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现实的视角 唯美的情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实的视角 唯美的情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无论是在哪个方面,《我们俩》都无法与《金色池塘》相比,将这两部影片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共同关注了现实社会的老年人问题,并且基于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生活美好的期望,试图通过描绘理想的生活图式来解决社会问题。而这些共同之处又是它们能够在各自领域里获得重大成功的重要因素。对于电影而言,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关注现实生活问题,并引导观众以积极的、健康的、善良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关键词]现实;视角;唯美;情怀

也许不应该将《我们俩》与《金色池塘》相提并论。由凯瑟琳・赫本和亨利・方达联袂主演,欧内斯特・汤普森编剧、马克・瑞戴尔导演的《金色池塘》在1982年荣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这是世界电影空前的成就,此后二十多年,全球范围对它一直好评如潮。《我们俩》由马俐文自编自导,其最高成就是:高龄的金雅琴老师2005年获得的东京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此外还有多项国内国际大奖,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应该说,无论是在哪个方面,《我们俩》都无法与《金色池塘》相比。可是,假如认真研究,就会发现,《我们俩》能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该片问世之后,国内国际反响甚好。而它的导演在此之前只执导过一部电影。主演金雅琴老师是舞台剧演员,从未接触过电影。男一位主演宫哲只是摄影专业大一的学生,连演员都不是。更主要的是,这只是一部投资220万元的小制作。这样的基础条件,能有这样的成就,可谓是巨大成功了。将这两部影片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共同关注了现实社会的老年人问题,并且基于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生活美好的期望,试图通过描绘理想的生活图式来解决社会问题。而这些共同之处又正是它们能够在各自领域里获得重大成功的重要因素,是能够给当今电影提供一些启示的地方。

一、对现实问题的热切关注是两部影片获得成功的基础

两部影片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对现实问题充满了关注。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难题,这其中就包含了20年前(其实还要前溯)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所面临的同样问题――老年人问题,并由此引发了更加深刻的哲学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甚至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自然应该是政府和社会学家的事。文学(当然包括电影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也是其责任(或称使命)范畴内的事,应该看做是其自身存在价值的体现。研究表明,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由于个体人的生存空间的扩大造成了人的心理空间的扩大,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对疏远和亲情的淡漠;原有的农业化时期的大家庭分解为许许多多远离故土的小家庭,于是造就了现在普遍的“空巢老人”现象。由于孤独,老年群体中出现了许多病态心理,自杀自残者比比皆是。

拍摄于1981年的《金色池塘》以其隽永的风格为我们讲述了上个世纪中后期一个美国家庭的故事。脾气古隆的退休教授诺曼与老伴儿埃瑟尔来到池塘边的木屋度假,多年不见的女儿切尔西带着即将与之结婚的男友及男友的儿子比利特意赶来为父亲过80岁生日。诺曼的尖酸刻薄让切尔西无所适从,这更加深了她与父亲之间多年未解的矛盾。切尔西与男友暂时离开,使诺曼夫妇有机会与13岁的少年比利单独相处。这期间,诺曼从比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灿烂与鲜活,体验到了天伦之乐,并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切尔西回来后,在埃瑟尔的努力下,一家人终于和解,其乐融融。

从影片的矛盾设置上我们可以看出,编导的视角主要放在对老年人内心世界的表现上。这部影片的矛盾设置大致如下:

第一,诺曼与女儿切尔西的矛盾。相对来讲这是一条主线。它描述的是西方现代社会中两代人之间难以调和的情感冲突。父亲古怪而尖刻,女儿倔强而自我。尽管有既做妻子又做母亲的埃瑟尔从中调解,但几十年冲突依旧。

第二,诺曼与切尔西男友的矛盾。八十高龄的诺曼对客人十分不友好,什么话难听他说什么,什么事情让人难堪他做什么。这应该是诺曼和切尔西矛盾的派生,随着主要矛盾的解决,这个矛盾也自然消失。

第三,诺曼与比利的矛盾。比利只有13岁,诺曼依然和他有矛盾。当然,如果没有矛盾,也就不是古怪的诺曼了。随着情节的展开,诺曼在比利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这激发了他深埋心底的勇敢和高尚,也使他重新体验到了生活的快乐。这对矛盾的冲突与解决,是影片中其他矛盾能够彻底解决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编导良苦用心的体现。

第四,诺曼与自己的矛盾。诺曼老了,这使他自己十分惶恐,他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尽管老伴儿埃瑟尔经常用快乐的情绪去感染他,并且对他说:“你永远是我的白马王子”,可他一直走不出心理阴影。埃瑟尔对比利说:“他喊,不是对别人喊,是在对自己喊。那不过是在证明他还能喊动。”

