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撤县设区”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撤县设区”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基于1995―2012年县域数据,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方法检验了2000―2004年发生的“撤县设区”案例,研究发现“撤县设区”政策平均能使撤并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减少23.0%,使第二产业增加值增加42.2%。上述结论意味着从全国范围来看,“撤县设区”对实现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撤县设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双重差分

一、引言

在我国地区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资源较充裕、地理位置较优越、政策扶持力度较大的中心城市往往得到了充分发展,而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方面,从优化中心城市产业布局的角度,“撤县设区”作为一种将乡村地域型政区转化为城市型政区的行政区划调整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使城市产业布局与发展模式更趋合理有序,从而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张蕾,张京祥);另一方面,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撤县设区”将原属于县的行政区域划归市一级管辖,并同时将县政府的部分财权、事权收归市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行政壁垒,缓解了县市之间由“行政区经济”(刘君德)造成的隔阂,有利于市政府对区域产业布局的统筹规划,加速该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然而我国的“撤县设区”是主要由政府主导的过程,有可能与市场规律相悖。一些学者(张京祥、吴缚龙)关注到,“撤县设区”将权力集中于市级政府有可能损害地方发展的积极性、灵活性;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低效率也会导致“撤县设区”地区发展成为城乡“二不像”,引起“虚假的城市化”;“撤县设区”进程中政府的角色仍在分权与集权之间循环,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可能的制度创新环境。因此,“撤县设区”政策能否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仍有待实证检验,这也是本文的核心研究动机。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

要研究“撤县设区”对地区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需要比较被撤县在政策实施前后两个时间段内的产业经济的增长变化。因此,采用经济学中专门分析政策效果的双重差分方法构建模型如下。

lnYit=β0+β1revoci+β2timet+β3revoci・timet+β4Xit+μit(1)

lnY’it=β0+β1revoci+β2timet+β3revoci・timet+β4Xit+μit(2)

我们用Y,Y’分别表示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设虚拟变量revoc反应所关注的县是否是被撤并的县,如是则取值为1,如否则取值为0;设虚拟变量time反应政策实施的进程,于“撤县设区”政策实施的当年及以后取值为1,否则为0;设revoc・time为revoc和time的交互项。考虑到第一、二产业发展还可能受其他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故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一系列控制变量。

为分析和讨论的方便,本文将集中研究2000―2004年发生的“撤县设区”案例,在此时间段内该政策集中发生,五年内发生案例数量达58例,其中有效案例数量45例,占比77.6%。在本文研究的有效案例中,东部地区案例达35例,中部地区3例,西部地区7例。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1996年《中国县域年鉴》、2000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概要》、2001―2012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2013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由于样本跨越时间较长、涉及县区较多,难免出现数据缺失。出于研究的严谨性与科学性,本文将行政区域土地面积(area)的数据缺失按前一年补值,并删除了其他缺失数据的样本,对未通过3检验的异常值进行了均值替代,样本剔除占比为15%。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基于上述研究策略及数据,这里将采用近似于自然实验的双重差分方法对2000―2004年集中发生的“撤县设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估计。借鉴主流研究,OLS估计方法被采用,并采用稳健标准差,其整体检验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因素对产业增长的影响,本文在模型中引入年度虚拟变量i.year,其回归结果在表1中略去)回归结果显示,以控制了一系列因素后较为稳健的模型(2)、模型(4)为准,“撤县设区”平均能够使该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减少23.0%,使该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增加42.2%。这种巨大的反差在一定程度说明,伴随着地区从乡村型政区向城市型政区的转变,地区产业经济结构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对于第二产业的迅速增加,可能的解释有二:其一是撤并地区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唐为和王媛),“撤县设区”本质上是对原县行政体制、财政体制、组织体制等的改革,经由“撤县设区”,县区间的市场融合、行政壁垒和资源分配等问题得到改善,政府效率的提高和区域市场融合促进了城市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同时,城市规模扩大产生的集聚经济效应也能够提升企业生产率;其二是中心城市与撤并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上世纪70―80年代传入我国并经由我国经济学家发展的梯度转移模式理论能够较好地贴合我国国情解释这种产业转移现象:一国国内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经济技术梯度,这种梯度的存在正意味着产业的空间推移,具体来看,这种呈梯形的产业转移和升级,将由劳动密集产业逐步向资本密集产业、技术密集产业的方向演进,从高梯度地区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逐渐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第一产业增加值的降低也不容忽视:由于大量包括劳动力资本在内的生产资本被投入附加价值更高的第二产业生产,承接中心城市第二产业转移的撤并地区将势必损失部分第一产业产值增加值,从而使该地区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升级。

四、结论

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方法对我国1995―2012年的县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足够多的相关变量后,“撤县设区”平均能够使该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减少23.0%,使该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增加42.2%。“撤县设区”将符合条件的县转变为中心城市的市辖区,在一定程度上将部分权力划归市级政府,有利于市级政府从总体上统筹规划,政府效率的提高、区域市场融合与集聚经济效应均能促进工业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第二产业增加值大幅增长。与此同时,伴随着由乡村型政区向城市型政区的转化,撤并地区也承接了中心城市第二产业的转移,由于相关投入的转移,撤并地区第一产业的增长减缓。因此,整体来看“撤县设区”是能够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举措。

参考文献:

[1]唐为,唐媛.行政区划调整与人口城市化:来自撤县设区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5(9)

[2]张蕾,张京祥.撤县设区的区划兼并效应再思考――以镇江市丹徒区为例[J]. 城市问题,2007(1):36―40

[3]刘君德.中国转型期凸现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分析[J].理论前沿,2004(10):20―22

[4]张京祥,吴缚龙.从行政区兼并到区域管治――长江三角洲的实证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4(5):25―30

〔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撤县设区’能促进经济增长吗?”(项目编号:A2015028)阶段性成果〕

(李佳琪,1994年生,河南洛阳人,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雅计划生。李嘉瑞,1995年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付子龙,1994年生,湖南湘潭人,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王惠玉,1995年生,山西长治人,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