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猜想,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猜想,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基于这一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猜想,让学生在猜中读、读中猜,边猜边读,边读边猜,在猜与读的融合中,突破文章的重、难点,从而享受阅读的发现和快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从课题处猜想促多元体验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猜想,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在交流互动中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猜想一下,从《乌鸦喝水》的课题你能想象到什么?这篇课文可能讲些什么?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乌鸦口渴了真难受,怎样才能喝着水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猜想自读课文,知道课文中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接着,让学生讨论:在乌鸦喝水这么多的方法中,假如你就是文中的那只聪明的乌鸦,在当时十分口渴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一种呢?学生通过比较、辨析就能很快体验到教材中乌鸦喝水所采用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二、从标点处猜想促释疑解疑

教材中有些标点符号用的很“别扭”,而这种“另类”的标点符号往往因其特殊的用法传达着文本中人物的一种特殊情感。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的“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三个词语后面不用顿号,也不用逗号,而是用上了三个句号。这表示了什么呢?细细一想,就不难体会到这里用句号表示等的时间很长,从而突出“我”焦急等待的心情。这三个句号与后边的“还”字连起来,会让读者会产生无限遐想。这个“特殊”的标点符号的特殊作用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因此,教师在教学要抓住这三个句号引导学生猜想,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1.第一次猜想:填一填,走进错误。课件出示句子:“七点( )七点一刻( )七点半( )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让学生自己猜一猜、填一填。当很多同学都填上顿号或逗号并读得快速以表示“我”内心的焦急时,课件再出示文本中的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猜错了。2.第二次猜想:比一比,走出错误。“课文里为什么用句号呢?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让学生在发现“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与“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这两个句子表示“‘我’等的时间更短”。而课文中的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则表示“‘我’等的时间特别长”,可是“父亲还没有回来”,体现“我”内心的焦急程度比用顿号、逗号的句子要深得多……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另类”的标点符号,让学生在猜中思考,在读中质疑与探究,既让学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奇妙,从小小的标点符号中深刻地领悟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从语句处猜想促情感体验

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往往起着统领全文、升华情感的作用,教学中紧扣关键语句让学生进行猜想,就可以找准文章的切入点,让学生体验人物的情感,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在理解“雪中送炭”一词时,可以先让学生望文生义,猜猜“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的“雪”指什么,“炭”又指什么,谁给谁“雪中送炭”,然后让学生查查词典验证自己的猜想。因此让学生既知道“雪中送炭”这个词语的字面意义与文中的内涵,也明白了“雪中送炭”的比喻意义,再现了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的感人场面,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中在阅读“救伤员、失孙子”一段时,要抓住“救出”“失去”“唯一”这三个词语,引导学生先猜猜“救出”的是谁,“失去”的是谁,“唯一”的亲人又是谁,再现出大娘救出伤员再来救孙子时,房子已经被炸平了,她失去唯一亲人时的情景,使一位可亲可敬的朝鲜大娘形象跃然纸上,让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深深地感染学生,让猜想大放异彩。

四、从空白处猜想促文本丰盈

想象丰富是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之一。教学中通过猜想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课文深邃的内涵,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文本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一课时,可以抓住文本空白处“几天几夜”“五天五夜”让学生想象女娲是怎样找到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的?女娲在找石和炼石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哪些困难甚至危险?让学生通过阅读透过文字进行合情合理的猜想,以充实文本内容,超越文本,使女娲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在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从结尾处猜想促读写结合

文本中的不少课文结尾留有空白,能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猜想,做到拓展文本,再现画面,渲染情节,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猜想:青蛙真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然后让学生续编第四次对话,进行小练笔。如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一天,一个农民伯伯到井边打水。这时,青蛙跳进了木桶出了井口。眼前的一切令它惊呆了。看!远处是蓝蓝的、高高的天空;天空下面是一座座起伏的小山;近处是一片片碧绿的小草,小草丛中盛开着一朵朵漂亮的小花。怎么和我在井底看到的世界不同了!看来我是真的错了,我要向小鸟道个歉。从此以后,小青蛙再也不回井底了,它要搬新家啦!”

猜想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猜想可以解决阅读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让学生在猜想中研读课文,思考问题,感悟内容,体验情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