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谐音.修辞.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谐音.修辞.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谐音是注重语音层面的一种修辞方法,同时又和文化密切相关。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是一个既有趣又复杂的问题。不同的语音组合方式,可产生不同的修辞效果。平仄相间使语言抑扬顿挫,使用韵脚让语言宛曲回环,谐音的使用则会增添语言的诙谐效果。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反映文化既表现在词汇上、语法上,也表现在语音上。汉民族凡事讲究对称、和谐、平衡,善于联想,这样谐音表义正好适应其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

关键词:谐音修辞文化

谐音利用音同、音近的语音现象,始终以它的机智、含蓄、幽默、俏皮和意味深长的品质吸引着我们,然而,对谐音的研究,多年来似乎做得还不够。

为此,我们有必要对谐音的特点和由来、谐音与修辞、谐音与汉族文化心理进行说明。

一、谐音

谐音最显著的特点是,字词语音的相同或相近。

汉语中的同音、近音现象特别严重,这便为谐音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但是,只有这个条件是不够的,还需要使用这种语言的环境和主体的习惯。中国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这使得谐音从古到今一直被大量而广泛地使用。

谐音,是一种修辞方式。汉语修辞是通过语义组合、语音组合和话语结构形式组合三种手段实现的,而谐音就是利用语音组合而达到语言效果的。

语言是语音和语义约定俗成的结合体,语音是语言的要素之一。不同的语音组合方式,可产生不同的修辞效果。

平仄相间使语言抑扬顿挫,使用韵脚让语言宛曲回环,谐音的使用则会增添语言的诙谐效果。

二、谐音与修辞

1.飞白谐音

“飞白”是故意用白字、别字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格。恰当运用飞白,可以获得言语表达风趣、生动、逼真的修辞效果。

例如:

(1) 娘子:自从他得着这点美差,看自来水,夜里他不定叫醒我多少遍,一会儿,娘子,鸡还没打鸣儿哪?

大妈:他可真鸡极呀!(老舍的《龙须沟》)

(2) 他把我的手推开,提着两个小拳头质问:“哼?叫我‘小鬼’!我有名字呀!”他指着床上那个睡得挺香的小女骇说:“妹妹叫宝情(成),我叫情(成)渝!”我说:“成渝!明天还下雪,是不是你就不能出去玩啦!”他连看我也不看,说:“爸爸说,明天还下雪,就要停工哩!”我说:“你爸爸这样关心天气?他干啥工作?”他骄傲地说:“开仙(山)工!”(杜鹏程:《夜走灵官峡》)(3) 有人送枇杷给沈石田,误写成了琵琶。石田回信说:“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

这三例,都运用了飞白修辞格,我们分析这些(白字)和原字:鸡与积,情与成,仙与山,琵琶与枇杷,我们不难发现,每组字的字音都是相同或相近的。

这符合谐音辞格的条件,而有的修辞书就把它叫做谐音飞白,归于谐音的一种。

2.曲解谐音

曲解是故意歪曲理解说话人的本意,从而达到某种表达目的的修辞手段。

例如:

(1) 甲: 历史上这些女豪杰,有文有武,有的当了皇帝,有的当了皇太后。你们说我是皇帝,还是皇太后呢?

乙: 你是太厚!

甲: 我是什么太后呢?

乙: 你是脸皮太厚!

(锡钧、文华、马季:《白骨精现形记》)

(2) 甲:你太不像话了?

乙:我要是象画,早挂墙上喽!

(3) 探春笑道:“我们起个诗社,头一社就不齐全,众人脸软,所以就乱了例了。我想必得你去做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凤姐儿笑道:“我又不会做什么‘湿’咧‘干’的,叫我吃东西去倒会。”

(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

(4)甲:企业整顿验收小组到咱厂大吃大喝一顿就算验收合格啦?!

乙: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验”收“宴”收嘛!

