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议论文应该有点“人间烟火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议论文应该有点“人间烟火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写作的源头绝不是逼仄书斋里的的冥思苦想,而是厚德载物的生活。帕乌斯托夫斯基在评价蒲宁的作品时说:“它不是小说,而是启迪,是充满了怕和爱的生活本身。”我们经常提醒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做读书笔记、记生活随感,因为储存的材料应当远远超过写作所需要的量。但是我们忘了提醒学生更多地审视生活――在充满矛盾、悲喜、困惑的人间烟火中思考、反省、批判。

今天的学生并非“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校园也并非全都铁桶一般禁锢着热血生命,问题在于教育忽视了养成思考生活、发现意义的思维习惯;而作文指导,又没能提升从社会现象中发现联系、认清本质、判断趋势的能力。这种习惯与能力,蕴于内为思辨,发于外成说理。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应该“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写作的意义,是在表达与交流中认识社会、理解生活、升华自我。从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来看,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向十分明确。遗憾的是,学生仍然远远绕开时代生活,即使谈青春,除了到历史人物那里去讨个说法,依旧别无良策。

一、关注生活,养成围绕现实问题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

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生活素材的热情。学生作文积贫积弱,症结在于思维处于“孤岛”情境,如果思维的源头不是厚德载物的生活,而是逼仄教室里的个人经验,那么就不可能打通外在世界与内在体认的隔阂。引领学生走出孤岛情境的捷径是阅读生活,沈从文说,“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多年来,我的“视频阅读”课深受学生喜欢,因为“新闻1+1”“新闻调查”走进了课堂;我的“8分钟时事点评”每天进行,一生演讲众生对话,心脑向四面八方打开。然而,生活素材的积累,有被动接受和主动搜集的区别,从教师提供材料,到学生积极自主地发现、搜集和整理,是质的飞跃。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在熟悉的生活里发现素材的习惯,比如在学校活动、班务工作、社会实践乃至娱乐新闻中收集材料。其次要指导学生自主整理素材的方法,比如自定专题、自查资料、自制卡片、相互交流等。

日常生活中充满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不和谐催生了学生对于生活的追问。围绕现实困惑,拟定一个专题,深度探究收集素材,有利于保证学生对时代生活积极、敏锐的思考。前年,我班学生在了解“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遭拆除的新闻报道后,以“故居:城市的记忆”为专题作了以下工作:甲组查阅资料了解林徽因“太太客厅”的历史资料,同时通过网络了解家乡名人故居保护情况,还阅读了相关文本、视频,如《王澍,为了建筑的信仰》等;乙组利用暑假重点调查无锡重建的钱钟书、钱穆故居在文化积淀上的失落,游历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并思考建筑文化……要求学生在学期初的语文课上举行报告会。

时代生活每天都有令人困惑的现实问题,一年来,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追问探究了“《小时代》里的娱乐文化”“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传统手工业凋敝与乡土文明的消解”等近10个专题。

二、思辨生活,提升深入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

思是基础,辨才是关键。生活纷繁芜杂,辨才能究真伪、探因果、析表里,否则,活跃的思想里往往伴随曲解与偏激。这就需要给个人经验提供一个与他人认知相互印证、比照、碰撞的机会,这样,视野才可能广阔,判断才可能周全。比如――

问:追问易于深入。虽然生活在信息时代,然而喧哗的媒体、肤浅的阅读特别是从众意识,让学生难以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一个对时代生活缺乏独立思考与合理判断能力的学生,在作文中往往被“统一思维”所挟制,一下笔就是僵化、单一的论调。这样的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很可能沦为“庸众”。因此,教师要多做些“启疑导思”的工作,启发他们在熟悉的地方去发现问题,在对问题的探究中生成独立的见解。语文课上,学生追问电影《小时代》何以获得10多亿票房的现象,他们的思维触角涉及电影的社会责任、艺术表现、制作团队、市场研究诸方面。有人质疑:一场华丽苍白的青所呈现的消费享乐的思想,对当代青年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有人追问:混乱的叙事逻辑、空泛的情绪、精致面容下僵化的表演,为何能赢得90后观众的追捧?有人分析:郭敬明称《小时代》专为18岁以下观众拍摄,而郭敬明以年龄划分市场的定位方式,会对后来的导演起怎样的示范作用?学者尤其争论的是,社会学家认为青少年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时代的发展,如果《小时代》反映的正是90后的心声,那么这个时代的发展会有怎样的走向?

