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莎士比亚书店独自流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莎士比亚书店独自流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过路的陌生人,你不知道

我是如何热切地望着你。

一间满塞着书籍的书店,一位个性十足的店主人,或许还有一只慵懒地趴在书架上的猫咪。

爱看书的人,十之八九迷恋书店风景。扑面而来浓郁书卷气息,总有着无法比拟的愉悦感。“我心目中的书店应该像一座发电厂,放射出真与美的光芒。”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默里说。

这样的书店,或许并不大,门脸甚至有些许狭小,但这丝毫不妨碍它随着作家一起被镌刻进文学史。这样的书店,所担负起的绝不仅是传统的卖书、租书的角色,它们拥有浓墨重彩的人文色彩。时光流转,这些书店逐渐成为独特的城市地标,散发出迷人的气息。

半个世纪以来,在巴黎塞纳河左岸,有一家狭小而拥挤的纯英文书店,它是游巴黎绝不可错过的一环。它是经典文学的见证者,曾为乔伊斯出版了《尤利西斯》,也让海明威深深留恋。时至今日,它独特的风景甚至能与隔岸相望的巴黎圣母院平分秋色。

嘿,你瞧,莎士比亚书店在看着你。

不逛铁塔

不能不去“莎士比亚”

看风景,拍照片,表面的浮华掠影过后,旅途的你需要一个突破口体验城市的文化内涵。

读书人去了巴黎可以不逛铁塔,但不能不去一趟“莎士比亚”。“去莎士比亚书店看看”,是许多人来到巴黎之后念念不忘的想法。这间享誉世界的书店位于人文气息浓厚的塞纳河左岸,推开窗户就能看到对面安静矗立的巴黎圣母院。

“过路的陌生人, 你不知道我是如何热切地望着你。”莎士比亚书店门外右边的墙上镌刻着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句。明黄招牌,水绿橱窗,书店内外有各种姿势翻阅书的读者,很像电影场景对不对。

你的直觉没错,在著名电影《日落之前》(Before Sunset)的开场景中,阔别9年的男女主角杰西和塞琳就是在这里重逢。大量的影迷专程来到莎士比亚书店,只为重温电影中的浪漫场景,感受落日余晖中的爱。不仅如此,它还曾拍成纪录片参加圣丹斯电影节。

书店能够成为观光景点,这世上大抵没有几间。

走进莎士比亚书店,四面都是支到天花板的书架,塞得满满当当的书完全没有一点缝隙。床榻、楼梯间、楼梯边的每寸地方也摆满了书籍,多得几近令人炫目。明黄的灯光轻轻落在书本上,泛起一层温暖的色泽,沧桑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莎士比亚书店的一楼售卖的大多是新书,沿着陡峭的木质楼梯走上二楼,空间比一楼更为狭小,书架上同样摆满了各种书籍,以二手书居多。四周的墙上挂着一些作家的照片和手迹,其中不乏海明威、乔伊斯、庞德、斯坦茵、菲茨杰拉德等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和书店都颇有渊源。

楼梯口的另一面通向一间稍大的房间,房间里有简易沙发围着小茶几,不时有人坐在那里静静地阅读。这里不仅是店老板的会客室,也是文人们聚会的地方。

在比诗更浪漫的莎士比亚书店呆上一会儿,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书虫。挑上几本书带走是最合适不过的事情了,来到一楼中央的柜台,付完款后,店员会在你买的书上盖上印有莎士比亚头像的印章,这是只属于莎士比亚的独特印记。

直至走出店外,你还会忍不住停下来再一次回望。

海明威心中

“温暖而惬意的去处”

生活的方式有多少种,读书的方式就可以有多少种。

在莎士比亚书店,从读书的方式到姿势都有多种,站着,坐着,甚至躺着,要的就是这份闲适。莎士比亚书店大约是世上唯一一家有床铺的书店,在它的楼上,宽大的书架旁,摆放着一张张床。

这些床背后,蕴含着特别的故事。长期以来,莎士比亚书店一直扮演着落拓作家庇护所的角色。世界各地的穷作家,都可以免费在这里住宿,进行文学创作,闲暇之余给书店打打下手即可。这独一无二的景象,是在书店创立初始就有的。

