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怒苏语狩猎词汇及其文化内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怒苏语狩猎词汇及其文化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狩猎词汇是怒族传统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渗透于怒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以怒苏语狩猎词汇作为研究对象,从语言人类学的角度探究在怒族的原始、谚语和地名中所蕴含的狩猎文化。

关键词: 怒苏语 狩猎词汇 狩猎文化 文化意蕴

怒族是怒江流域的古老居民,有“怒苏”、“阿怒”、“阿龙”、“若柔”四个支系。怒族人民世代居住在云南西北怒江大峡谷地带,峡谷西岸是高黎贡山,东岸是碧罗雪山,这里的自然环境为各种气候的动物的繁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怒族人民世代生活在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上,过着以种植苦荞为主的刀耕火种的原始经济生活。作为山地民族,狩猎是怒族先民经济生活的重要补充。据杨慎本的《南诏野史》载:“怒人居永昌,怒江内外,其江甚险……射猎或采黄连为生。”[1](P15)这些文献告诉我们怒族先民较为普遍地“以猎禽兽以佐食”,[2](P4)而且狩猎生活的历史长远。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怒族先民获得了食物、皮张等生计需品,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狩猎文化,使狩猎文化成为怒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怒苏是怒族的四大支系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福贡县匹河怒族乡一带。本文主要以怒苏语中的狩猎词汇及其相关材料为基础,运用语言人类学的方法,试图探究怒族狩猎文化的原貌。

一、怒苏语狩猎词汇的构成

(一)狩猎方式与狩猎工具

作为山地民族,怒族男子既是农耕生产的劳动者,又是当然的猎手――a55kh?V?藓?V42su55。怒族捕猎的方式是多样的,主要根据猎物的不同而采取捕猎的方式各异,怒苏语中捕猎词汇主要有:打猎?揶a55kha31,猎狗?揶a55o?耷35khyi35a31,围猎?揶a55?xo?耷35,埋竹签ua55?Eu35,下扣子?揶a55b?藜?|?V35,挖陷阱po55x?扪55khua53,架石板lu?z35phia55?E?蘅?|35,等等。

怒江流域高山峡谷里丰富的鸟兽为怒族先民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肉食品资源,故狩猎在怒族早期的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怒族狩猎中最重要的工具是弩弓――li55。怒族社会“凡成年男子……左肩背弩及箭包”,用以狩猎或防御敌人;在撵赶猎物时,“攀登悬崖,步履如飞”。[3](P77)碧江县(今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怒族流传《创世纪》的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洪水把地面上的一切都淹没了,只有两兄妹背着弩弓和织布机逃进一个蜂窝内随水漂流……”[1](P42)可见弩弓对于怒族先民日常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怒族男孩一般在三岁左右便能得到父亲亲手制作的一般小弩弓。在怒苏语中,与弓箭有关的词汇非常多。弩弓主要有以下几种:li53pha55(大弩),li53?Mh?藜?|55(中弩),li53za55(小弩)。弩弓的组成部分主要有:li31?M?蘅55(弩把),li31hi35g?扪31(弩身),li53b?藜?|35(弩弦),ka31pe?z53(弩扳机)、k?V?藓31pue42(箭槽),等等。怒族箭的主要种类有:m?Va55(箭),du42m?Va55(毒箭)、v?V?藓?|?V35?藓?|35(铁三角毒箭),v?藜?|?V31du42m?Va55a31(铁头箭),等等。与箭有关的词汇主要有:go?y35bi35a35(箭袋),m?Via35phi55(箭羽),m?Via35?H?蘅55(箭栓),m?Via35v?藜?|31phu53(箭头),m?Va55t?藜31(搭箭),li55xa55(拉弓),?xo?I55bie42(射箭),be31z?蘅?|31(射中),等等。除了弩弓以外,根据猎物的不同,怒族人还有其他的捕猎工具,例如:xo31i?蘅31?Hh?扌53(火药枪),m?V?扪55x?V?扪25a35(长刀),?揶a35kho?y35khue55铁叉,?揶a35l?yha35铁矛,?Smiu55b?蘅31?E?藜?|53(捕猴子的笼子),l?藓31d?蘅35b?藜?|53(捕鸟的工具),?xi31b?藜?|35t?拶h?扪55(麻绳网),等等。

