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频率分班对语文教学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频率分班对语文教学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在很多中学实行每年分班的做法,有的学校甚至一学期就分一次班。这是教育部门或学校为了能量化考核科任教师的教学效果,实现所谓的相对公平的评价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客观上它可能会起到一定的平衡教育资源的作用,但作为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我认为频繁分班对于中学生语文学习弊远大于利。

一、频繁分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不易形成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点、圈、画的阅读习惯,随堂巩固、单元小结的复习习惯,及时完成、及时订正的作业习惯,观察、积累、思考的写作习惯等语文习惯都必须尽早养成。但是要养成习惯,谈何容易!英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一件事情大约坚持66天,才会让它“习惯成自然”。要养成这么多好习惯,它必然需要时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两年或三年的时间,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同一老师的不断指导和督促之下,或许能基本养成上述习惯。但频繁的分班,没有了原来老师的提醒督促,就极有可能让许多学生快养成的习惯半途而废,毕竟人是有惰性的,更何况这些孩子呢?对于只教半年或一年的老师而言,他之前的努力可谓前功尽弃,再接到手的班级又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一切又得从头再来。再者,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考核老师的重要指标,一年一度交班考试成绩始终是悬在老师头上的一把利剑,老师们往往急功近利,关注的不是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是见芝麻捡芝麻,见西瓜摘西瓜,抓住分数就行了。因为谁知道这班学生一年之后还在不在我的门下,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见效往往不是几个月就能看到,这自然不会成为他们教学的重点,甚至会放弃对部分学生的习惯培养,只要他们没有太大的越格也就敷衍过去,更不要谈春雨润物而催开万朵花了。殊不知,知识可以不断更新,而习惯是终身受用的。

二、频繁分班,语文教师的教学难成体系,容易杂乱无序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就是一个大杂烩,语音、词汇、语法、语用、修辞、逻辑、写作、文学史、古汉语、美学等等,不一而足。内容纷繁复杂,而教材本身又不成体系,要想让学生在高中三年学有所用,还要赢得高考,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以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为例,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写作基础几乎为零。我在高一时就让学生阅读典范的议论文,学习了解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然后学习论点的确立与表述;再学习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以及议论文分析说理的三种方法———假设分析法、探因分析法、意义分析法。高二着重训练要点:帮助学生建立素材库,论证的思路和结构,喻证法、引申法,学习辩证分析讲道理,以及议论文语言的训练。高三着重训练要点则是侧重解决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三年,学生就可循序渐进地把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较快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而频繁分班,势必会打乱教师这一教学体系,破坏其连贯性与渐进性,让议论文教学无法有序进行。分班之后,一个教师面对的往往是来自全年级不下二十个班级的学生,而他们之前的语文教师教学议论文的思路、进度、侧重点肯定不会与自己完全相同。面对此种情形,一位教师在博客中写道“:为了发展,自己定下目标打下基础,但一分班一切努力都化为零,不知如何开始。”教师往往很茫然,更多时候就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教学效果又会如何呢?

三、频繁分班,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融

语文学科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教与学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互相影响和双向交流的过程。师生情感的融洽是学生心理协调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桥梁和剂。但频繁分班,则是对感情资源的浪费和扼杀。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曾指出:情感温暖与理解是学生们最缺乏的“稀有品”。师生相处的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深厚的情感,以至于不忍心分开。自认为挺有亲和力的我就曾经在高二接班时遇到一个学生,她十分依恋高一的语文老师。分班之初,每天中午到语文组办公室找原来的老师,老师不在就留纸条,或晚上再打电话。那段时间,他们彼此都身心俱疲。学生的成绩也一落千丈。

后来,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寻找各种契机在生活上关心她,在学习中鼓励她,用了近三个月才真正将她拉到自己的门下。试问,这样的学生禁得住几次分班的折磨?而对于这样的几个甚至更多的学生,老师又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磨合培养彼此的感情?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将自己的情感这么显性地流露出来,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从适应、喜欢这位老师开始,才可能喜欢上这位老师所任的学科,从而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实现教师的期望。教师的教书育人很像医生的治病救人。医生治病必须要诊断病人的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教育也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才可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才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医生诊断病情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各种化验、医疗设备的检查等多种方法,但教师了解学生呢?却只能通过长时间相处仔细观察他,与他交流,走进其内心,真正了解其个性特征。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当一位老师倾其全部的热情与感情,通过一年的时间终于对一班学生有所了解了,教学得心应手了,学生的成绩有较大提高了,此时却分班了,一切又得从头再来。一位老师在手记中写道:“频繁的调班,至今还有些不适应。学生需要老师的赞赏,老师需要学生的笑容,但没有记忆的班级是没有会心的微笑的。”师生一起经历学海沉浮,那种默契是无法言说的。教师尚且如此,学生又情何以堪?在倡导人性化教学的今天,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理念之下,频繁分班的教育模式是否还值得提倡,怎样的教学形式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应该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