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尝试点编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观察和磋商逐步创设学生急于解决问题。但利用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的情境,形成情感上与认知上的冲突,这就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时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困难,激发起学生思索的兴趣。学生智慧的火花一旦点燃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包括创设引言情境、创设悬念情境、创设游戏情境、创设矛盾情境、创设变式情境等多种方法。

一、 运用引言,创设问题情境

生动有趣的引言,往往能在瞬间把学生从离散的自由思维状态,引导到恰当的教学氛围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勾股定理”一节时我这样设计的: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北京举行,这次21世纪数学家的第一次大会,这次大会的会标选用我国古代数学家验证的勾股定理的“弦图”作为中央图案。如图。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这个图形最早是由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给出的,请同学们观察此图。验证:a2+b2=c2,请你将验证的过程写下来,并与同伴交流。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建立由数到形,由形到数的联想,从中唤醒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改变学生的消极被动状态,增强主动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设计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好奇心是中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正确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对问题有一种“似曾相识”,又不见“庐山真面目”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起惊讶,产生迫切解决问题的愿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索、追求。

例如讲“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农村中常见一块麦地中间被人走出一条路,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是为抄近路,但说不出理由,于是产生渴望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进行平方差公式教学时,让学生先计算:2512-2492,1562-1442,结果学生忙了一阵子,有的还算错了,这时我恰轻松地把答案写在等号的后面,学生们感到一脸疑惑,猜不透老师是怎样神机妙算。以这样一个悬念进入新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巧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游戏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亲历数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探求模式的能力。

例如讲“从面积到乘法公式”这一章时,以4人为一组,布置了“拼图・公式”的数学活动。

活动材料:若干块如图所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硬纸片。

活动要求:用若干块这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硬纸片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通过不同的方法计算面积,探求相应的等式。

问题①小组共同拼出例图

a2+3ab+2b2=(a+2b)(a+b)

② 随意选取一定数量的硬纸片,合作拼成一个长方形,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面积公式,小组交流这个式子。

③ 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b的二次多项式。

探讨能否用若干块准备好的硬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使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式子表示?如不能,你认为具备什么形式的二次多项式可以表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④ 全班交流小组活动情况:

学生们通过观察、试验、猜测、推理、合作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学生数学知识的构建是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形成的。

四、 利用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有多种多样,但殊途同归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了,就必须对解题过程进行观察,探究原因,而每一种原因都能诱发学生的问题,导致知识之间矛盾,使学生产生怀疑,引起积极的反思,导致深入的探索。

例如安排学生板演这样一道题:已知半径为9的O有一内接等腰ABC,底边BC上的高AD与一腰的和为20则高AD长为_____。

这个学生很快画出图①,片刻给出答案50。师问:答案是怎样做出来的?请你分析一下,那位学生说出他的解题过程:如图①延长AD交O于E,连接BE,设OD=x,AD=9+x,AB=11-x,由AB2=AD・AE,列式(11-x)2=(9+x)・18,解得:x=41,所以AD=9+41=50。老师说:看似无限可击,请将你做的答案与已知条件对照一下,能发现什么问题?AD竟大于直径,出现了与已知条件矛盾。同学们忍俊不禁,“怎么回事”,大家怀着浓厚的兴趣进行积极探讨,热烈讨论,循着这种错误,很快发现造成矛盾的症结,图①使他们上当重新画出图②很快获得AD=8。

通过学生审视错误所在,找出矛盾的根源,自觉地明辨正误,促使他们进行反思。

五、 构思变式,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经常用一种固定图形或用一固定的解题方法,容易形成学生的思维定势,缺乏应变能力,在教学中采用一题多变,实际上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变化的、动态的思维意境,从而活化了学生的思维。

例如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与两腰的距离的和等于一腰上的高。

在学生画出图③时,引导他们进行一题多解后,要求他们利用上述结论解决以下问题:

(1) 如图④已知E是正方形ABCD的一边上任意一点EGBD于G,EFAC于F,AC=12cm,那么EF+EG=_____。

(2) 如图⑤在矩形ABCD中,已知两邻边AD=12,AB=5 ,P是AD上任意一点,PEBD于E,PFAC于F,则 PE+PF=_____。

教学实践进行变式训练,可有效地迁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学会一道题,会解一片题,使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新课程的特点,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教学实际,创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情趣,改变学生的消极被动状态,发挥主动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