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高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高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提倡的高职院校应积极进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首先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进行界定,然后总结了目前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及其表现,最后通过分析这些模式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提出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的探索路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路径

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高职职业教育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要规范并保障这种“跨界”教育,就必须同时遵循职业和教育规律,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文)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1这份纲领性的文件,为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教改依据。

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校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共同研究用人规划和培养计划,通过签订委培协议书或以企业正式文件的形式予以落实,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委培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方式企业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第二种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双方针对企业需求签订用人订单,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岗位需求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组织教学,通过“工学交替”方式分别在学校与用人单位进行教学,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上两种方式都体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与校企双方的合作,但对学生这一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主体却没有关注。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主要形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建立在校企双方互相信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以就业导向明确,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及企业参与程度,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三赢的一种产学合作的高层形式2。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方式是企业向学校直接订单,由企业向学校提出用人需求计划及人才培养规格或标准,学校再依据企业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为企业输送所需人力资源。企业采取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派专业人员到学校授课、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企业的技术人员带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部分或者全部学费(奖、助学金)、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并在企业服务一定的年限等手段,在整个三年的培养过程中全方位地进行监督和参与。这种办学模式针对性强,能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对学生而言,学习目的明确,不存在毕业后找工作的忧虑,能安心学习;对企业而言,学生毕业后就可以上岗,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使企业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对学校而言,以“销”定“产”,有利于学校教学和新专业的开设,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2.间接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方式,是学校与企业自身并不发生直接联系,而是通过用工中介来完成,企业根据自身发展要求,向中介提出培养计划,由中介依据企业要求再与相关学校商定订单培养计划,学校依据订单培养的人才,由中介接收后再派遣到所签约的企业就业。此种方式中介起到教育咨询桥梁作用。学校、学生、企业依据自己的功能、特点、要求进行选择,使学校、学生、企业都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使学生爱好、特长得以发挥,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扩大了企业、学生、学校的选择空间。不足之处是学校所培养的学生针对性较差,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学习积极性都不如紧密型订单培养模式,学校对所签约的企业了解有限,学校、企业几乎没有直接联系,一定程度上影响量身定制的效果。

3.选拔型订单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方式,是企业根据用工需要直接到学校的在校学生中面试选拔学生,组成特定订单培养班,再由学校开展相关知识培训。在此过程中,企业参与的力度并不很深,仅仅是向学校提出自己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剩下的培养工作则由学校来完成。有的企业会向学校提供一些自己的短期培训教材、工艺流程等,培训完成后,企业再对订单学生进行验收,对合格者予以录用。

4.松散型的定向培养、定向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方式,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协商,达成合作意向。企业一般会提出一个年度原则用人计划,但不签订正式用人协议,由学校实施招生、培养,学生毕业后自愿到意向单位定向就业。在此模式中,企业参与的力度并不很深,仅仅是向学校提出自己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剩下的培养工作则由学校来完成。同上一形式一样,有时企业会向学校提供自己的一些短期培训教材、工艺流程,提供实训基地等。毕业时企业到学校对定向培养学生进行面试验收,对合格者予以录用。这种模式因企业用人无确定计划,急需时需求量较大,往往找不到理想的毕业生。

5.顶岗实训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方式是校企双方以实习为桥梁,经过半年左右的实习,学生与企业达成双向选择的意愿,签订协议,学生回校完成学业后到企业工作。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与企业的双向了解达成共识,学院只是提供实习机遇,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服务。

6.联合办学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采用联合办学的模式,双方签订实习就业协议书。企业与学校双方共同商定教学内容,企业提供学生工作岗位、学习场所、必要的设施设备,并完成学校提供并要求企业完成的教学计划,使学生边工作边学习,最终达到双方的培养目标。

二、当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效力

(一)优势

1.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和相互了解,有利于学校教学、企业人才需求及新专业的开设,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2.校企双方教育资源得到有效运用。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而学校则投入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学计划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企业所需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岗位特征明显,学生的岗位适应期短,专业能力突出。这种培养模式,使得校企双方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有利条件,使双方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

3.为学校的教学、实训与双师培养提供了保障。这种模式,解决了职业教育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等问题。于学校而言,学校在企业建立起了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计划按企业生产规律制订,学校安排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一线,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专项技能指导,同时有目的地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够确保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4.解决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企业降低成本与生产效率提高提供服务,实现了毕业与就业的有机结合。于企业而言,学校为企业及时用人提供了保证,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使企业节省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以销定产。