(二)猎物名称

怒苏人将猎物称为“?揶a55i31?揶a55la31”。怒苏人捕获的猎物非常丰富,除了有la55(老虎),s?藓?V35(山驴),?Va55(岩羊),ua35(熊),?揶a31ba55(羚牛),j?Vo?耷35(野猫),?Hhi35he35a35(红麂子),?Mh?藓?V55kh?Ve?z53(马鹿)等猎物之外,怒江两岸的高山丛林中,山鼠很多,怒族先民喜欢捕捉各种山鼠。乾隆《丽江府志略》上卷《官师略・附种人》载:“怒人居住怒江边,与澜沧江近……采黄连为生,茹毛饮血,好食虫、鼠。其最远者名曰怒子。”[1](P12)怒族先民不仅用网套捕捉山鼠为食,而且晒成鼠干向傈僳族奴隶主纳贡。怒族先民向傈僳族奴隶主纳贡:“每年每户‘百姓’交纳簸箕六只、山老鼠干三串、水酒三瓶”[4](P53)怒苏语中关于鼠类的词汇非常丰富,例如:?奕?V?i31va55(竹鼠),?揶o53(飞鼠),?揶o53bi53(一种暗灰色飞鼠),?藜31(棕灰色飞鼠),?奕?V?i31(松鼠),?奕?V?i31?Hhi53(一种小松鼠),?奕?V?i31b?蘅35(大松鼠),?奕?V?i31?Hh?蘅?耷53(黄毛松鼠),?奕?V?i31x?Vi35a55(红鼠),?奕?V?i31?耷u35a55(山鼠),?奕?V?i31m?V?藓?|35(一种大足山鼠),?Vi55?奕?V?i31(一种小山鼠),?奕?V?i31za55(小山鼠),等等。怒苏先民将猎获的各种猎物做成具有怒族风味的饮食,主要有:?揶a35la55(“肉酒”之意),?揶a55tshe55?xu?藓31(肉拌饭),phi55se31?揶a55(琵琶肉)等。

二、怒苏语狩猎词汇的文化意蕴

(一)怒苏语狩猎词汇与原始

1.狩猎词汇与猎神崇拜

怒族男子在狩猎前必须祭祀猎神,怒苏人将尊敬的猎神称为“?揶a55ba42”或“a31d?藓31?揶a55ba42”(猎神姐姐)。怒族先民认为猎神掌管着山上的飞禽走兽,没有猎神的恩赐,人们就不能获得猎物。祭祀猎神的目的在于祈求猎神的保佑,能够获得大量猎物,并且保佑猎人们能够平安归来。人们进山狩猎之前,需要进行卜卦选择吉日,吉日确定后便举行祭祀猎神的仪式。祭猎神的活动一般是由族长、于古苏(巫师)或有经验的老猎人主持,祭祀猎神的祭品主要有:m?藓35m?藓31米饭、?Va?z31?Su31鸡蛋、?拮i55酒、?揶a55肉和用面做成的动物模型等,并一起合唱《猎神歌》。《猎神歌》是怒族先民狩猎时代祭颂猎神的祭词,一共有四百多行,分为七个部分,即敬猎神、颂猎神、取猎物、引猎神回家,欢庆获猎物、睡了吧,该起来了、送猎神归山。[3](P58)怒族先民所奉的兽灵“?揶a55ba42”具有羚牛的特征。她长着“粗壮而黑亮的长辫子”(喻指羚牛的两只角)、“粗壮而敦实的脚”、“肥大而结实的胸脯”;她常年生活在“高山细竹林里”,爱吃草,爱喝水,但害怕猎狗,害怕竹签,从形象到生活习性都与羚牛没什么区别。但是她又神通广大,支配着“所有的野兽”,可以把野兽引到人们所熟悉的地方,所以为怒族的猎人所崇拜。[5]《猎神歌》是怒族古代一部大型的祭颂猎神的诗歌,它形象地反映了怒族狩猎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情形和与此相关的祭祀仪式等,体现出了怒族先民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观。

