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刘娘 20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刘娘 20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刘娘不姓刘,姓罗,叫罗玉馨,今年已90高寿。之所以人们都唤她“刘娘”,是因为丈夫姓刘。那个年代的人,夫为妻纲,连自己的姓氏都随了,以致“罗玉馨”成了户口本上的符号。

初识刘娘是在1972年。大约是那年的9月底,妻的产假到期,我俩在通辽又都没有亲人,刚刚50多天的儿子谁来看护?这时,同学孙里穆云芬两口子说,别愁,我们给介绍一个老太太,人可好了,他们说的就是刘娘。刘娘家离我们家不远,在一排老式砖房中间,显得破旧而矮小。进得院子,见六七米长的院子里,一条长绳上晾满了刷洗过的衣裤。云芬说,她家有一个80多岁的老婆婆,糊涂了,拉尿不知,这都是刘娘给洗的,刘娘已经伺候了十几年,伺候得可周到哩。

我们是抱着襁褓中的儿子龙龙去的。在刘娘家那间不到十平米的屋子里,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微驼着背、花白短发,大眼睛,瘦瘦的中年妇女。那天刘娘已知我们要去,早早把家收拾干净,在铺着炕席的土炕上还专门铺了床褥子。当我们把儿子放在褥子上,解开蒙着头的被角,刘娘便俯下身子,慈爱地望着龙龙,用手轻抚着他嫩嫩的脸蛋说:“哎哟,小羔羔,多稀罕人啊!”说着还在龙龙脸上轻轻亲了一下。那慈祥,那母性,那种对小生命由衷的喜欢,让我们一下子放下了心:孙里两口子说得没错,真的是“人可好了”。

有些事孙里两口子事先已说好:是托养,即每天早晨把儿子送刘娘家,中午下班接回,下午上班时再送去,晚上下班接回家,费用是每月12元。于是,我们和刘娘一家来往就频繁起来。尤其是妻,把刘娘当成母亲,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惦记着给刘娘带去,路上碰到新鲜菜总要买上一些带给刘娘:刘娘也把她当成女儿,每当妻去喂奶,刘娘总是先给她端上一缸子温开水,让她先压压寒气,说不然孩子吃了奶会吐的。俗话说“喂奶的妈一担八”,意思是能吃。确实,妻总是觉得饿,喂完奶更甚,刘娘就常常把热在锅里的大饼子拿出来给她吃。在那个吃粮靠票,裤带紧勒的年代,这常让她感动得热泪盈眶。

渐渐地,我们熟悉了,也就得知了刘娘家的一些情况。丈夫刘汉良在通辽三中当老师,三个未成家的儿子加一个老母亲,家中6口人,全靠他一个人80来元工资生活,日子相当紧张,我们便按时把看护费送过去。刘娘每每接过时,总显得不好意思,好像是拿了不该拿的钱。后来,渐渐地,她说什么也不要了,说你们也够紧的,总是推来阻去半天,直到后来的某一天,她斩钉截铁地说:你们再给钱,就把孩子接回去!12元钱看护费只收了不到半年,就这样免掉了。后来我们才知道,刘娘一开始并不愿照看孩子,说自己家务活多,怕看不好有个闪失,是云芬再三请求下才答应的。在日渐接触中,她和妻成了情同母女的一对,我们两家也成了走动频繁的亲人,节假日、逢年过节,我们都是他家的座上客,有时赶上饭点,大叔爱喝酒,便拉我就着炒咸菜来上两口。

龙龙在刘娘身边呆到上幼儿园,她还看了二儿子晶晶几个月,都是免费。随着龙龙晶晶日渐长大,他们也把刘娘大叔当成了自己亲姥姥姥爷,两家人关系更加亲密,直到12年后的1984年我们搬离通辽,甚至直到今天,我们两家一直像亲人一样来往着。

也许是上天有眼,也许是应了那句老话:好人有好报,刘娘在60岁以后迎来了幸福的晚年,除了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丈夫涨了工资,儿子们都成家立业,且都很孝顺外,还有一个意外的“幸福”降临到她身上。原来,刘娘在解放前念过国民高等小学,在老家奈曼旗当过小学老师,解放初因怀疑加入及家庭出身问题被解雇,当了家庭妇女,一直默默地操持家务,相夫教子。1984年落实政策,她的工龄被找了回来,享受离休待遇。起初是每月几百元,随着这些年涨工资,现在每月开几千元,成了家里的名副其实的“老干部”。如今,她享受着很高的离休金和医疗保险,看着儿女及孙辈们个个学业事业有成,个个孝顺,心情自然是愉快的,能够走到耄耋之年,她自己恐怕都没有想到吧。

今年是刘娘“鮐背”大寿,路途遥遥,没能前去祝贺,仅以此文作为贺礼,祝刘娘安康幸福,迈向期颐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