时光倒流92年,一个名叫赛尔维亚•比奇的美国姑娘来到巴黎,在奥德翁街上创立了一家名为“莎士比亚及同伴”的书店,这家开在法国首都巴黎的书店竟然找不到一本法文书籍,因为它的目标顾客群定为英美学人。

顾客在这家纯英文书店可以买书、借书、交换旧书,定期举办书友聚会,推介文学新人。很快,这里就成了英语作家和文人们在巴黎聚集的精神家园。店主比奇经常为一些作家们跑前跑后,联系出版事宜,以至很多作家留下的通信地址都是莎士比亚书店。其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1922年当其他出版商都避之不及的时候,书店毅然为乔伊斯出版了后来一炮而红的《尤利西斯》,这本书也成为意识流小说中的巨著。

幸运的不仅仅是乔伊斯。1921年,年轻的海明威来到巴黎,找到友人介绍的莎士比亚书店,并成为这里的常客,店主比奇给予他无私的帮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海明威声名大噪,他曾形容:“没有人对我有像她(比奇)那么好过。” 在海明威晚年的回忆录《流动的盛宴》中,他不止一次地提到这家书店。

和海明威一样,许多美国来的作家纷纷来到莎士比亚书店,菲茨杰拉德、庞德等人也成为这里的座上客,很多年以后,他们有了共同的名字――“迷惘的一代”。画家毕加索,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舞蹈家邓肯等人的加入,让莎士比亚书店更加声名远播。

正如海明威在他的名作《流动的盛宴》中描写的一样,“在一条刮着寒风的街上,这是个温暖而惬意的去处。”

独立个性

从来不只是一家书店

因为战争的原因,比奇被迫关闭了书店。战后,上了年纪的比奇感到无力经营莎士比亚,乔治•惠特曼的“西北风”作为继任者,传承了它的精神。1962年,乔治在得到比奇的同意下,正式把书店更名为莎士比亚,并沿用至今。

店主的女儿西尔维娅认为这是父亲发自心底对比奇小姐所做的一切的尊敬:“他希望用某种方式能继承这个精神,延续这种支持作家的书店哲学。哲学,其实也是一种选择,你可以选择更商业的,也可以选择一种更有奉献意义的。”

像比奇一样,乔治把书店的二楼开辟为图书馆,并购置床铺,供那些落拓的作家临时栖息,这里后来成了“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在巴黎的据点。乔治和“垮掉的一代”相互扶持,他曾把“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堡和格雷戈里•柯索领进了书店,亨利•米勒吃过他炖的菜,但由于身形太胖没法躺在书店的“作家室”里。

在莎士比亚书店投宿过的作家足有四千人,流连过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95岁的老乔治现在已经把书店的经营交给了女儿,但人们依然可以在店里看到他的身影。他依旧坚持每天读一本书,并会为了某本书的内容不好而发脾气。任何时候,书店里都充斥着年轻人看书、交谈、沉思或创作的身影,每个人都那样泰然自若。

多年来,莎士比亚书店的独立精神和个性声音从未被淹没,还是如从前一般热情地张开双臂拥抱每一个前来的读书人或者作家。

在莎士比亚书店第三代经营者西尔维娅•惠特曼的管理下,书店运营地有条不紊。“把它运作成一个明星、一场精彩的演出,这就是我现在做的。”西尔维娅说。在前两代经营者的光环之下,让书店成为节日,这是古老的莎士比亚书店的第三代经营者的新想法。

莎士比亚书店给人们最大的惊喜在于,独立的书店精神,生生不息的作家和读者。

暮色沉沉,独自一人在塞纳河边的莎士比亚书店,随意捧起一本泛黄的书,耳畔响起不远处的巴黎圣母院的悠长钟声。你仿佛不是在阅读手里的文字,而是在阅读这座城市的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莎士比亚书店从来不只是一家书店,在时光和书香的浸润中,它早已成为世人眼里的传奇,而这传奇至今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