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商业环境变差了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你没翻错页,这里不是“编读往来”,但我要提到一封读者来信。
一位大概来自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价格监督管理人员”,对我两周前写过的《管得着吗》的专栏提出建议―主要是提醒我注意:政府“真正定价的商品其实只占了极少的一部分”。我理解这位人士指的是政府直接为企业定价的那部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根本不必直接定价,通过“约谈”等方式,同样能干预公司及行业正常的商业行为。眼下,大家身边受到价格控制或限制的情况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开始怀疑是否出现了一种倒退。
最新的一个例子是关于电影票价。广电总局电影局打算对电影票价做“进一步规范”和“管理”。在它最近发出的一个意见征求稿中,打算制定电影票价的指导价格,尤其提到:会员票、团体票不低于影院挂牌价格的70%。这相当于无形中抬高了票价―想一想今后你再也没办法团购到十几块钱的低价电影票了,这对不少人还真是个不小的打击。
这种情况你经常能看到:政府出于管理市场秩序的目的,对市场价格进行一刀切的控制,最后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引发了一些新问题―这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
电影局的本来目的,如电影局局长童刚所说,是想“满足更多工薪阶层看电影的需求”,降低票价,同时,电影局也宣称要严打票房的“偷漏瞒报”现象。
但限制价格的做法却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影院失去了灵活的定价权,票价被变相抬高,观影人数减
少―这实际上还是会对制片方利益造成影响。
过去的计划经济之所以遭人诟病,就是因为政府作为一个没有专业知识的机构,根本无法精确掌握各个行业的价格行情,导致供需极不平衡,资源配置无效率―实际上任何一个人或者机构都难以做到这一点,只能通过大市场来调节―行政干预或人为设限,只会使市场变得更加混乱。
但是眼下,这些干预正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从所谓“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比如汽油、药品,到各种触手可及的消费品、白酒、洗发水、房子、车子……甚至电影票,政府都要在价格方面插上一脚。但往往越管价格越不正常。
最近搜房做了个调查,有80%的网民支持对房子继续限购限价―在种种调控的背后,民众总是处于信息不对称的薄弱一方。实际上,历时两年的房产调控也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贷款买房的成本反而变大了。
这些带有民粹色彩的管控政策,通常要等到若干年后,人们才会逐渐看到它的弊端―但到那时,你还到哪里去追究政策制定者的责任呢?
可怕的是,很多人开始对越来越多的管制习以为常,甚至变本加厉。比如,最近一位政协委员打算递交提案,建议取消商业银行的收费自主定价权,以整治银行乱收费的现状。恐怕政府更应该管的是银行业以及其他专业行业在制定价格的过程中是否违规、是否透明,它们要做的是帮助消费者来解决专业性不足的问题,而不是剥夺企业应该有的权利。
从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权力越过法律,不断被放大。各种禁令、限令满天飞。它们中的一些由于根本不合理,受到民众消极抵制,无法得到有效执行,比如,手机实名制、购刀实名制等。离开了市场,种种行政干预只会导致腐败及垄断的产生。
回到发改委那位读者的“提醒”,抱歉我对你的职业做出了指责,但作为商业杂志的专栏作者,没有什么比商业环境变得糟糕更让人感到忧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