5.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更有针对性地学习。这种模式,使学生的就业有了一定的方向与目标,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于学生而言,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不存在毕业后找工作的忧虑,学习安心,学生毕业后就可以上岗,减少了学生毕业后为找工作而增加的成本,在半工半读过程中,还有一定的经济收入。

(二)缺陷

1.学生职业发展的局限。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不是针对整个社会与市场的需要,而是针对某一企业的用人需求,使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

2.学生知识结构相对狭窄与单一。学校受订单的约束,为了履行合约,忽视培养学生多种职业技能和转岗能力,从而造成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狭窄和单一。

3.弱化了学校的教育职能。学校为了追求高就业率,弱化了教育机构的职能,培养目标、计划与手段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短期性,无法实现教育资源效益的全面提升。

4.弱化了教育全人发展的功能。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强化培养目标的实用性,知识与技能得以强化,对学生全人发展的教育功能相应弱化。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

1.订单培养针对某个企业而定,缺乏社会与行业需求的通用技能,对学生长远发展不利。订单式培养一般都针对特定行业,有的甚至针对特定的某家企业。这样,一旦学生离开对口企业,很难生存。这种培养方式对企业来说是很好的,但如果高校只是针对某一企业来培养人才,学生走出校门,恐怕只能进入这个企业从事某一环节的工作。从长远看,现在的企业更需要复合型的人才,订单式培养如果不能顾及到社会与行业需求的技能,对学生长远发展不利。

2.学校为了学生将来的就业,迎合企业而忽视育人功能。在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中,用人单位往往从自身的用人需求与经济效益出发,忽视了培养过程中的教育性。学校如果不满足企业的要求,又会影响双方合作的进行,职业院校为了将来学生能顺利就业,往往迎合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偏离高职本身的教育目标。

3.教师的实务知识与实践能力欠缺,企业的技术人员欠缺育人的意识。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决定了实践、实训工作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学校必须拥有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但要精通理论和业务,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向学生传授,才能较好地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然而,在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老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教师的实务知识与实践能力往往欠缺,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障碍。而企业的技术人员,只就技术与技能方面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知识,缺少培养较高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的育人意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特别是在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会派专业功底较强的教师带队,旨在使专业教师在带队过程中得到实践知识,向双师型教师转化,但由于带队老师没有被安排在企业进行实际的专业操作,最后失去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本意。高职院校在兼职教师聘任、培训方面,还缺乏相应制度,兼职教师的引进缺乏育人的引导,没有及时对这些教师进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导致教学无法达到应有的质量。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脱节教育,很难达到德、智、体、美、劳统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

4.与企业合作的机制尚不够完善。以往的学校教学都是由学校自己根据教育、教学规律独立制订教学计划,它保证了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但是却忽视了用人单位实际需求,造成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的脱节。现在很多学校都在试研订单式人才培养,但这种培养方式的发生还只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自发行为,没有从制度或政策等层面形成正规完善的机制。另外,在订单签订过程中,还面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学校为了提高整体就业率,有可能将比较差的学生提前锁定就业风险,而让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市场上争夺和寻找就业岗位。同时,订单式人才培养也面临用人单位和学生双方毁约的风险。

5.订单课程设置随意性大,不能保障学生学习的权利。在校企合作订单协议里,对于订单学生的课程安排方面,企业一般会派人员参与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制订,并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指导。按理说企业参与课程设置有利于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实际密切联系,但实际上由于企业负责人所处位置和环境的影响,对课程的设置和安排都只是进行表面的参与,不能提出专业性建议,而学校为了维持订单的持续,会更多采纳企业的意见,导致课程设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此外,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必定是从企业的需要出发,增加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数量,这虽然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实践活动课程的增加往往会减少理论课程学习的时间,导致学生的理论学习没有系统化。何况还有企业借实践活动课的名义把学生当作廉价(甚至免费)劳动力使用等现象出现。

6.订单企业选择不当,不利于订单培养的长远发展。订单企业的现状与发展愿景直接关系其用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订单合作的长远发展,但企业与学院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使校企双方订单合作成为短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