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业植被景观的生态美学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业植被景观的生态美学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乡村景观研究逐渐成为景观科学和景观规划领域一个新课题,人们已经认识到农业环境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价值。该文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探讨农业植被景观构成形态以及其内在的美学特征。这对于如何保护和加强乡村景观的特色与完整性、挖掘植物景观意象、创造可持续的和谐景观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业景观、形式美、生态

在广大的乡村,大部分的土地都用来栽植作物,人们在生产棉、麻、粮、豆的同时,构筑了一片绚丽的田园风光,宛如一幅充满“诗情画意” 的山水画卷。

植被是植物一种规律性组合,是区域内植物群落类型的概称。农业植被一般指的是水稻、小麦、玉米、甘蔗、棉花等作物和苹果、香蕉、荔枝等果木,以及桉树、香樟、杉等树种。不同的类型的农作物通过自身生长的特性、造型和组群关系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农业美。

一、农业植被的形式美

农作物通过它多样的种类、丰富的产品、健壮的植株和多姿的色彩等实在形态,引发人们的审美情趣、愉悦人们的审美心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构成一种特殊的景观形态。

1. 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美就是事物按其本性存在的自由之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代表了美的最高理想。农作物的自然生态秩序是自然选择法则的内在规律。植物类型及分布与自然地貌、气候、土壤、径流、海拔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植物在进化中适应环境形成的自然属性。因此,农业植物具有与大自然和谐统一、互相融合的特性,它孕育于大自然之中,并从大自然之中凸现出农业生态美,构成一幅自然之美。例如:云南罗平金鸡峰丛油菜花海(图1-1)。

2. 形态多样性。农业植物种类繁多,种植结构复杂,景观具有多样性特征。农作物之所以呈现不同姿态,与植物本身的分枝习性及年龄有关。同时,农业景观还是一个由若干景观元素构成的整体,从作物的茎、枝、叶、花、果到田地的方圆、沟渠的尺寸、地埂的曲直、道路的分布、设施的安排、建筑的布局等的穿插交错,形成“点”、“线”、“面”格局组合,富于节奏和韵律感,或高耸入云,或低平如毯、或波涛起伏,或整齐划一。

3. 地域性。由于不同地域存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不同农事习俗与传统,从而导致农业景观呈现出较强的地域特色。例如南方的热带花果、荷塘水乡;北方棉海麦浪、林海雪原。植物种群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是一个地方的自然选择的过程。因此,乡土植物对当地来说是最适宜生长的。

4. 季相变化。农业生产活动总是根据市场、季节来进行的,因此,农作物的经营模式使田间覆盖随季节规律性更替,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形象。生态艺术家约翰松曾说过:任何事物都永远处于变动之中……。她认为随着季节的变化,天气变化、阳光变化都会影响到我们眼中的景致。

二、农业植被的内在美学特征

农业生产作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往往意蕴着它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人们透过眼前或耳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或者通过农作实践,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情感升华。

1. 土地伦理观的体现。从农业种植模式可以看出土地被尊重的痕迹。人们根据不同类型的土地条件选择不同的耕作方式,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例如:水田种植水稻,莲藕;旱地种植小麦、大豆;坡地宜种玉米、高粱等。土地是生产和提供不同类型农产品的基础,是人们的衣食之源。只有作为产出性的土地才会使人们产生深厚的感情,荒漠化、贫瘠的田亩生长不出健壮的农作物,也不会予人以美感(图2-1)。

2. 蕴含的自然生态性。农业不仅仅带给我们农产品,它同时还具有生态和美学意义。在中国古代,农业风光的美主要是农业的自然生态美,农作物按其本性自然生长。有诗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盂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植物的生长、发育、老化,被认为是一种规律性的,这就是“道”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行为会破坏宇宙的平衡,一切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工业社会以来,农业地位下降,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被不断削弱。机器生产、土地开发、径流改变、化肥与农药施用,造成的生态失衡,带来了种种恶劣影响。

3. 对农业景观的审美是一种经验感知。农业审美产品虽然不是以一种实物形态存在,但同样具有物质性。欣赏农业景观需要感观参与,一边欣赏农业美景,一边体会浓郁的乡村气息,还可以参与感兴趣的农事活动,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达到调节身心、享受乡村美景的目的,得到一种精神的满足。与艺术欣赏不同,农业环境不仅作为被欣赏的对象,还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在动态参与中,人与自然、情感与理性进行着畅快的交流,或驻足观看,或亲身体验,倾向审美的感悟与闲适。

4. 精神文化价值的升华。农业植物的个体一般都具有繁殖和遗传特征,自然生息,永续利用。因而,农业种植在满足植物的自然属性之外,所体现的社会文化信息使植物在景观构成中担任着文化符号的角色,它传递着种植者寄寓的某种思想和愿望。人们通过对农作物的形态、色彩、味道、季相特征等感性形象的认识,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为造型语言,产生名人轶事、文学艺术、神话传说、。在许多的文学作品及民族习俗中都留下了赋予植物人格化的印迹。

三、结语

生态美实际上就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内在统一与有机结合。农作物作为乡土景观元素,与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并蕴含一定的文化意义和地方精神。认识到农业景观独特的审美价值,对于营造“以人为本”的环境景观系统,挖掘和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风情、民俗、文化,并恰到好处地进行再创性设计,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卡菲.凯丽(加).陈国雄译. 艺术与生存:帕特丽夏.约翰松的环境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 .

[2]章家恩.生态规划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

[3]张敏.农业景观中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J].湖南社会科学.2004(3).

[4]廖璇.浅谈当代农业景观的审美性价值[J].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