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白+黑?不要再=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白+黑?不要再=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觉醒来,带着一身冷汗,这世界已经堆满了外来食品、外来用具、外来词汇乃至外来生活方式……

你也许会对上面的说法很不屑:“切……有什么啊,外来怎么了,拿来用着舒坦就行。”

那好吧,我们就这样吃着、喝着、喊着、crazy什么语,满眼、满嘴、满腹、满脑美不滋儿的浸泡在那些异域环境生长出来的产品里,随着这些汹涌的波涛暗流起伏摇摆、四处飘零,也许今儿是“韩流”,明儿就是日风,后儿再来个欧潮,咱这天气预报啊,那叫一个跌宕起伏,扑朔迷离。

所以,这一身的冷汗实在是后怕出来的,拿“身世浮沉雨打萍”来解释吧好像在悚人听闻,文大人遭遇的环境可比咱们恶劣N倍。可咱在这浪啊涛啊的“灌溉”下,脚底下要是空的,恐怕要比浮萍还不如了。

所以,醒来的惊觉总是有好处的。在这样的惊觉里,翻出罗盘、升起桅杆、重新寻回我们的那片陆地……

别以为这些“醒”就只会发生在社会学者、教育家、改革家的身上,事实是,一些年龄不大、时尚又充满了冲劲的青年人,正在向你滔滔不绝的陈列这一连串的问题与疑惑。就在昨天,你还称呼他们为“孩子”。

PS:他们好像实在不在又红又紫的范围里,似乎丝毫不足以成为茶余饭后谈资的对象,用来界定他们的顶多也只是“80后”这忽然兴起的近乎含糊的概念。

不管怎样,张朝阳是这其中的一位,也不管怎样,他把那些迷茫和困惑一股脑儿的表达了出来,更是不管怎样,也是极为珍贵的一点―他在自己的作品里,“说我们年轻人的问题,也是我自己的问题”。

这样就义无返顾的有了《白黑》。尽管与那些振聋发聩的深沉片比,它似乎只是轻咳了一声,但这一声足以让那些对80后的问题满是高低褒贬的讨论可以停下来,静耳聆听这故事里主人公自己的发言。

仍然是未见其人先观其片。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观片常有的背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媒体新闻眼中的焦点,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在闪光灯的刺眼咔嚓下开始一天的生活。所以,照着我们的需要,张朝阳其人其事在其短片徐徐落下帷幕之后,在我和他的QQ里缓缓拉开序幕:

这样的再现一个人是不是太过于压缩?恐怕连福尔摩斯来也得抓抓耳挠挠腮。那么还得从片说起……

《白黑》的创作思路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本来都有自己的特点,就像白色和黑色一样.但人们往往觉得自己不够完美,拼命的模仿别人。而很少有人去思考怎样才能把自身的特点展现出来做到真正的自己”。

这种早就有的思考使他一直在寻找适合的方式来表达,他也尝试用MAYA来表现,为此还专门学习使用这个他本不需要的软件,最后因为觉得不直接而罢手,不过思考并未就此打住。他爱看别人下围棋,那黑白子的混合布局就这样给了他一些启发。

《白黑》里,一黑一白两个人物出现在同一空间里,大家都充满着期待看是谁被谁吃了,可是片尾多少有些让我们这些习惯猜结局的人意外,在这场对杀中,他们双双阵亡,失去了自己。

不得不说的事情

他是陕西古城韩城人。这座沉积着丰厚历史有着无数历史名人的老城,在他的成长过程里势必对他时常有提醒,尽管城市在不断翻新,各种新鲜刺激的变化在交叠进行,一味的模仿带来的结果只有迷失。在工作室的学习也使他更多接近传统文化,无论是装饰画、装饰浮雕,还是漆画、传统纹样等等,这些传统工艺都把他放置在一个更为清醒和冷静的环境里。

“我们完全不必担心会被外来文化给冲垮,只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了解的太少,尤其是我们80年左右出生的人面临的选择太多,所以很容易浮躁。”

DV 真实 震撼 适合

当时的出发点很单纯。从大三开始与DV亲密接触之后,他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用它拍出自己一直要说的事情,仅就“真实、震撼”这两点来说并不足以去选择DV作为语言,所以最要紧的是“适合”。在拍摄中他把分镜头都详细的画出来,然后和摄影系的同学讨论,一人兼数职,既是导演控制全局,又是里面“黑”倾情演出(“说实话,即要剃头又要全身涂油彩,难找!”)。尽管机器对他稍显陌生,但在庞杂的拍摄过程中,DV又成为很小的一件事,中间与所有参与者的交流成为非常值得回味的部分。

把好多东西融进这五分钟

“我们80年代出生的年青人普遍没有信仰。因为迷茫所以模仿,这种没有目标的模仿只会使自己更加迷茫。但因为一开始的模仿会使自己显的比较“丰富”,所以这种短暂的满足感致使我们很难停止下来。就像片中的人物一样慢慢的失去特点,直到彻底迷失自我。”

在这一片变灰的环境下,他在自己的作品描述里写下上述的字句。所以我坚信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事实确实如此),他没有想大家当然的80后的焦躁不安,他也没有似乎众所周知的80后的迷茫失措,在这5分钟里他不是为了给你一个答案,而是把他们这些80后出生的一代的疑问和思考(其中有他不愿也不会卸下的责任),在这5分钟里尽情畅言。

还有不满意的地方

这部片子称得上是他的处女片,虽然我不愿把这一段变成批评与自我批评,但他那股子认真劲儿还是让我觉得非常的新鲜活泼。比起那些拍一个片就给自己画上一个功成圆满的句号的腕儿导来说,这个青涩的小导演似乎更让人觉得可爱。尽管他拍完以后觉得很粗糙想重拍;尽管里面有难坏了他们的动作;尽管有不听话又失败的颜料(本来是要两个人都变成灰人,但是白色涂到黑色上没什么反应,最后两个人都几乎成了黑人)……尽管有这些那些的尽管,在这个小片子里,你仍然可以很清晰的看见一个对自己和自己的四围环境勇敢提问的年轻人,你也因此会对他终将找到问题的答案深信不疑。

接下来的时间里,他还是在那个他熟悉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还新写个了剧本《黄瓜、铅笔、圣经》(创作中,嘿嘿,我有幸先睹为快)。在这部让人期待的片子里,他更多的将触角深及性格的刻画,也更大程度的把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在面对社会、信仰、人生时的不同取向挖掘出来。我知道,他不会停止对白黑的思考,我也知道,他与灰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