诺曼的消沉与埃瑟尔的乐观也是一对矛盾。

诺曼的心理是病态的,这使他几乎可以和身边所有的事物产生矛盾,这些矛盾的冲突便是西方现代社会中老年人问题的体现,《金色池塘》的编导不过是通过艺术手段将它们集中到金色池塘上了。

《我们俩》是当代北京人的故事,拍摄于2004年。冬天,作为“新新人类”的女孩小马闯进了性格孤僻的80岁老太太的生活,成了这个孤独的老太太的房客。从此,她们开始了针锋相对、艰苦卓绝的“斗争”。春天,她们开始互相理解、互相关心。夏天,她们的感情升温,相依为命,胜过亲人。秋天,小马搬走了,老太太病了,死了。

一个院子,两个人物,四个季节,故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可如此简单的故事同样可以反映重大的现实问题。上世纪末开始,中国的老人也开始孤独了。他们不希望过那种“衣食无忧,身边无人”的生活。他们需要亲人,需要情感,需要快乐。小马搬来了,那是给老太太搬来了生活内容,即使是“斗争”,老太太也感到充实,感到快乐。她们互相理解、互相关爱,老太太感到情感有所寄托,觉得自己还有用处。小马搬走了,搬走的是老太太的生活,是老太太的情感,是老太太的全部精神世界。

比起《金色池塘》,《我们俩》要显得沉重。小马给老太太带来的只不过是短暂的快乐,老太太的孤独问题最终并没有解决。但这正是马俐文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要解决老年人问题,恐怕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金色池塘》的结局不过是编导的美好愿望,因为美国的老年人问题比我们更严重。

但无论怎样结局,都不妨碍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深切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他们将老年人生活这个社会普遍关注而政府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搬上银幕,体现了他们强烈的责任意识,这是他们能够最终赢得观众的基础。

二、对生活寄予美好的愿望使两部影片的艺术境界得以升华

作为艺术作品,在立足于现实的同时,两部影片又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唯美的情怀。他们不但提出了问题,并且试图通过电影的 导向作用,通过他们在电影中描绘的各自不同的理想的生活图式来解决问题。虽然这只是两部影片的美好愿望,但他们的努力值得尊敬。

《金色池塘》的唯美情怀首先表现在结局的设计上。父亲学会了欣赏女儿,女儿理解了父亲,除了老诺曼的年龄不可避免地继续变老外,大大小小的矛盾都得到了解决,美国影片中令人难以置信地出现了中国传统式的大团圆结局。这样的事情在美国不能说没有,但肯定不具有典型性。这样的结局,是编导为我们描绘的第一个理想生活的图式:现代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即便是父子,应该多一些沟通,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和谐的社会关系,才能人人快乐幸福。其次是编导给了我们一个健康快乐的老太太――埃瑟尔。做诺曼的老伴儿应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除了哪句充满爱意的“老糊涂”外,埃瑟尔没有对老头子有过一句抱怨的话。她发自内心地关爱着消沉的丈夫,像年轻人一样对丈夫充满柔情。当诺曼心脏病发作时,她拥着诺曼喃喃祷告:“上帝啊,他只是一个没用的老糊涂,请你不要带走他!”在这里,编导为我们描绘了第二个理想生活的图式:老年夫妻之间应该真心关爱,相濡以沫,人老情不老。第三是孩子。比利和诺曼的友谊让我们称道。这是编导描绘的第三个理想生活的图式:老年人身边有孩子。孩子是老年人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也是家庭关系的调节剂,看来中西同理。

如果说《金色池塘》采用了中国式的结局的话,《我们俩》的结局则多少带有一些西方文化的意味。小马的来去就像一阵风,老太太因为她的来而充实,而快乐幸福;又因为她的去而空虚,而失魂落魄,以至于最终病倒,不洽而亡。这样的结局有些残酷,但更贴近现实。更重要的,这在艺术上也应该是一种美,残缺美,就像断臂的维纳斯。马俐文通过影片呼吁我们要努力去弥补这种缺憾,从而产生完美。她描绘的理想的生活图式同样是人与人,尤其是与老年人之间,要沟通理解,真心关爱。看来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性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正因为两部影片对生活寄予了如此美好的期望,它们才能在情感上赢得观众。

我们知道,优秀的作品在表现生活的同时还应该具有教育人的功能。《金色池塘》中父女的扮演者亨利・方达和简・方达在生活中本来就是父女,通过拍摄这部影片,他们像诺曼和切尔西一样,消除了生活中的矛盾。有网友在网上留言:今天看了《我们俩》,眼泪流了一次又一次,我决定这个周日带着孩子回家看父母。这就是艺术作品魅力的体现,也是现实生活对艺术作品的回馈。对于电影而言,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关注现实生活问题,并引导观众以积极的、健康的、善良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无价的,更无所谓制作的大小。这就是《金色池塘》和《我们俩》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