2.狩猎词汇与怒苏氏族的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多神崇拜,尤其是动植物崇拜与血缘观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们幻想超自然的力量与超社会的力量相结合的产物。在怒江原碧江县一带,怒族的每个怒族村寨都是由不同的氏族组成的,怒族主要以动物为氏族图腾,各氏族都以一种动物作为标志而命名。例如:匹河乡托平村的bia35hi53(蜂氏族)和la55?Hhi53(虎氏族);匹河乡老姆登村是由mi31x?V?藓?|35x?Vua31(马鹿氏族)、mi31b?V?藜35x?Vua31(麂子氏族)、ia35?Ho31x?Vua31(蛇氏族)、la55vu31x?Vua31(虎氏族)等氏族组成。这些氏族大都是以动物作为自己氏族的标志,而且这些村寨大都流传着关于自己村寨氏族的神话传说。例如,bia35?Hhi53(蜂氏族)的起源传说是这样的:“远古时候,天降群蜂,歇于怒江边拉甲底村。后来,蜂与蛇,生下了别阿起女始祖‘茂英充’。茂英充长大后,又与虎、蛇、马鹿等,生下的孩子后来就分别成了,虎、蛇、马鹿、麂子等氏族的祖先。”[3](P30)怒族先民以动物作为氏族的始祖,认为本氏族与某一种动物有血缘关系,或认为某一种动物能保护氏族。因而这种动物作为氏族的徽号和保护神,受到敬仰、膜拜。

(二)怒族谚语中狩猎文化的反映

谚语是各民族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语言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狩猎与怒族先民的生活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日常言谈之中,涉及狩猎的谚语格言也较丰富。

1.有总结狩猎经验的:雄鹰穿云破雾的硬翅膀是飞出来的,猎人百发百中的枪法是练出来的。

2.有借狩猎来表达生活哲理或观念的:好看的脸蛋,心底不一定美;漂亮的弩弓,狩猎不一定准。一人可以挎两把弩,但不能同时射到两只虎。虎上有虎,官上有官。风再大高山也不会摇晃;雪再厚雪鸡照样展翅。

3.有借狩猎来表达祝愿的:猎物背不完,树叶动不息。(喻:大吉大利,事事如意。)。

谚语本身“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具有认识作用或含有哲理的民间传言”。[6](P313)以上所举谚语中,我们可感受到怒族社会浓厚的狩猎生活气息,同时也可感受到怒族先民在狩猎活动中,总结狩猎的经验和生活的哲理,是怒族先民的智慧和狩猎经验的结晶。

(三)狩猎词汇与怒族地名文化

地名的语言文化特征,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地名不仅折射出所属地域内的自然环境表征,而且反映出它内在的社会文化的特征。我们还可以从原碧江县一带的怒苏语地名中,探究怒族狩猎文化在怒苏语地名中的反映。例如:(1)kha31te31?x?b31扛点究:扛是“打猎”,点是“穿肉”,究是“坪”,含义是分野兽肉的坪,相传早年有一猎人在此猎获了一头山鹿,为庆贺,将兽肉分给所有人手一份而得名。老屋:意思是老虎山。(2)t?拶h?藜?|?V55mi?b53l?蘅53祥标罗:祥:山羊,标:是多的意思,罗:菁,含义是山羊多的菁。(3)va53?Mh?蘅?|55俄冲:俄:猪,冲:跳,含义野猪跳跃的地方。早年此地无村落,猎人狩猎野猪时常从此翻越而名。(4)la55?耷u35a55老屋:老,虎,屋:山,含义老虎山。[7](P30-57)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地名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密切关系,在怒苏语地名中,反映了怒族先民的狩猎活动,是怒族狩猎文化的“活化石”。

三、结语

语言贮存着民族的记忆,凝聚着民族的意志和向心力。狩猎词汇是怒族传统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怒族的谚语、、地名反映了怒族传统的狩猎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韵味。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怒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年轻人已没有传统的狩猎经历了,怒族先民狩猎的祭祀仪式和祭祀时所歌唱的《猎神歌》和《猎神祭词》等已经逐渐失传,如何保护和传承怒族的狩猎文化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怒族简史》编写组.怒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2]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怒族文化大观[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3]攸延春.怒族文学简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4]《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纂委员会编.怒族社会历史调查[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

[5]刘冰清.南方民族猎神崇拜考察[J].三峡大学学报,2009.

[6]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7]碧江县人民政府编.云南省碧江县地名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4.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族群互动下的语言接触:怒苏语个案调查研究(编号:2010Y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