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职生普遍问题及改善方法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职生普遍问题及改善方法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当下的职业教育中,学校普遍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学生的道德方面,而近些年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工作效果并不理想。中职生道德教育工作作为中职德育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令人担忧。目前中职生存在着思想上急功近利的功利思想明显,价值观面片面是非观念模糊,纪律观念松散;行为上学习动力不强,控制力的薄弱导致的易怒特点,语言和行为表现的不一致,处理社会关系能力差;对青少年的法律法规不熟悉,犯罪后果预估不足。如何改善中职生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是中职德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关键词:中职生;问题;改善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94

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家长的原因、学生的原因及学校的原因。有社会道德的缺失、网络信息时代带来的信息大爆炸等原因。家长对社会道德问题的认识不足、不同家庭环境下的教育投入的差异等原因。职业学校的教条式教学方式,对学生主体需求不够了解,看重技术能力的培养与学习,却对人文关怀等方面重视不足等原因。中职学生由于受自身认知的局限导致对自我认知不足自等原因。如何使中职德育走出困境,学校需要从中职生自身特点出发。

1 塑造中职生的道德观念树立道德模范,促进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如何将学校的道德教育实实在在的深入到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关键靠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与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普遍停留在德育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传授,这种方法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传统的德育教学内容普遍是行为规范教条式的大道理,学生很难从中领悟到与自身相关的德育内容。所以让学生对德育德认知从教条式的大道理中剥离出来,首先要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树立起实实在在的道德模范。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业学生宣传不同的道德榜样。在道德模范的身上学生能真切的看到德育规范价值和意义,使学生能更加认同道德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学校积极开展道德实践,营造像道德模范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从学习道德思想、认同道德理念到参与道德活动。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使得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 加强中职生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

培养敬业精神,树立乐业意识;强化服务意识,培养勤业精神;强调规则意识,培养敬业精神;树立艰苦奋斗思想,培养奉献精神。职业学校的中职生对未来就业感到迷茫,一方面是学生对自身的职业技能的不自信,另一方面是不知道如何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而职业道德品质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却非常关键。现代社会中企业普遍认同可以通过短期培训实现员工技能的提高,但想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品质却十分不易,不良的职业道德习惯一旦养成便很难改变,所以相对于职业技能而言,多数企业更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品质。而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是职业学校学生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职业学校的德育培养方面,学校应加强中职生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

3 加强中职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包括道德精神、艺术精神、科学精神等,以追求真善美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是人类最可贵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它贯穿于全部人类历史,融汇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德育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独立个性的。一些职业学校认为开设人文课程是浪费学生时间,对学生的技能提高毫无帮助,却忽视了职业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好人。人文学科不是使一个人学到一门技术,而是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其重要目标是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中职学生通过发展个性提高对自我的认同,减少因为否定自我而产生的社会边缘感;通过完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对事物的是非分辨能力。

4 对教师、家长提供针对性指导帮助

多数学校对学生都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经常忽视首对教师和家长的针对性指导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指导工作不专业,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职业学校中的教师不少是非师范校毕业,他们专业理论课知识丰富,但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对不足。而家长在学生的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但家长往往是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专业性最差的,为此要对教师和家长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

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如果学校不及时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改善,仍然按“千人一面”的工作步调和教育方式,必然会导致德育工作的低效,使学校德育陷入“救火车”、德育工作者陷入“消防队员”的境地。职业学校既要认识到学校德育在青少年道德成长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J].上海教育研究,1997,(7):10.

[2]庞学光.对道德教育实践的两点批判[J].上海教育科研,1999,(11):7.

[3]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