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护理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护理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通过实际调查和临床护理经验,归纳分析高血压患者心理特征,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以控制高血压病情减少并发症,提高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初次调研、直接运作、最后回访三个步骤的调研,从而把握患者的心理特征,并据此找出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对患者进行有效地心理干预。结果:通过对50名高血压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发现患者在干预前后出现很大变化,其中血压在干预后较之干预前有稳定表现。各种不良心理特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有焦虑、急躁、恐惧心理的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比例达到100%。有猜疑、忧郁、偏执心理的患者症状减轻,渴望被关爱被重视,比例达到97%。干预前后SDP及DBP均为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消除焦虑、恐惧、依赖等心理障碍,从而使医疗和护理相互促进,最终目的达到患者病症减轻,早日康复。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48-0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0-12月份,我院确诊高血压住院患者20人,社区高血压患者3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人,女20人。年龄30-70岁,平均50岁,病史最短2年,最长40年。50例高血压病的诊断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的诊断标准[1]。

1.2 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心理干预前患者的心理状况

2.2心理干预后患者的心理状况

2.3心理干预前后心理状况的差异

心理干预前后有明显的心理状况差异,各项心理症状均有不同层次的减轻和消失。见表3

3 讨论

3.1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

护理人员应掌握心理学知识与技能,实施心理护理。护士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学会分析患者心理的技能。同时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自己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知,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2]。

3.1.1恐惧型护理 恐惧型的病人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的与病人交谈,解除病人的恐惧心理,使身心得到全面的照顾及医治。

3.1.2忧郁型护理 忧郁型的病人,护士应给与患者充分的理解,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并对其进行有效地疏导,鼓励说出内心的痛苦与烦恼、顾虑[3]。

3.1.3急躁型护理 此类病人情绪容易激动,常无故发脾气,多见于中年患者。护理人员应认识到急躁情绪是诱发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4]。

3.1.4焦虑型护理 此类病人对高血压知识有粗浅的认识,对环境不熟悉及与亲人分离,对血压增高缺乏承受能力,担心高血压会引起中风等并发症,表现为心神不宁、头痛、失眠、乏力[5]。对此护士应多关心患者,使患者缩短与医护人员的心理距离,建立信任感,鼓励患者接受现实。

3.1.5乐观型护理 乐观型的病人,护士应向他们介绍高血压病研究的最新发展,特别是病因治疗、保健、新药等,根据病人的性格,介绍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事宜以及遇到紧张情况如何处理等知识。

3.1.6麻痹型护理 麻痹型的病人,护士应耐心的介绍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可能引起的并发症,说明坚持长期正规服药和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定期检测血压,由浅入深的让病人接受,增强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王瑞芳,白建乐.高血压[M].河北:科技出版社,2004:23-30..

[2] 宋燕华.精神障碍护理学[M].长沙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5-48.

[3] 计惠民.心理护理临床问答[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25-29.

[4] 史载祥.高血压及相关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5-70.

[5] 苏冠群.高血压诊疗与护理[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