡连柯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增加体验,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教师可以选取反映学生成长过程的照片,看着一张张从牙牙学语到蹒跚走路、从学会学习到学会自立的照片,他们会在开心的欢笑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正是源自学生成长经历的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调查采访,走进生活

品德课程的教材应成为引领儿童进入生活(社会生活)的桥梁。因此,教师不但要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而且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文本外的教育资源。例如,在教学“我家住在新农村”一课时,为了弥补学生收集资料的缺陷,教师可以组织小记者采访镇政府的相关领导,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疑问设计采访问题,有针对性地采访,这不但会扩充学生的认知,丰富教学素材,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当地新农村发展的相关情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交流或进行组间补充交流。由于学生走进了生活,收集到鲜活丰富的材料,在汇报住房与环境变化时,他们会关注拆迁安置小区有电梯、保安,绿化设计富有美感,会从细节上感受新农村的变化。还有些学生会关注自己家的书房、厨房、生活设施的变化,并带来老照片进行对比。

课前参与生活体验活动,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得来一定的生活体验,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就可以适度少讲,多让学生进行交流,提升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使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联系生活,内化收获

品德课程要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基本理念变革,回归生活,可以说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是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必要教育途径。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显性和隐性的生活资源,通过课堂联系生活,引发学生的感悟,理解相关的知识,锻炼其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水资源稀少”时,教师会发现由于学生身处水乡,对水资源的匮乏认识不到位,节约用水的意识也非常薄弱,对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抽象数据(淡水资源占水资源总量的3.5,而其中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3)存在感知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别具一格的活动――五切苹果,告诉学生这个苹果就代表地球上的水资源,切去1/2(非淡水)、1/4(被污染的水)、1/8(被浪费的水)、1/16(被蒸发的水)……当学生觉得苹果所剩无几时,就会惊呼:“老师,不能再切了!我们的水不够用了。”此时,教师可以拿起这1/16的苹果,削皮,并语重心长地告知学生,全球60多亿人口可利用的总淡水资源相当于1/16苹果上的那么一层薄薄的苹果皮。整个课堂鸦雀无声,学生在倍感震惊后会陷入深深的思考,随之淡水资源稀少和珍贵的概念就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中,使得节约用水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一种行动选择。

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贴近生活进行体验与探究,就能使抽象的知识得到深化,让学生的认知得到提升与内化。

三、把握与巧用生成资源,让教学真实富有魅力

生成资源是指在教学动态进程中生成的,不是预先计划和设定的产物。重视生成性资源的运用,是实现品德课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倡导以生为本的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突出而又比较重要的特征就是课堂上会出现大量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新资源。这种新资源与其他教学资源相比,具有随机性、动态生成性、鲜活性,也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尤其会对教师的教学预设有一定的“干扰”。那么,教师要如何把握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让课堂真实而富有活力,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让学生在“绿意盎然”的课堂中学习且快乐成长呢?

1.适时追问,敞开心扉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课堂是不确定的,学生的思维是多元的,只有尽情地展示学生的思维火花,课堂才能显得精彩纷呈、真实可信。例如,教师在教授“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是否愿意从事门卫这样的行业,有学生可能会表示不愿意,并阐述理由,说门卫起得最早,睡得最迟,太辛苦,甚至还会被人瞧不起。时代的变迁,学生也在发生着变化。课堂上,直言不讳的学生既令人为他们的敢于直言而高兴,又会给教师带来较大的挑战。应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应变,既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又及时予以互动讨论,深化教学目标,点出“生活中,我们需要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他们有各自的辛劳和困难,那我们又如何看待这些辛苦的劳动者?”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品德课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但面对脱离课堂教学目标的发言,面对明显的情感偏差,如果听之任之,不进行正确的引导,一定会不利于学生良好情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妙点拨与追问,组织讨论甚至辩论,在抓住学生的坦率直言的同时,恰当组织追问,可以引领学生敞开心扉。

2.机智调整,破解疑难

马卡连柯也曾说过,教育的机智在于随机应变。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成资源,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亦能生成精彩细节。如何筛选生成资源并巧妙地调整教学预设,这对教师来说是个具有高难度的挑战,用好生成资源,才能使课堂教学妙笔生花,彰显无痕的魅力。

在执教“宝岛台湾”一课时,我们发现有学生会表达这样的观点,认为台湾海峡如同鸿沟一样割断人们的自由往来,自然亲情也被割断。这时,教师要机智地调整教学环节,引领全体学生探讨,有效改变并提升学生的认识,因此,可生成精彩的发言,如“我希望在台湾海峡上架一座桥,让台湾人民能与我们自由地来往”。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反馈做出及时调整,快速反应,展示自己的教育机智。机智的调整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点亮思维火花,更会激发他们期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围绕课堂生成的资源,肯定学生的想法与表达,更要真诚地引领他们思考。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认为:“真正的教育要使人更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积极地看、用心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思想、行为,立足他们的思想实际,抓住有利契机,落实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开发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善于发现是前提,注重挖掘是关键。我们应认识到生活的教育价值,努力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让品德教育真正回归生活。实践证明,架起品德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让教材与学生心灵及时相通,基于生活,会让教学资源丰富多元,更能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让品德教学扎实而富有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