(载《北京晚报》1984年9月15日笑林专栏)

以上的四例,都是受话人曲解说话人的本意,而使语言显得机智幽默,为什么受话人能够曲解说话人的本意呢?原因在于,用于曲解的字词与被曲解的字词是谐音关系。

这种修辞现象有的课本也把它归于谐音的一种,取名曰:谐音曲解。

3.双关谐音

双关,就是说话或写作者,为了达到某种特殊语言效果,而自觉运用包含着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含义的词语。

如:

始欲识郎时,

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

何悟不成匹。

(《子夜歌》)

双关路线:丝思,布匹之匹匹配之匹

滔滔风雨急浪天,

情郎板桩要开船。

挟肩做裙郎无幅,

屋檐种菜姐无园。

(冯梦龙《山歌》)

双关路线:无幅无福,无园无缘

顽石原是女娲补天所炼就的巨石之一,因其畸零无大用而被弃置青埂峰下。绛珠生为草胎木质,受天地精华,得雨露滋养,食蜜青之果,饮灌愁海水,生而为人,便是林黛玉。

(赵雨《中国文学史话〈清代卷〉》)

双关路线:青埂情根,蜜青觅情

上面的三组例子,很显然是谐音双关,很多书本都把它归于双关门下,与语义双关并称。如果我们从谐音的角度出发,把它归于谐音一类,叫双关谐音,也很合适。

类似的情况还有仿词谐音和谐音释词。

比如:

百文(闻)不如一键(电脑打字机)

趁早下斑(班),请勿痘(逗)留(某化妆品广告)

非洲尼罗河长6600公里 (非洲尼罗河常流流停停)

谐音与这些辞格有时是分不开的,甚至是交叉的,所以,我们不妨把它们整个拿来,归为谐音一类,组成谐音系列,这样既减少归类不清的麻烦,又便于我们系统掌握。

三、谐音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反

映文化既表现在词汇上、语法上,也表现在语音上。

汉语语音与汉民族的传统观念有着密切关系。汉民族凡事讲究对称、和谐、平衡,善于联想,这样谐音表义正好适应其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于是,谐音便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即 谐音文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了汉民族求吉利避凶邪的愿望。

趋吉避凶是人之本能,为满足这种需要,人们常常借助语言与神奇的自然交流沟通,用善良的语言去祈求安康,同时又极力回避语言的为恶能力。

因此,与美好事物名称同音或近音的字词就成了吉祥美好的象征,而那些与不吉利事物名称同音或近音的字词就与灾难不幸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把“羊”和“蝙蝠”作为吉祥的象征,因为“羊”与“祥”谐音,“蝠”与“福”谐音。

与此相反,桑树和柳树就含有不吉利的意义。俗话说:“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就是因为“桑”与“丧”谐音,柳树不结籽与“不留子”谐音的缘故。

同样的道理,人们对“八”酷爱。因为“八”与“发”谐音,由“发”联想到“发财”,因此“八”是一个很受欢迎的数字。而“四”的命运就不一样了,因为“四”与“死”谐音,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与“死亡”有关的许多可怕的事情。

还有在送礼物方面,人们也非常讲究谐音的运用,像节日送礼,最好送年糕,有“年年高升”之意,送鱼有“年年有余”之意,送橘子有“大吉大利”之意,甚至送棺材,有“升官发财”的意思。

但同时也要切记:送朋友礼物不得送伞、送梨,因为“伞”与“散”谐音,“梨”与“离”谐音,喻示你要与你的朋友分散或分离。

又因为语言和语音受地域影响,所以北京人、广东人结婚礼物忌送“瓜”,因为“瓜”与“寡”谐音。上海人看望病人忌送“苹果”,因为“苹果”同“病故”谐音。

2.反映汉民族忌直言、重避讳的传统。

汉民族一向含蓄,内涵丰富,说话很少直言不讳,肆无忌惮。一般是说半句留半句,遇到不好的字眼,巧妙替换,这种思维特点和交际心理与根深蒂固的汉文化有关。

例如,商店不说“关门”而改说“打烊”,称呼船的主人不叫“老板”而改叫“船老大”,卖“猪舌头”的把“舌头”换成“卷(赚)头”。