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盘口壶自六朝至唐宋的造型与装饰演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盘口壶自六朝至唐宋的造型与装饰演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以纵向的历史发展为研究方法,通过资料及实践考察得出出土盘口壶文物及现有图片进行对比分析,阐述盘口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窑口的造型特点,总结得出盘口壶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陶瓷与考古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代壶的艺术,作为生活中一种水器、实用器,早在新石器时期,祖先们就用其作为取水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壶这种器皿也随之进步,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我中华民族生活中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盘口壶这种陶瓷器皿在人们的生活中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盘口壶是盘口壶是流行于南方一种盛水器。兴起于东汉发展至唐代逐渐被执壶取代的一种原始瓷制品。壶一般分带流和无流两种:在古代带流者以鸡头做流;无流者都为盘口。一般习惯上称之为“鸡头壶”和“盘口壶”。造型源于西汉的喇叭壶,东汉时期初具盘口,中期后定型。东吴时期盘口和底部都小,上腹很大,重心也偏在上部。西晋时期盘口底部加大,最大的直径在腹中部。隋代时期盘口加深,有两种称谓:颈粗、卵圆腹的是“壶”,颈细、修长的称为“瓶”。由此可见盘口壶的基本特征为盘口,无流,有颈,系都贴附在

肩上。

早期的盘口壶,出现在青瓷的发展期--东吴时期。而南方青瓷生产以浙江地区最发达,可以说青瓷是我国瓷的鼻祖,因此我们发现的最早的盘口壶是青瓷的。浙江宁绍地区是主产青瓷的地方,宁绍地区出土的盘口壶细颈、溜肩、球腹、平底,肩部有对称的双耳,腹部常密布粗弦纹,因此也叫“弦纹壶”。如图1所示结构图。还有江浦出土的西晋的佛像贴塑青瓷盘口壶,浙江出土一件东晋的盘口壶,通体施釉,釉色青中泛黄。

图1 图2 图3

下面以出土的文物为线索,总结分析盘口壶的演变发展:

西汉时期的喇叭口壶在口颈交接处做出一条棱线,到东汉前期棱线变的突出,口颈斜直,初具盘口的样子,如图2:东汉这款青釉盘口壶,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纪年款的瓷器,记有灵帝刘宏年号(172--178)。盘口壶高44.5cm,口径13cm,颈部装饰一圈水波纹,肩至上腹部装饰三到四条弦纹。下腹部装饰七道弦纹,肩部有双系,面装饰叶脉纹,施釉不及底,釉比较厚,釉色青黄,明亮清澈。到东汉中期以后,直变成盘口壶。罐多数作直口平唇,肩安双系,上腹鼓出,下部斜收成平底。随着时代的变迁,造型也有不同的变化,器形的上部从丰满稳重的形制开始走向颀长清瘦。

三国时期盘口和底部较小,上腹特大,重心在上部。此时的瓷器普遍呈浅灰色,类似越窑的特征,质地较粗糙,胎内粗颗粒较多。

西晋时期,是青瓷的繁荣期,1975年江浦县一座西晋墓出土了一件盘口壶,此盘口壶的造型是矮颈、斜肩微有弧度,直腹、平底,肩部四个条形半环钮,通体着黄绿釉,肩部装饰弦纹、网纹及联珠纹,并堆贴四尊佛像,均为单体造像,跌坐于双狮座上。南京板桥镇石闸壶胡西晋永宁二年9302)墓出土一件彩绘羽人佛像双系盖壶,盘口,短颈,球腹,平底。盖贴塑一鸾鸟为钮,周围绘两柿蒂纹及四组人首、鸟、仙草纹图案。颈部绘异兽七只,肩贴塑四铺首、两佛、两共命鸟,三者相间排列,整齐有序。彩绘的图案充满神仙怪异气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和习俗。是一件典型的彩绘器。如图3:一件保存完好的西晋盘口壶,盘口,短颈,鼓腹,平底。肩部堆塑双目圆睁尖喙下勾的鹰头,两侧画飞鹰,腹下前面贴附双爪,后面塑尾巴,给人以鹰栖于枝的感觉。

东晋时期,盘口壶是本期常见的器物,在东晋的前期大多数器物沿用西晋时的造形。如图四:盘口加大,颈增高,腹部修长,外口沿领也加高;各部位比例协调,线条柔和,造型优美,重心向下,放置平稳。1986年3月在浙江定海出土一件东晋盘口壶,盘口壶通体施釉,釉色青黄,晶莹润泽,颈短,椭圆腹,肩部的两侧各有两个半环形器耳,下腹部饰弦纹。高38.8cm,腹径22、口径14.5、底径10.5cm。现藏于舟山博物馆。东晋时期的盘口壶大概分为三式:(如图4-5)

图4 图5

图6 图7

南朝时期瓷窑出土的器形丰富,有鸡首壶、双系壶、四系罐、盘口壶。盘口壶的壶身瘦长,至底渐敛,颈长,多桥形系。釉色以米黄色为主,也有青黄色、黄褐色和豆青色。釉面普遍有冰裂纹。如图6-7南朝时期盘口壶的剖面图特点:

隋代时期,隋代瓷器是以青瓷为主,隋代的器型主要有四系或六系盘口壶和罐等。这时的壶罐造型比南北朝时更加瘦高,讲究曲线美,肩部大多塑U字型系,也有桥形系。工艺也趋向精致,出现了象首盘口壶。象首壶是盘口壶的一种,出土于河南安阳隋开皇十五年(596年)张盛墓,壶体更加瘦长,盘口加深,高而微撇,颈粗长且直,颈部有一至三道凸纹,肩腹部有的有凸弦纹,腹呈椭圆形。单泥条形耳或双腹系耳,有二、四、六等不同数目的系耳,平底,有的是近底部外撇,有的做出假圈足。

到了唐代,出现了三彩(如图8-9),盘口壶的发展也更进一步,较之以前,色彩丰富并且造型繁缛,唐白瓷双龙柄盘口壶,是仅现于唐代的一种器物,它最早是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最迟为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前后数十年的时间,其造型特点是:浅盘口微外移,细颈,弧肩腹,平底,肩部与盘口间塑立双拱背柄,双龙柄有直高和矮拱弧形柄两种,壶颈有细长带凸棱饰和短素之分,壶腹有一种是较鼓且整体有下压感,另一种则显

修长。

图8 图9

综上所述,可以简洁的概括盘口壶的演变特点:东吴至东晋时的典型器物时期,西晋之前器物较矮胖,东晋时器形逐渐增高,各部位比例协调,线条柔和,造型优美,重心向下,放置平稳。至南北朝时演变成瘦长、大口,多桥形系,大平底器形。随着时代的变迁,造型也有不同的变化,器形的上部从丰满稳重的形制开始走向颀长清瘦。到隋唐代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器型由硕大丰满变为瘦雅秀丽。壶体更加瘦长,盘口高而微撇,颈长且直,腹呈椭圆形,条状系。到了中唐元和朝时壶的盘口消失,为侈口所替代,同时出现了六角形的短嘴和扁带状把,底足有的仍保留了平底。

盘口壶的这种从简至繁、从浑厚质朴到精雕繁缛的演变趋势可以间接地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民俗,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综合考虑,历史上一段乱世的政界也并非一无是处,乱世表象的后面是文化交融、再生,从哲学来讲矛盾是存在于发展之中的,盘口壶的消失也正是另一种产品发展替代的开始,因此才有了盘口壶的造型演变与发展。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