比:比较利于判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用类比法,就相同性质的事件相互印证、发现共性;也可以指导学生用对比法,在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中,培育批判精神。在每堂课前5分钟的“时事评点”活动中,学生有过“各地争当西门庆故里”的类比思辨:S省Y县计划推进“水浒传・金瓶梅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复原西门庆潘金莲幽会地点王婆茶坊,通过雕塑再现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幽会场景;S省L县将自身的旅游品牌定位于“《金瓶梅》故乡和运河名城”,决定投资重修西门庆以及众妻妾的宅院,并且计划按照《金瓶梅》的描写上演民间艺术,如“西门庆会潘金莲”“武大”等,游客还可以自费参与表演,演出后可得到光盘。(《东南快报》2010年5月报道)学生于事件的联系中引发了如下思考:西门庆华丽转身成为受追捧的产业英雄,是当地政府对历史的一种畸形“消费”;对名人的“消费”隐匿着时代的浅薄和功利。在对该实例分析中,学生用了类比联系法;学生对《小时代》分析,则用了对比思辨法:在与李安电影的比较中,学生赞扬李安用西方的光影技术,让全球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人,领略东方文化哲学的含蓄之美,李安是电影界的林语堂,《小时代》只能算娱乐社会里一个成功的商业案例。

三、评论生活,习得最恰当的呈现方式

思维训练中,既要促其“思”,更要导其“辨”,还要教其“巧”:三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一旦决定将思辨的现实问题发议论的时候,首先要回顾思辨的全过程,找出自认为最好的突破口,找到最巧的呈现方式,以期获得最佳的议论效果。

聚:聚焦关注的某个生活现象,以此作为写作的角度,以小见大、深入开掘,可以破除僵化的思维模式。在高考材料作文“甩掉多余的顾虑”的练习中,一学生以“中国导演多余的顾虑”为题写道:“功夫是中国的,熊猫也是中国的,为什么《功夫熊猫》是美国的?国内先锋导演们你拍一,我拍一,无一不是趋向于同一点――‘票房’。 当年‘拍出自己心声,拍出自己梦想’的呼声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迎合。”全文分析了导演的种种顾虑:百姓的口水、权威的口碑、戛纳的口味……可谓洞幽烛微,别开生面。

入:鼓励学生以生活视角破题,巧妙切入,为议论找一个好的“由头”。例如高考材料作文“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一学生以北大优秀学生周浩退学转读技工学校并称“很庆幸”,清华大三机械系学生江焕波退学复读重新录取物理系为突破口,谈人生之路的规划、发展的定位,表达了对时代生活的自我思考。

拓:在写作过程中,找到与时代生活的对接点。如果某一生活现象,与作文立意发生自然的关联,常常能增强议论的现实意义。例如材料作文“赵人卖马”:以赵国人利用“伯乐效应”改变马的价值立意,可以对接市场利用文化资源追求经济效益的现实,分析袁隆平品牌或西门庆资源背后折射的价值观;以伯乐接受酬金围着马走三圈立意,可以对接名人代言的现象,追问光环与责任的关系。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这是参加湖南省立高等中学作文竞赛获第一名的文字,文章名为《商鞅徙木立信论》。国文教员柳潜眉批“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 尾批“是有功于社会文字”。当年19岁,和我们的学生同龄。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本是风华正茂的年龄里该做的事。然而今天的学生,议论往往好作空谈,说理常常脱离生活实际,即使引用材料,也总是无视时代生活的精彩,而在故纸堆里寻觅翻检。

人间烟火气,正是最鲜活、最丰富、最生动的议论之源。写作,是与生活世界的联结与互动,媒介是语言。借着这种互动,更积极地介入社会、更深切地省察生存、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和角色。我们常常会觉得学生作文“小气”“积贫积弱”,症结是个体生命处于“孤岛”情境。逼仄的个人经验世界,只有不断与生活世界相互印证、比照,视野才会广阔,判断才会周全,思路才会清晰,内心世界才会更充分地发展。

[作者通联:江苏天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